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南京,功高震主,危機四伏
1864年7月,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在被湘軍曾國荃部圍困一年多之后,最終淪陷。南京城的淪陷以及李秀成等人的被俘,宣告著歷時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走向失敗,在隨后的歲月里,盡管太平軍的殘部仍在在局部地區繼續戰斗,但是再也沒有建立穩定的根據地,且與流寇已經沒有本質的區別。太平天國之所以走向失敗,根本原因還在于自身存在一系列問題,而他們最重要的對手便是湖南人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正是在湘軍的持續打擊之下,太平天國才最終一步步走向了失敗。
南京城雖然收復了,但是此刻無論是大清王朝,還是曾國藩的湘軍集團,都是勝利與危險并存的關鍵時刻。對于朝廷來說,太平天國政權雖然失敗了,但是整個華中與華東地區基本上都處于曾國藩的控制之下,中國最富裕的東南各省都處于湘軍將領的控制之下。太平軍的殘部雖然大勢已去,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成為了朝廷的新威脅。如果曾國藩選擇自立為帝,恐怕清廷真的沒有任何能力阻止他取代自身的位置。何況湘軍一向以來也不是非常聽從朝廷的命令,在多次重大戰斗中,曾國藩都是獨斷專行,沒有理會朝廷的軍令。
而對于曾國藩來說,作為一個漢族官僚,在太平天國運動后期他已獲得節制東南各省軍務的權力,他的勢力可以說已經登峰造極,滿清貴族中盯著他的人眾多,一向支持他的肅順也在辛酉政變中被殺,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兔死狗烹的險境。事實上在太平天國滅亡后的幾十年里,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大概意思就是湘軍的多名高級將領,其中也包括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手持洪秀全留下的玉璽,勸說曾國藩在南京反清自立,成為漢人的新皇帝。此舉遭到了曾國藩的駁斥,并要求一干等人永遠不要再提及此事。這個傳說是否屬實已經無可考證,但曾國藩并未這么做,謹小慎微的他完美的做到了急流勇退,功高卻不蓋主,居功而不自傲。雖然反對他的人從沒有停止對他的詆毀,但也基本上安享了晚年。
主動裁軍,擔任文職
曾國藩是如何讓朝廷對自己放心的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等朝廷下旨,就主動裁撤湘軍。替清王朝立下大功的漢人并非只有曾國藩,清初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就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大功,并且各自封王。三藩之所以沒有好的結局也并非僅僅是清廷過河拆橋,根本原因就在于擁兵自重,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財政支出,也引起了朝廷的猜忌。
曾國藩則不同,早在湘軍攻克南京城之前,他就著手準備解散湘軍,并且借口養病交出兵權。就在眾多滿清貴族與西方外交官,甚至是太平軍的一些將領認為這位統帥會在攻克南京之后率軍北上,掃平群雄再造統一的時候,曾國藩非常自覺的裁撤了大部分湘軍,將他們送回了湖南老家。此后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一職,并且受封一等“毅勇”侯,他也是文官中獲此封爵的第一人,但他終究也只是最有權勢的文官而已,是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忠誠的子民。
冷酷無情的將軍與謹小慎微的儒者
主動裁撤湘軍并且交出權力,這讓很多人感到費解,也似乎存在矛盾。在剿滅太平軍的戰爭中,曾國藩的冷血與無情世所罕見,每每攻占敵軍城池之后,基本上都會將俘虜甚至是老百姓斬盡殺絕,什么生靈涂炭與血流成河對他來說都不算什么,因而被太平軍親切的稱作“曾剃頭”。這樣一個無情的將軍居然對權力沒有絲毫的眷戀,實在讓人難以理解。要知道他統帥的十幾萬湘軍戰斗力強悍,且只效忠于曾國藩一人,但凡他對權力有一絲的想法,江湖上必然又是一陣血雨腥風。
然而曾國藩就是這樣讓人難以捉摸,或許他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儒者,因而外在的冷酷無情與內在的儒家思想并不產生本質上的矛盾。當初出山組建湘軍,是在咸豐帝的三令五申之下才奉命的,并非自己主動選擇。既然出山,就要把重塑山河放在第一位,否則就對不起自己所居之高位。但他內心深處未必對權力有多么的渴望,其實他更希望的還是安心讀書,當一個純粹的儒學家。他可能也會對官員的腐敗和無能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卻從沒有懷疑過皇帝的權威,在這點上曾國藩與所有傳統的儒家信徒一樣,甚至比他們更加迂腐。
一個掌握軍政大權,甚至有機會登上九五之尊的人,卻主動放棄了一切,這些在普通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但是若是站在一個虔誠的儒家信徒的角度來看,這一切就相對容易理解了。曾國藩對官場與權力不可能沒有任何興趣,但他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未必就有貪欲了。因為他是個謹小慎微,甚至是有些迂腐的學者,要做皇帝,就要勤政愛民,就要再造乾坤。而當時的時局卻是一片混亂,他很清楚要收拾這個爛攤子并非易事。如果他真的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新皇帝,肩上的責任也是巨大的,這或許是他不愿接受,甚至是感到害怕的。
最后的八年,充滿遺憾
由此可見,曾國藩是個勤勉正直的人,出山組建湘軍就要力求早日平定叛亂,大功告成便急流勇退。面對權力的誘惑,他不為所動,因為他深知自己難以承擔那份重任,如果沒有信心或者能力做好,就不要去做,否則反而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僅此一點,僅此一點,就讓野心家們羞愧,讓貪戀權力的人汗顏。
在人生最后的八年里,盡管曾國藩小心翼翼,但依舊沒有躲過朝中官員的詆毀,這些指責他的負面新聞多半都與湘軍在多次戰斗中的屠殺與劫掠有關。雖然并沒有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也不可能不讓他對從前的人生產生反思。或許他從沒有后悔沒有趁勢舉兵反清,但是對于出山辦團練,對于領導湘軍征戰多年,對于戰爭中一次一次的殺戮未必沒有遺憾,他甚至在與幕僚的交談與日記中都談到了自己希望早點去世的想法。1872年,曾國藩病逝于南京,對于他來說,這或許既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解脫。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小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