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紅色的“關(guān)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81年,陜西一小孩在放學路上,意外撿到了一塊造型奇特的“黑煤石”,這“黑煤石”共有8棱26面,每個面都有奇特的紅色花紋。
意識到這不是普通東西,他便送到了當?shù)夭┪镳^。
直到10年后,一位頂級專家來到博物館后驚呼:這是中國第一老丈人的?。?/strong>
那么,這塊“黑煤石”究竟是什么來歷?又為何讓專家驚呼呢?
遺失的國寶是重見天日
1981年10月9日的傍晚,在陜西旬陽,一個名叫宋青的孩子放學回家,和往常一樣走在河岸邊的小路上。
走累了便坐在岸邊休息,順便撿起身旁石子扔到河里,看著蕩漾起來的水花波紋解悶,就在這時,宋青突然撿到了一枚很奇怪的石頭。
圖1
一般的碎石都是那種不規(guī)則的,而他手中這顆卻是規(guī)則的圓形,還是黑色的,就像一塊圓形的黑煤石,上面還沾很多的泥土污漬。
出于好奇,宋青將這顆石頭用河水簡單清洗了一下,發(fā)現(xiàn)它雖然黑不溜丟的,卻有棱有角,上面有很多奇特的紅色花紋,作為土生土長的陜西人,宋青知道他撿到寶了。
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它將寶物藏進了書包里,打算明天帶到學校中,和同學炫耀一下。
果不其然,第二天來到學校,宋青把這顆奇特的石頭一拿出來,立刻引起了班內(nèi)小伙伴的圍觀,極大的滿足了他的炫耀心理。
直到上課的時候,人群才散去,但宋青畢竟是小孩,意志不堅,于是在上課的時候,又偷偷把那枚奇特的煤石拿出來把玩。
殊不知這一切都被上課的老師看在了眼里,老師走到他的跟前想要收走他的玩具,一上手才發(fā)現(xiàn)宋青這件“玩具”的不尋常,不是簡單的文玩擺件。
圖2
在仔細詢問學生玩具的來源后,老師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件文物,于是便叮囑宋青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東西,放學后要送到當?shù)氐牟┪镳^。
宋青雖然有點不舍,但他也不敢不聽老師的話,于是在放學后就往縣里的博物館跑。
等到了地方的時候,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剛好要下班,在聽到宋青的來意后,便習以為常的開門加班,畢竟陜西作為十三朝的古都,經(jīng)常有人撿到奇奇怪怪的東西,以為是文物,送來博物館鑒定,因此對于宋青到來自然也并不稀奇。
工作人員仔細的觀察宋青送來的“文物煤球”后,雖然不知道是什么來歷,但基本能確定這的確是文物后,便將它收進博物館中,等館內(nèi)專家來鑒定。
出于鼓勵,工作人員送了宋青一支鋼筆和一個本子以示嘉獎,鑒于宋青還是個小孩,于是工作人員還送了他一些小孩子最喜歡的糖,夸獎他是個好孩子,可把他高興壞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對于這顆“文物煤球”,館內(nèi)上到專家教授,下至學生打雜,沒一個人能看出它的來歷。
圖3
只能知道這確實是一件很珍貴的文物,因為它的材質(zhì)是在古代很珍貴的“煤精”,也就是煤玉,碳的結(jié)晶體,因為質(zhì)地堅硬細密有光澤,因此在古代常被人用來制作珍貴的印章配飾。
但也沒有聽過哪個朝代的配飾是圓形的,印章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它的來歷成謎,用途成謎,眾人只能猜測這可能是一個飾品。
而這件滿是謎題的文物也被當?shù)夭┪镳^放在角落處蒙塵十年。
直到1991年,博物館翻新,很多文物都重新布置,自然也包括那個煤球文物。
西安著名考古學家王翰章應邀來到當?shù)夭┪镳^進行考察交流,在參觀館中文物時,無意間看到了那個被重新翻出來的滿是謎題的煤球文物,頓時來了興趣。
要知道以他在歷史學上的造詣,認不出來的東西可不多,更別說這東西外形還這么奇特。
王翰章肯幫忙,博物館館長自然是求之不得,畢竟每考察清楚多一件文物,對他來說可都是成績,于是授權(quán)王翰章全權(quán)負責研究這件文物。
圖4
可惜王翰章查遍古籍也沒找到如此奇特文物的記載,煤球上的黑底紅字,好幾面的字跡經(jīng)過多年演變早已不清晰,依稀只能看出大司馬和大都督的字樣,但歷史上擔任大司馬和大都督的人可不少,可沒聽過那個名人有類似圓球一般的飾品。
但這也給王翰章提供了解題的靈感,這上邊的字就是解題的關(guān)鍵,這煤球上邊的污漬不少,以前科技落后不敢隨便清洗,怕破壞文物,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科技發(fā)達,說不定能在不破壞文物的基礎(chǔ)上清洗干凈。
只是像這種不傷文物本身的清洗是很慢的,王翰章費了老大勁才清洗完一面,但他運氣好,那一面正好刻著“獨孤信白書”幾個字。
這便是真相的關(guān)鍵所在,有了名字再加上大司馬、大都督等職務名稱,王翰章很容易便在史籍上找到了這位活躍于西魏北周,神秘又著名的權(quán)臣獨孤信,而這枚煤球正是他的獨創(chuàng)的多面體印章,世界獨一無二的稀世國寶。
圖5
獨孤信多面體印章的由來
獨孤信原名獨孤如愿,出身北魏鮮卑族,隨父入軍多年,學了一身弓馬騎射,在北魏因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陷入了戰(zhàn)亂之時,他憑著一身武藝,在亂世中闖下赫赫威名。
后來,他遇到幼時好友宇文泰,宇文泰很欣賞發(fā)小獨孤信的才華,遂邀請他共創(chuàng)大業(yè),獨孤信欣然應允。
在宇文泰的支持下,獨孤信才終于得以大展拳腳,上馬,他總督三荊軍事,立下赫赫戰(zhàn)功,下馬,他治理地方救濟災民,使流民耕有其田,居有其屋,可謂文武雙全。
獨孤信在民間的聲譽很好,從不失信于人,因此深得百姓愛戴,所以在一次與發(fā)小宇文泰喝酒暢談之際,宇文泰提議他,既然以信譽聞名世人,不如以“信”為名。
顯然獨孤信也是一個聽勸的人,至此,獨孤如愿正式改名獨孤信,開始聞名天下。
獨孤信本身就是個有能力的人,再加上背后有當時權(quán)臣宇文泰的支持,在官場上可謂青云直上,被封多個職位,如車騎大將軍、大司馬、大都督等等。
圖6
但就像漫威蜘蛛俠的名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越是身居高位,獨孤信每天要處理的公務就越多,而屬于不同職務的公務在處理完畢后就需要加蓋所屬職位的官印。
琳瑯滿目的官印再加上他自己的私人印章,這就導致獨孤信每天處理公務都很麻煩,老是要在印章堆里翻找正確的印章。
而且出門也不方便,畢竟他身兼多項重職,隨時都可能有緊急公務要處理,印章必須隨身攜帶才行,甚至因此丟失過幾枚體積較小的印章,給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有一天,獨孤信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將他所有印章融為一體的好辦法,于是命仆人找來能工巧匠,用“煤精”制作一個多面體圓形印章,共有8棱26面,邊長2cm,高4.5cm,寬4.35cm,獨孤信將自己14種印章都刻在了上面,集官印和私印于一身,可謂方面至極,獨孤信對此非常喜愛,一直隨身攜帶。
而這種多面體組合印章全世界僅此一枚,因此也成了我國的稀世珍寶。
圖7
印章外號由來
而這枚印章在歷史界有個外號,叫國丈印或者老丈人印。
這是因為,獨孤信也是一個有福之人,育有七子三女,別看他在官場上青云直上,他最大的成就其實嫁女兒,三個女兒成了三朝皇后。
大女兒獨孤氏,姓名不詳,嫁給了北周第二位皇帝明帝宇文毓為后,謚號明敬皇后;
七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也就是那個史上有名的懼內(nèi)皇帝,謚號文獻皇后;
而四女兒就更厲害了,嫁給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之父,唐世祖李昞,謚號元貞皇后,而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身上鮮卑血脈的由來。
可惜他命不夠硬,在他五十五歲的時候,因為被人告發(fā),被逼于家中自盡,沒能親眼看到自己的三個女兒成為皇后,
在獨孤信死后,亂世之中,他手中這枚多面體印章也隨之下落不明,眾多歷史學家都以為它已遺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直到被宋青撿到送到了博物館。
史料上對于獨孤信的記載不多,這枚印章的發(fā)現(xiàn),對于史學家的研究有著很大幫助。
圖8
就這樣,這顆博物館中蒙塵的煤球,一躍成了整間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還上了2019年高考數(shù)學卷。
之后博物館的人為了感謝宋青送來如此珍貴的國寶文物,更是再次找到了他,送上了文物保護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