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招聘人士而言,要看懂一個仍在蓄力發展的行業,熟悉高校走出的牛人名錄和公司,已是基本功。
而對學生和求職者而言,一旦看清造芯領軍人才在國內高校間的分布,了解“大牛”們的職業軌跡,在擇校和擇業時也便能有更明晰的目標方向。
半個世紀來,第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頂尖半導體人才,站在三尺講臺鞠躬盡瘁。 職場Bonus試圖梳理還原一份「中國大學造芯圖譜」,挖掘國內大學半導體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故事。
在文章的最后一個小章節,我們還對國內院校、專業、校友資源、城市、崗位等「產生紅利的要素」進行了盤點,幫助求職者和招聘人士在面對選擇時進一步做出判斷。
清華大學:中國的「造芯孵化器」╱ 01
北京大學:中國芯片的萌芽之地 ╱ 02
復旦大學:中國首位女大學校長 ╱ 03
上海交大:「東方MIT」的芯片天團 ╱ 04
紅利求職指南:想要畢業做芯片,我該怎么選____? ╱05
清華大學:中國的「造芯孵化器」
國產芯片繞不開清華系。
1956年,我國提出向“科學進軍”,把半導體技術列為發展重點;次年,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便創辦了半導體教研組。
電子工程系、2021年成立的集成電路學院都屬于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截至2021年,清華大學為芯片產業培養本科生超4000人。一批批清華學子沖進了芯片產業,在一線創辦或投資了半導體公司。
電子系是清華系芯片公司的大本營,電子系85級(EE85)就走出了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兆易創新創始人舒清明、卓勝微聯合創始人馮晨暉、格科微創始人趙立新、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等多位傳奇人物。
虞仁榮來自浙江寧波,2007年創立韋爾股份,主營半導體元器件設計及分銷。2019年先后并購全球第三大CMOS圖像傳感器供應商豪威科技和知名芯片設計企業思比科,一躍成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設計公司之一。
據胡潤富豪榜、福布斯富豪榜等多份財富數據顯示,2023年虞仁榮擁有財富約440億元,蟬聯中國半導體“芯片首富”寶座。
- 從左到右:合伙人兼CTO單羿、聯合創始人汪玉、創始人兼CEO姚頌、聯合創始人韓松
在本科導師汪玉的幫助下,姚頌一畢業就創建了AI芯片公司深鑒科技,深鑒科技從四大聯合創始人到員工,團隊中有將近一半的人都是清華出身。他們分別是清華副教授汪玉、首席科學家韓松、CTO單羿以及CEO姚頌。2018年,深鑒科技被全球第一大FPGA廠商賽靈思(Xilinx)收購。
據悉,深鑒被收購后,汪玉、姚頌、單羿宣布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500萬美金(約合3655萬人民幣),其中2000萬用于設立“孟昭英講席教授基金”,用于支持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1400萬用于設立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劉潤生勵教勵學基金”,支持教師隊伍與學生的培養。
趙立東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后,又獲得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碩士學位。此前曾于AMD工作,負責CPU/GPU/APU及多個相關核心IP的研發,2014年12月加入紫光通信科技集團任副總裁,2017年3月任紫光集團副總裁。
燧原科技創立于2018年,專注人工智能領域云端和邊緣算力產品,致力為通用人工智能打造算力底座,提供原始創新、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AI加速卡、系統集群和軟硬件解決方案。
清華系的身影也活躍在硅谷芯片圈。1994年從清華碩士畢業后,朱一明進入紐約州立大學分校電子工程專業深造。
博士讀了一半后,朱一明決定去硅谷,在硅谷單片系統技術公司(MST)從事儲存器芯片開發工作多年后,看好國內市場的朱一明,堅定地回國創業。在清華校友圈子的助力下,朱一明融資到92萬美元。
2005年,朱一明回國創辦兆易創新,成功研發了國內第一顆移動高速存儲芯片,成為國內第一家大規模量產主流存儲器的公司。2016年,兆易創新登陸A股,發行價23.26元/股,上市后連續18個一字漲停,開板價174.99元/股,以“中1簽凈賺15萬元”成為當年的“打新王”。
資本圈:師兄投師弟,薪火相傳
芯片產業周期長、投入高、回報慢,一家公司想要存活下去必然少不了資本的支持,而清華不僅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有著龐大的校友圈。
清華電子系走出的知名投資人有武平、陳大同、鄧鋒等,他們中也有國內第一代半導體創業者。1999年,國家發布《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業內稱“18號文件”),鼓勵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國創業。陳大同辭職回國后,展訊于2001年4月正式成立,創始人為陳大同、武平、冀晉(清華無線電系77級)等,2007年展訊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
后來陳大同進入投資圈,加入了北極光創投擔任合伙人,而后又陸續成立了自己的投資管理機構——華山資本、華創資本、元禾璞華。而畢業于清華電子工程系的鄧鋒創立的北極光創投,是清華創業企業的一個重要孵化平臺。他們由實業轉型投資,助推清華系能量廣泛輻射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和資本圈。
北京大學:中國芯片的萌芽之地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造出第一塊晶體管問世,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亟待出現一個學術牽頭人。黃昆無疑是最好的選擇,1937年,黃昆18歲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后來在英國留學6年,也成為黃昆人生的第一個學術貢獻高峰時期,他先后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莫特和波恩共事。
1951年底,黃昆回國,走上北大物理系的講臺。三年后,他擔任北大物理系固體物理專門化教研室主任。在他的領導組織下,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學科半導體物理學、第一個半導體專業化陸續誕生,黃昆、王守武、湯定元、洪朝生四人也被稱為中國半導體學科四大開拓者。
北大物理系曾有“五大金剛”——莫黨、秦國剛、甘子釗、夏建白、韓汝琦,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曾師從黃昆先生。五人畢業后,均曾留北大物理系執教。其中,甘子釗、夏建白、秦國剛先后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再來看王守武——作為中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1950年回國后的30余年間,從中國第一臺半導體激光器的研制,到提高大規模集成電路成品率,再到完成集成電路大生產實驗,他是親歷者,更是參與者。
1960年,他籌建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正式成立,兩年后,又在半導體所籌建了全國半導體測試中心,1963年,王守武還組建了激光器研究室。
1958年,王陽元從北大物理系半導體專門化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1978年,他在北京大學建立微電子學研究室并任室主任,并成為北大微電子學科的創建者。1986年,北大微電子學研究所成立,王陽元任首任所長。
2000年,王陽元作為發起人之一成立中芯國際,后者現已逐步發展成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第一大廠,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折合八寸晶圓超70萬片的產能,這將為國內芯片生產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尹志堯1944年出生于北京,從科大化學物理系畢業后于1968年被分配至蘭州煉油廠,1980年獲北大化學系碩士學位,赴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化學博士。
他創辦的中微半導體,是我國極少數能與國際頂尖半導體設備公司在技術上分庭抗禮,還不斷擴大市占率的公司,據稱其自研的5nm等離子刻蝕機即將挺進臺積電5nm制程生產線。2019年7月,中微半導體成為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批掛牌上市的科創板公司。目前,市值100億元。
王升楊畢業于北大電子通信工程專業,曾供職于Analog Devices Inc,有多年混合信號鏈路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經驗。
2013年5月,王升楊與同事盛云、研究生室友王一峰成立了納芯微。自成立以來,公司聚焦傳感器、信號鏈、電源管理三大方向,提供一站式傳感器IC解決方案和持續技術支持的IC設計。2022年,納芯微于科創板IPO,如今市值180億。
畢業于北大信科院微電子本科,是理學博士,師從陳中建教授,劉大河以第一作者發表國際論文7篇,授權專利2篇。具有7年紅外研發經驗,曾任北方廣微(國內最早量產軍用非制冷紅外探測器)數字化讀出電路項目負責人。
安酷智芯成立于2018年,專注提供高性能傳感器模擬信號鏈芯片,完成了多輪數千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包括上市公司及多家知名創投機構。
復旦大學:中國首位女大學校長
復旦大學的半導體發展史同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1年,原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物理系師生合并,新復旦大學物理系成立。
同一年,一位女教授和復旦大學的緣分開始: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的謝希德,正想方設法由美回國。
1952年,謝希德輾轉回國后在新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1958年,復旦大學成立了半導體物理專業,后者成為微電子學院的前身,同年,謝希德和黃昆合著的《半導體物理學》出版。1983年,62歲的謝希德出任復旦大學校長,成為新中國首位女大學校長。目前,復旦大學有五大直屬院系開設了芯片半導體相關課程。
半個世紀來,復旦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創業者,他們都曾就讀于微電子學、物理學、半導體材料、電子工程等專業,如今,他們也都在為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光發熱。
蔣國興出生于1953年,江蘇無錫人,20歲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24歲起留校擔任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師,45歲起加入復旦微電子。
復旦微電子依托于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于1998年成立,目前公司擁有安全與識別芯片、非揮發存儲器、智能電表芯片、FPGA芯片、集成電路封測等多條產品線,在FPGA設計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劉偉平,198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并獲得碩士學位,同年加入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從事ICCAD/EDA技術與產品開發。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劉偉平就曾參與我國首套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熊貓系統”的研發工作。
2009年,劉偉平牽頭創立了華大九天。目前,華大九天是中國本土唯一一家可提供芯片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的廠商。
曹榮根,2015年獲得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博士學位,曾任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青年副研究員。從事于集成電路失效分析、材料仿真與工藝方面的研究工作15年,他還是泓準達電子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第11批科技鎮長團武進團副團長。
鴻之微創立于2014,位于上海張江,是國內專注于多尺度仿真技術研究、軟件開發和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公司擁有122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著作權及30項各類專利,2021年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陸健,1977年生于江蘇啟東,陸健200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獲碩士學位,曾在上海貝嶺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副經理、產品開發經理、產品線經理等職,2015年入選第四屆“上海十大杰出青商”候選人。
晟矽微電子于2010年創立,專注于研發高抗干擾性、高可靠性的通用型及專用型的8位和32位微控制器產品(MCU),終端用戶遍布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如中國電信、華為、羅技、小米、奧飛娛樂、美的等業內知名企業。
孫臻199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具有二十余年的半導體行業工作經驗,歷任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總監、副總裁、董事,譬如上海貝嶺微電子CEO,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COO等。2016年至今,他擔任矽睿科技CEO。
矽睿科技成立于2012年,專注于高質量傳感器產品的設計、制造、以及增值應用與服務,產品包括多款MEMS傳感器、磁性傳感器芯片等,應用市場聚焦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物聯網、智能制造,汽車電子,并向智慧醫療、元宇宙、與自動駕駛市場演進。
上海交大:「東方MIT」的芯片天團
“上海交大不過是一所造船學院,一所三等院校”——這是在1977年,外界對上海交大的評價。而如今,這里已有“東方MIT”的美譽。
在芯片領域,上海交大走出的學子占據了半壁江山。
戴偉民是上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1978級校友,上海交大校友會集成電路分會會長,芯原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
2001年,戴偉民創立芯原微,為芯片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在此之前,他曾出任美國Celestry公司(2002年被Cadence并購)共同董事長兼首席技術長,還曾是美國Celestry公司前身之一,美國Ultima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2020年8月,芯原股份于科創板上市,被譽為“中國IP第一股”。
孫愷本科畢業于上交大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2013年博士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機械系,博士期間,其研究工作主要利用激光器和新型探測技術搭建超快、高靈敏度、適用于極端惡劣條件的分子測量系統,應用于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
2014年,孫愷和清華大學畢業赴美攻讀博士的李一帆、同在斯坦福大學求學的向少卿回國成立禾賽科技,幾經轉型殺入激光雷達行業,成為全球最大的激光雷達創業公司之一。
徐凌杰本科就讀于上交大電子工程系,早年,他曾在著名芯片公司英偉達、AMD和三星北美研究院等公司工作,這些經歷讓徐凌杰在GPU芯片架構、開發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之后,他還曾任阿里云AI基礎架構總監、英偉達GPU架構師。
壁仞科技創立于2019年,致力于開發原創性的通用計算體系,建立高效的軟硬件平臺。2022年3月,壁仞科技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一次點亮成功。官方表示,BR100創下了國內算力紀錄,并且直接對標的是英偉達的H100。
金賢敏是上交大教授、博導、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IQIT)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長。
圖靈量子成立于2021年,是國內首家光量子芯片及光量子計算機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和超高速光量子計算芯片核心技術和工藝,技術儲備可追溯至2014年金賢敏教授回國并成立上交大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紅利求職指南:想要畢業做芯片,我該怎么選____?
“想進半導體行業,大學該學什么專業?需要讀到什么程度?”
長期以來,芯片行業因所涉技術的難度大、壁壘高、周期長,給徘徊在門外的學子們蒙上諸多猶豫和不確定性。假使一名芯片方向專業的碩士想要在行業內有所建樹,至少得歷時10-15年,有7、8次成功量產芯片的經驗。
這也正是該行業國內存量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預測,2023年前后半導體全行業人才需求約為76.65萬人左右,人才缺口將達到20萬人。
很多人都認為在芯片行業,年薪百萬不是夢。隨著行業熱度在近幾年間發酵,芯片“搶人大戰”的聲音不絕于耳,業內笑稱“工程師比老板貴”。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IC設計企業達到3243家,可見這背后的人才需求依舊很龐大。
對于想要進入芯片領域的同學們來說,需要學習什么專業?
需要明確的是,芯片產業鏈細分領域眾多,各個環節都需要人才:芯片研發崗位屬于電子信息大類,微電子、集成電路最對口;其次是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封裝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其余相關專業也可從事芯片行業,譬如通信工程、計算機、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等。
芯片設計、制造底層離不開數學、物理等學科,因此在選擇芯片方向作為未來的職業時,本科階段就要打牢基礎。
另外,集成電路專業要比電子類專業難度大。除了要學電子專業相關知識,還要學模擬電路基礎、數字電路基礎、模擬集成電路、數字集成電路、半導體物理、微電子器件等方面內容。
再說說學校選擇。
從微電子領域看,國內第一梯隊肯定包含北大、清華、復旦、西電、成電這5所。以復旦來看,我們都知道文科很強,工科可能相對弱一些,殊不知復旦的工科只是規模小而已,微電子在國內能跟它叫板的真沒幾個,另外上交大、浙大、東南、中科院大學同樣實力雄厚。
具體如何擇校其實也很簡單,每個學校的錄取分數不一樣,那么你就可以根據分數選擇微電子實力最強的學校。
專業選擇和學歷檔位也很重要。
由于目前產學分離較嚴重,大多需要企業自己投入精力培養人才,因此很多企業在招聘時較重學歷。
芯片專業和物理的關聯度比較大,因此理科成績、邏輯思維一定要好,而且本科階段課程以基礎課為主,本科學歷往往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同學們至少要讀到碩士、有一定的項目經歷才比較好就業。
校友資源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考量因素。
如上面我們梳理的清北復交,他們師兄幫師弟,互相扶持。要知道,一個人背后的校友資源,直接證明了他/她可以鏈接的人脈,對于很多創始人和投資人來說,他們更愿意信任和投資校友。換句話說,擁有優質校友資源的人,他或許有更多的商業機會和信息價值。
一定不止要關注學校的專業設置——對于學生們來說,提前了解芯片行業里的真實崗位也十分有必要:
芯片行業薪酬不低,但門檻較高,需要大量的專業基礎知識、思維能力和項目經驗。譬如在華為2023-2024年的校招中,芯片架構高級工程師的職位薪資定在30-60k,也就是年薪在48萬-96萬之間,要求是博士學歷。具體崗位要求如下:
1、熟悉數字芯片端到端的設計流程;
2、熟悉通信處理器架構設計、SOC芯片架構設計、基帶信號處理、SDR軟基帶處理,有CPU或DSP處理器設計經驗優先;
3、熟悉業界常見的低功耗設計驗證流程,有功耗模型建設或ESL經驗者優先。
技術崗要求較為嚴格,但芯片領域同樣設有銷售崗。
其中KA大客戶銷售收入也十分可觀,打開BOSS直聘,芯片銷售的月收入底薪在15k-30k不等。
再看看我國的芯片產業聚集地: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傳統設計企業聚集地外,無錫、杭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漢、蘇州、合肥、廈門等城市的設計企業數量都超過100家。
另外,在人才落戶政策方面,各個地方也出臺了許多相應的獎勵政策,如上海市對于滿足申報條件的研發/制造人員,給予最高50萬元的獎勵;廣州市對于滿足申報條件的高端/技術人才,給予最高150萬元的獎勵等就是為了留住中國的高端半導體人才。
芯片行業屬于高精尖產業,這類專業雖然“錢途光明”,但一定要客觀分析自己的情況后慎重選擇。不過由于就業門檻高、培養周期長、市場缺人,芯片人才往往是“越老越吃香、越有經驗越有選擇權”。需承認的是,中國半導體當前仍處于“卡脖子”階段,吾輩當自強,對于致力于想要從事半導體事業的新一代年輕人們,不妨從選擇專業開始,大膽一試。
參考資料:
[1] 《6000億市值!27位清華學霸,扛起中國芯片半壁江山…清華系最牛半導體公司浮出水面?》,新財富
[2]《高校芯片篇-清華大學出來哪些芯片大佬?》,芯愿
[3]《北京大學:中國芯片夢起之地》,智東西;
[4]《北清華南復旦,中國南派芯片群英譜》,芯東西;
[5]《清華芯片往事:群“芯”璀璨40年,主宰產業半壁江山》,智東西;
[6]《清華王牌專業建系70年,撐起中國半導體半壁江山,王興李健都是系友》,量子位;
[7]《2022高考結束!盤點芯片相關專業和大學?》,眾人說;
[8]《未來想從事芯片行業,高考如何選報學校和專業?》,知乎@失效分析
撰文|劉一
編輯|陳桐
視覺 & 排版|陳桐
行業
2022年半導體行業十大「芯事」
千億Wi-Fi芯片大賽道的中國機會
公司
哲庫:OPPO芯片一夜解散,馬里亞納404
三星:前理想AI芯片一號位驕旸加入,負責組建GPU團隊
比特微:銷量剛過千的攝像頭,背后藏著一家年入百億的芯片巨頭
地平線人事大調整:引入芯片研發負責人,聯創將被派駐合資公司
比亞迪:智能駕駛研發換帥,籌備AI芯片團隊
芯邦科技:3毛的芯片,撐起一個16億估值IPO
職業
2021,我在深圳賣芯片,半年掙了幾千萬
永不疲倦的鄭烜樂
陳俊曉:芯片行業劇變,做對的事情更重要
英特爾創始人去世,「摩爾定律」光輝閃耀50年
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兼CTO黃暢:始于芯片,不止于芯片
研報
2023年中國汽車半導體行業洞察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