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遲凡樂
在本周播出第16集王賡武集之后,第七季的《十三邀》完結了。
節目本季取得9.5的豆瓣開分,是歷季以來的最高分。疊加上“費翔 十三邀”的熱搜詞條、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的許知遠被李景亮鎖喉的表情包等痕跡來看,盡管來到了“七年之癢”的關口,但《十三邀》在節目質量和影響力上,似乎仍在做得越來越好。
這并不多見——我們更常見的節目生命周期,是初見驚艷,其后全部的努力皆在于“延續”其生命力,減緩其衰老的速度,守住一些已經有的東西,例如口碑、播放量。但第七季的《十三邀》最終沒有把自己限制在一種防守性的保守姿態當中。
在衰老的危機面前,在疫情結束后的第一個年頭里,《十三邀》走到了更遠的地方,同時也展示給了我們更多的可能。
告別和許知遠的第一次談話之后 ,已經93歲的王賡武在學院門口拿起手機,用網約車平臺給自己打了一輛車,若無其事,留下許知遠一臉震驚,“(他)凡是能夠依賴自己的、自我的,絕不依賴他人。”
海外華人研究開拓者王賡武,祖籍江蘇,1930年出生于荷屬泗水,成長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曾短暫返回南京求學,又曾遠赴英國、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等多地求學和工作過。“身份”始終是他個人生活和學術生命里的核心命題。許知遠總結道,王賡武受到各種智慧的影響,但又不屬于任何一個地方,“最后他選擇了自己”;對他而言,帶領他不斷前進的“翅膀”,比其足下的土地更穩定、可靠,他把自我錨定在面向未來的行動上,從而創造自己新的歸屬。
在節目里的最后一個鏡頭,王賡武向許知遠以及《十三邀》的工作人員們道別。而攝影機甚至還沒來得及撤出他家,他已經坐到電腦桌前開始工作。畫面切換成黑屏,而清脆的鍵盤敲打聲響起,節目結束,全季終了。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以王賡武近百年的人生經歷來為本季收尾,《十三邀》給出的寓意非常清晰:盡管我們未必有海外華人那種意義上的身份困惑,但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受困于現實的難以辨清,感到虛無、迷惘,甚至不知所措。而王賡武的經歷告訴我們,面對這種困頓,我們可能并不需要太特別的藥方,只需要有經歷漫長時間的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行動。
“行動”,是本季《十三邀》貫穿整季的核心主題。
在本季的第一集結尾,許知遠就點出過這個主題:“當有一種受困感的時候,包括我們做到第六、七季也會有這種受困感。可能在一個岔路口,包括你意識到你的感受力開始遲鈍。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突然某種新的、未知的維度出現。”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通過行動擺脫困頓,抵抗衰老,既是這檔節目的青年受眾們的渴望,也是橫放在7歲的《十三邀》和47歲的許知遠共同命題。
于是,從本季第一集開始,我們就見到蔡皋這樣的生命。
繪本畫家蔡皋今年77歲,童年、少年時期因為家庭出身飽受蹉跎,19歲畢業后被分配到鄉村小學執教,40歲才真正開始繪畫,創作至今。她把自己投入到面向兒童的繪本創作當中,一邊代謝身體中被特殊時代根植的痛苦,一邊重建內心那份缺失的童年,“我得把童年跟我現在接起來。記錄,就是我的針腳。”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節目著重于描繪她如何寫一段話,畫一幅畫,澆灌一個盆栽,觀察一棵樹的成長,用這些最具體的行動,一步一步重建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類似的還有第十四集的嘉賓安藤忠雄。這位現今82歲的普利茲克獎得主,年輕時在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情況下,從職業拳擊手轉行為專業的建筑師。深受切·格瓦拉及其“游擊中心”理念影響,安藤忠雄的一生,追逐的是一種極致的鮮活,“始終以單一的個人為據點,選擇與既存社會對抗的人生”。年逾八十、因病切除多個臟器的他,至今仍在其刻意維持極小規模的事務所中,埋首建筑工作。
一季下來,當我們不斷看到像77歲的蔡皋、82歲的安藤忠雄和93歲的王賡武這樣的生命,看到過去的沉重包袱可以被放下、全新的自我可以通過行動來建立,無論屏幕前的我們正經歷怎么樣的困頓,也很難不被鼓舞到。
在“行動”的主題之下,本季《十三邀》可能也是歷季最“具體”的一季。
從最新片頭旁白(“觀念固然重要,行動才是靈魂”)就可以看出,來到第七季,許知遠試圖把對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既有的、對觀念的極度重視,暫且放下,以更開闊的態度,參與到其認知以外的具體事物當中。
于是,我們在本季中看到過去相對較少出現的體育選題。本季節目拍攝了兩位運動員——帆船運動員徐京坤和綜合格斗運動員李景亮。
航海和格斗,幾乎處在體育的兩個極端上。航行于海上,正如徐京坤所言,除了起點和終點是明確的,其他都是模糊的。它要應對的是變幻莫測的大海、自然,是這個星球上最宏大而抽象的力量。而八角籠中的李景亮,所要面對的則是最微觀、具像而直接的挑戰:一個直徑八九米長的擂臺,另一個具體的人。
也許二者唯一共通的是,無論在海上還是八角籠中,當危險襲來時,通過理性進行思考再給出反應是來不及的——我們只能交給身體去處理。
這也是對當下青年人狀態的一種觀照:媒介技術的進步讓我們越發投入到信息世界,疊加上疫情下的社交隔離和居家辦公逐漸推廣后,我們越來越接近哲學家韓炳哲說的“數字化生存”的模式,對身體本身的感受和理解,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
節目中,許知遠跟著李景亮練習拳擊,開始時他感到發怵,“這太難了,我能學會嗎?”李景亮告訴他,一定可以,只需要揮出一拳,然后再一拳,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在心無旁念的揮拳之中,許知遠感到“周圍的世界消失了”,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腦子里只有拳頭怎么打到拳靶上。
在其他一些訪談中,團隊提到過,做完這期節目,許知遠和好幾位主創都開始學習自由搏擊。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具體”還體現在關心的對象上。在第七集中,許知遠跟隨著歷史學家王笛走訪成都街頭的大小茶館。一如既往,王笛在節目中強調,我們要走出帝王史觀、英雄史觀,把目光放到微觀、具體的日常歷史之中。“(這關乎)我們歷史接受的問題,包括我們普通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碌碌無為嗎?還是碌碌有為?我們,日常就是最重要的。”
在第四集里,許知遠則跟隨陳曉卿逛菜市場,學習區別黃花魚和梅童魚,理解鰆鯃、馬鮫和鲅魚是同一種魚,挑選油冬菜、蕪菁和紅芽芋,感受地方食物對離鄉別井的人的撫慰,第一次感受到買菜的樂趣。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運動、喝茶和烹飪,這些最具體、最日常的事物,既讓本季《十三邀》呈現出鮮活的一面,也讓我們看到,我們終日渴求的那種改變,可以從生活細微之處最先發生。
在根據《十三邀》節目拍攝過程中的訪談內容集結成冊的四卷本對話錄中,許知遠提及過最初接到節目邀約時的心態。其中有一句提到:
“…….我多少期待借助這種影響力,對知識分子日漸邊緣的趨勢作出某種報復。”
如果說《十三邀》前兩三季在大眾輿論層面引起的爭議,正是源自于這種心態;那當節目做到第七年,我們能看到,許知遠逐漸愿意放下了他作為批判性知識分子的沉重包袱,更愿意借助他人的視角,更開放地觀察世界。這使得《十三邀》更有機了。
在《十三邀》的播放頁面中,我翻到一位觀眾的留言:
“37歲全職媽媽一拖二,每次痛苦絕望感覺要爆發無所適從明天就是世界末日的時候,我就一邊喝酒一邊看許老師的節目,愛你,愛這個節目,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好好活下去吧,世界這么大”。
節目的豆瓣頁面評論區里,也有許多觀眾提到類似的感受:“看完這期節目,我感覺到一點確幸,還好《十三邀》還在”;“對這樣的節目還能苛求什么呢?有它的存在就心懷感激了”。
就算拋開內容層面的進步和逐漸變大的影響力,過去七年,無論時代和社會如何起伏、變化,《十三邀》仍然存在。而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慰藉,一種激勵。
在本季第一集中,我們在蔡皋家樓下的院子里,看到過那棵曾被攔腰砍掉的樹。樹的切面在很長時間內被居民們當作桌面使用,放茶杯、放雜物,大概沒有人關注它能否再次生長。但樹沒想那么多,樹只管生長。一二十年后,當許知遠和《十三邀》團隊來到長沙拜訪蔡皋時,斷樹已經完成重生,高大挺拔,枝葉繁茂,甚至看不出被砍斷過的痕跡。
蔡皋提到,“沒有力氣的時候,摸摸這棵樹,擁抱一下這棵樹,就會感覺有力量”。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巧妙的是,樹的意象在本季的收官集中再次出現。我們在王賡武任職的校園內,見到一棵生命力旺盛的老樹。王賡武說“多少年我不知道,反正我來的時候它就有”,而在王賡武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遷移、變動之后,樹仍然在。
一頭一尾的兩棵樹,正是《十三邀》用整個第七季為我們提供的鼓勵——無論外部世界正發生著什么樣的變化,我們始終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不停生長。至于最終要生長成什么樣,長到哪里去,也許暫時并不清晰,但我們大可先交給時間。
《十三邀》第七季截圖
從開春的3月首播、到深秋的10月收官,《十三邀》第七季結束了,這一年也即將走到尾聲。我們會繼續期待下一季的節目,畢竟許知遠曾經在探訪中提過,希望把節目做到八十歲。《十三邀》的研制團隊騰訊視頻尤里卡工作室,也正準備推出他們下一個節目IP——以著名學者陳嘉映為向導打造的《解釋鴻溝》,帶領觀眾走進思想者們的世界當中。
陳嘉映是《十三邀》和尤里卡的老朋友了,他是《十三邀》第一季第10集的嘉賓。在那一集結尾,回應許知遠和制作團隊中年輕人的困惑時,陳嘉映基于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提到,人類實踐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當我們在行動中會預設一個目的、目標,但我們在走向它的過程中,目的本身也在不斷地變形。那到底什么是良好生活?如果目的不在實踐之外,如何確認我們達到了目的?
于是乎,答案便是,也只能是這樣一句話——“良好的實踐,本身就是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