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0名的博士在讀生,因患癌癥去世,然而,去世前卻說自己很開心,因為解脫了,并請博主轉告父母:如有來世,不愿再做他們的兒子。
父母給我們以生命,父母養育我們,我們感恩父母,這個邏輯看起來很順,沒有什么問題。那么,又是什么導致了,這位30歲博士如此的舉動,去世前表示不愿做父母的兒子?
根據網上爆料,開心王從小就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給他設定了很多目標,開心王為了父母滿意,也很努力,他希望達到父母的目標后,能被父母夸獎一下。然而,每一次期待都是一次失望,父母為了怕他驕傲,無論他做得是多么的出色,都不會收獲父母的夸獎,而是父母設定更高的目標。他說:從小到大,爸媽沒有表揚過我一句。等待他的永遠是那一句:“你可以做得更好”。
另外,父母對他的控制也很嚴格。開心王從小就被嚴格管教,他這樣描述他的成長過程:行為有規范,拿筷子的姿勢要標準,日常穿戴不能以開心王的喜好為準,要以爸媽的審美來選。
正如有壓迫就有反抗一樣,有控制的地方就有掙脫。他也試圖掙脫父母的控制,做一個自由的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天上的飛鳥,大海中的游魚,讓我們感受到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別人。
他說想當作家,父母暴躁如雷;他說不想讀博,父母唉聲嘆氣;他說想搬出去自己住,父母的表現好像他是個逆子。最終,他沒有去當作家,他考上了博士,他還是和父母住在一起……
他說,考上博士的那一晚,他哭了,因為他追求自由的夢再次破滅,他的人生又一次被父母操縱了幾年。
父母愛子女,要為其著想,但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規劃去行事。子女不是父母的機器,子女有權走自己的路。子女能不能成才,主要看子女自己,太過苛刻的教育和管教,很可能適得其反,最后的結果是雙輸。說白了,父母不能把自己看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是將其平等地看作一個人,這樣對子女就會有應有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