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9月8日,被稱為“打不下來的黑色幽靈”的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被我國成功擊落,震撼了世界。
當時,國際上共擊落7架U2高空偵察機,其中5架由中國擊落。
面對美國記者的提問,時任外交部部長陳毅幽默地回答道:
我們拿“竹竿”捅下來的。
但你知道,造這個“竹竿”的代表人物是誰嗎?
他的名字60多年來一直是絕密,直到去年4月他的名字才被國人知曉,此時他已退休12年,一年后,他成為感動中國的人物。
人,就是這樣的奇怪,兒時的經歷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沈忠芳就是如此。
1934年8月出生在上海的他,曾感受過戰斗最慘烈的淞滬會戰。在他童年的記憶深處,儲存最奪多的信息就是“敵機來了”。日軍飛機的轟炸掃射,讓一家人整天惶恐不安,不是在舍家避難,就是在逃難的路上。特別是孩童時期,他轉學5次、輟學1次?,在恐懼、焦慮中總算艱難地讀完了小學課程。
這段經歷讓他刻骨銘心。
兒時的陰影還未褪去,1950年他又親歷了上海遭受空襲。數百市民死亡,發電廠被破壞,不夜城陷入無盡黑暗。
好不容易新中國成立,可生活依然憋屈。
蔣介石派來的飛機,一年里轟炸了大陸20多次。為攔截這些飛機,大陸有10名飛行員壯烈犧牲。
沒有防空力量的新中國,就擺脫不了任人宰割的命運。
于是他發誓:
“如果我們也能擁有自己的飛機,一定要打得他們落荒而逃。”
“制造飛機”就成了他一生深入骨髓的夙愿,他夢想有一天自己設計的飛機能夠保衛祖國的領空。
機緣巧合之下,他得知中國有個造飛機的大學。1953年高中畢業后,憑借優異的成績,沈忠芳不假思索地就填報了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飛機設計專業。
入學后,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為的就是造出咱們自己的“爭氣機”。1958年終于有了小試牛刀的機會,畢業設計時,他和同學們通力合作,苦干實干一百天,出人意料地將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送上了藍天。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正當他意氣風發準備在畢業后大干一場時,造飛機的夢想沒能如愿,卻鬼使神差地做起了“打飛機”的工作。
1958年10月,沈忠芳進入我國最神秘的單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
一年后,一個消息震驚世界。這年10月7日,“薩姆-2”導彈擊落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RB-57D型高空偵察機,開創了世界軍事史上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先河。
而20世紀60年代前后,我國也被高空偵察機鬧得苦不堪言。美軍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仗著飛行高度在21000米,欺負中國沒有防空導彈,高興了就進入我國領空“遛彎”,收集情報,對我們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而我們的飛機夠不著,高炮打不準,只能望“機”興嘆。
此時,沈忠芳也意識到,要對付敵人的飛機,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飛機才能做到。沒有先進的導彈,就沒有強大的國防。
為了震懾敵人,我國決定自主研制地對空導彈系統。
就這樣,沈忠芳接到了任務:研發地空導彈系統,摧毀U2。
可誰也沒見過真實的導彈長得什么樣子,從事飛機設計的沈忠芳更是“隔行如隔山”,一時也“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
好在有蘇聯老大哥支持,那就從模仿開始吧,可圖紙還沒消化,1960年7月,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了全部的專家,這可是釜底抽薪呀!
不蒸饅頭爭口氣。沈忠芳和同事們憋著一股勁,大家沒日沒夜拼了命地畫圖、計算。
兩年后導彈點火試飛,可幾秒鐘后,發動機就炸了。
沈忠芳他們的全部心血化為烏有。
但他們沒有倒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肩負著保衛國防的重任,一旦倒下,就永遠也站不起來了。
寒來暑往,三年轉瞬即逝,記不住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苦心人天不負,經沈忠芳和同事反復實驗,他們完成了從仿制到定型,終于在1963年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款地空導彈“紅旗一號”。
1964年,沈忠芳又參與了“紅旗二號”的自主研制。經過三年的刻苦攻關,1967年又成功研制出紅旗二號”地空導彈,這象征著我國邁出了自主研制防空導彈的關鍵一步。
1967年9月8日,“紅旗二號”地空導彈擊落了來犯的美軍U2高空偵察機,捍衛了祖國領空尊嚴。
為了發展多型導彈,36歲時,沈忠芳又正式加入FJ型號導彈的方案論證和研制工作。
然而,FJ型號導彈第一次試飛失敗了,發動機發生了爆炸。
面對失敗,他們并不氣餒。沈忠芳連夜帶著團隊趁熱打鐵,分析原因,查找癥結,彌補不足。
經過不厭其煩地研究、試驗,終于解決了導彈發動機的問題,還創新地給導彈穿上一身“隔熱服”,進一步降低了發動機在大氣層飛行過程中因摩擦產生的高溫,同時還降低了彈體溫度。
從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間,沈忠芳負責的導彈型號成功完成4次飛行試驗考核。其中,8項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20世紀80年代,國內主要力量用于經濟建設,軍品訂單大幅下降,科研人員大量流失。
對此,沈忠芳決定研制一款能夠打入國際市場的產品。
為了解決啟動資金,他和同事們幾經波折,終于湊了450萬元的經費。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地地導彈B610就面世了。
在同事們期盼的目光中,第一發導彈發射才飛出去10千米,一聲巨響,導彈就成了火球,爆炸了。
同事們的眼神都聚焦在沈忠芳身上。經歷了太多的失敗,沈忠芳早已拋開了個人榮辱,他輕松地說道:
“第一發打完了,第二發還沒打呢。實在不行,就從我工資里扣這研發費用吧。”
沒有人知道沈忠芳的壓力有多大。試驗結束,沈忠芳照吃照睡,這相當于給整個試驗隊伍吃了定心丸。但只有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知道,他常常睡著睡著,就會突然爬起來繼續伏案工作。
很快,靶場見證了他們連打10發、發發成功的驕傲。
海外訂單來了,中國的導彈第一次走出國門就拿到了大合同。
面對客戶的懷疑,沈忠芳底氣十足:
“隨便抽檢,想打哪一發隨你們定。”
在B610之后,B611也成功走出國門。如今,沈忠芳他們研制的“B6系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精銳武器之一。
外貿型號的成功,不但鍛煉了隊伍,還獲得了數億美元的合同。
隨著1984年美國第三代地空導彈的服役,我們已有的對空防御系統不能滿足需要,急需研制出具備強大的抗干擾、抗多目標打擊等功能的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
1992年,沈忠芳又攬下了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型號總指揮的重任。
當時,研制團隊提出了垂直發射、捷聯慣導、相控陣雷達等技術指標,但在上不上主動末制導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沈忠芳頂著壓力,斬釘截鐵地拍板:
“我們能搞出來,相信我們的力量,就要上這個,上難的、先進的!”
他甚至還立下了軍令樁:
成功了是集體的,失敗了我個人負責。可以處分我,降級也好,罰款也好,我都可以。
正是這樣的擔當,鼓舞了士氣,他帶領團隊在1994年全面完成攻關任務,突破五大技術難題,取得9項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邁入正軌。
事實證明,正是采用了主動末制導,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具備了同時打擊多個空中目標的能力,從而奠定了該型號在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中的領先地位,也使我國防空導彈的研制水平跨入了世界領先行列。
作為第一種國產第三代導彈系統,這款導彈曾和美國、俄羅斯的導彈同臺競技,最終贏得土耳其防空導彈競標。
2009年,國慶60周年大閱兵,第三代防空武器首次亮相,白了頭發的沈忠芳喜極而泣:
當沉睡的東方雄獅醒了,且看誰還敢欺負我們!一個民族就這樣,要靠自己來強大,這個很重要。
此后,在第12屆珠海航展上,中國全空域防空體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集體亮相:
“飛龍”,遠程防空導彈;
“飛獴”,中近程防空導彈;
“飛豹”,輕型末端防空導彈;
“快狼”,便攜式防空導彈武器系統;
“野牛”,戰術近程地地導彈。
龍獴豹狼牛,中國導彈界的這群“猛獸”,壯我軍威,護我山河!任他誰都不敢再對中國輕舉妄動!
76歲時,沈忠芳自愿離開工作崗位,兼任的多所院校的教授、顧問等稱號,一個都沒留。在他看來,
“年輕人都比我們行,現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進技術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
晚年的沈忠芳過著平淡的日子,他活成了自己人生格言的樣子:獻身事業,淡泊名利;笑對人生,問心無愧。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沈忠芳的名字不能向社會公開。直到2022年4月,12位隱姓埋名的我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的名字才首次向社會公開,沈忠芳就是其中的一員。
88歲的沈忠芳終于解密,進入公眾視野,這時他隱姓埋名60余載,已退休12年,第一次以真名展示在公眾面前,而這一次他感動了中國。
2023年3月4日,國家公布了“2022年度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沈忠芳名列榜首。
《感動中國》欄目給沈忠芳的頒獎詞這樣說道:
“從無到有,從近到遠,從長纓在手,到紅旗如畫。這一代人從沒有在乎過自己的得與失,這一代人一輩子都在磨礪國家的劍與盾。今天,后輩們終于能聽到你們的傳奇,隱秘而偉大,平靜而神圣。”
是呀,隱秘而偉大,平靜而神圣,這是多么準確而崇高的評價。
“為成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像沈忠芳這樣的隱姓埋名的英雄,值得后輩永遠銘記和景仰,他們是無雙的國士,真正的大國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