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按〗日軍第10軍第6師團從裴家弄一帶上岸,這里是老金山海堤的最西端,向西接浙江省平湖縣全公亭鎮外海堤。海堤,在江南地區稱作“海塘”。今整理金山縣志等權威文獻的資料,供研究者或者創作者共享。
日軍登陸地域內的金山縣海堤資料〔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 劉本新〕
金山海塘古為華亭塘。金山建縣后,西段稱金山塘。民國初,華亭縣更名松江,東段華亭塘改稱松江塘。1966年后統稱金山海塘。
金山海塘東起缺,西止金絲娘橋,長25.176公里(金山縣地段以主塘計,石化廠地段以臨海的外塘計)。地處強潮頂沖,是上海市海塘險要部位之一,歷史上災患頻繁,咸潮經常入侵。400余年來,海潮頂沖點不斷西移,明中葉在缺附近,清乾隆后移至胡家廠(今塔港)一帶,道光以后則停留在金山嘴、戚家墩地帶,即今西塘地段,海塘修筑重點也隨頂沖點而轉移,
自唐至清有5道海塘相繼淪海。明崇禎年間于缺一帶修筑上海地區第一座石塘,后兩側土塘潰毀,石塘也因而廢棄。清雍正年間建成三面包土的魚鱗大石塘和保灘護岸工程,并設立專職管理機構,實行歲修制度,奠定了金山主海塘的基礎。
民國時期,加筑混凝土岸墻,但經幾次大潮汛,或坍或傾,底腳淘空,危狀迭起,除急險的西塘地段有維持性修筑外,東塘及老金山塘長期失修,破敗不堪。
老金山塘
定型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位于金山衛城南0.35公里,西起滬、浙交界的裴家弄,東至金山衛南門青龍港故址與西塘相接,全長6.3公里。大部分為純土塘,其中0.855公里有塊石護坡。
明成化七年(1471年)大風海溢,塘頹廢。
成化重修后,由于青龍港口堵塞,金山衛南海岸反坍為漲,200多年未見險工。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全線培修一次。乾隆初,海潮頂沖點西移,沙灘遭到沖刷。乾隆二年(1737年)、六年、十四年3次加筑外坦坡,增高加厚。其后海潮僅至沙灘,除伏秋大訊外,塘身不受威脅。
民國時期,老金山塘長期失修,至解放前夕,塘面最狹處僅1米。金山衛城南的海塘,簡稱衛南塘。
70年代初,國務院批準在衛南灘地上圍堤建造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石化內塘即第一次圍筑的海塘。北距老金山塘500一1800米,西起滬、浙交界的裴家弄,東至戚家墩,全長8.376公里。
外塘
在西塘主塘之外,原是大片陸地,與大金山相連,隨著海岸不斷侵蝕后遲,唐、宋兩道古塘相繼淪海。元大德五年(1301年)重筑,明成化八年(1472年)堵塞通海諸港重修加固。
明萬歷后,海潮頂沖點西移至缺附近,西塘岸外潮勢相對較弱,明成化加固以后,200余年未見險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胡家廠(今塔港)以東土塘坍毀,內移0.5—1公里另筑土塘,東至華家角(今奉賢縣境),西至胡家廠與元大德老塘相接。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潮災,康熙土塘連同胡家廠以西至戚家墩的大德老塘同時坍毀。清廷派吏部尚書朱軾查勘,決定自金山嘴至華家角全線內移l——2公里另筑新塘(即今西塘主塘)。
雍正五至十二年(1727~1737年),陸續在主塘外修建“外護土塘”,與主塘平行,長7467.6丈(24.892公里),雍正八年并在其外坡加筑四樁四石護塘壩(后稱玲或壩),自戚家墩至胡家廠,長2347.3丈(7.824公里)。
乾隆、嘉慶年間海潮頂沖點西移至胡家廠、林家嘴、金山嘴、戚家墩一帶,護塘壩、土塘不斷被風潮損壞。自乾隆七年至道光十一年(1742~1831),共大修28次。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外護土塘戚家墩至胡家廠段被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六月,胡家廠至楊公廟段又被毀。至此,西塘僅剩單塘一道。
西塘主塘
系包石土塘,為雍正二年(1724年)大潮毀塘后內移重筑而成。由吏部尚書朱軾設計,先于兩處險工地段改建石塘,其余仍筑土塘,雍正四年(1726年)開工,歷3年完成。雍正五年十二月,渝令全線改建石塘,并派太仆寺卿俞兆岳總理塘工。雍正八年,石塘自金山嘴向西延伸,筑至龍珠庵,雍正十三年全線完工,全長7128.36丈(合23.76公里,包括今東塘主塘及奉賢、貨境內的部分)。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外塘沖毀,在巡撫林則徐主持下,對主塘采取加固措施。翻筑忠信廟以西土塘,石塘上增土加厚,坡外壘筑護塘壩,并在龍珠庵西筑盤頭石壩,塘外加筑護灘壩及挑水壩(均于民國20年潮災中被毀)。道光十七年十一月開始施工,至次年九月竣工。
咸豐以后,清廷忙于對付太平天國起義,“塘復大壞”。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分三期大修,并加筑攔水壩,至十一年竣工。十二、十三年又添筑兩段攔水壩。
光緒二至七年(1876—1881年)屢遭風潮沖擊,險工迭出,光緒八年十月大修,次年五月工竣不久,即遭風潮沖毀,光緒十年,再修。光緒三十年撈取崇禎坍塘廢石,在第一段土塘外緣加筑條石塘150丈(500米),光緒三十二年二月竣工。宣統末年(1911年)異常風災,一至九段護塘樁石被沖得幾無完處。民國初,分年代修,把原來多層樁石改為一層,暫保鞏固。
自民國元年至16年(1912一1927年)九次修筑,共修樁石工3373.2丈、(1124.4米),耗資13.05萬元。
民國19年(1930年),建第三段(新江橋一鄔家埭)混凝土插板式岸墻2100英尺(640米),次年工未畢即遭特大潮災摧毀,修復工程于民國21年完成。民國23年成立江南海塘工程處,搶修風潮造成的險工2683米,耗資21.75萬元。
民國24、25年又兩次續修。竣工后據江蘇省建設廳查勘:“新修兩段石坡泥土均呈沉陷,未及修建之處經風浪襲擊,更形殘毀。”
抗日戰爭時期,西塘破壞嚴重。金山嘴地段,塘身已剝蝕近30米,石塘蕊外露,滬杭公路路面被毀。抗戰勝利后,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及美國“援華善后救濟總署”撥工款物資,舉辦三期工程大修。
第一期工程,成立江南海塘工賑處,金山嘴設工務所,由當地人士組成金山嘴海塘委員會,動員災民9193人承擔土方工程,民國35年5月18日開工。同年6月,江蘇省建設廳設海塘工程處,原工販處由該處統一領導,招商承建荒墩、金山嘴、戚家墩3處重力式混凝土工程,12月竣工,完成岸墻1591.7米。搶修土塘土方2027.6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于民國36年4月開工,9月竣工,筑成夾石混凝土岸墻627米。
第三期工程,于民國37年11月8日開工,工程時停時續,至翌年4月底,僅完成戚家墩樁石工198米,頭圖廟、楊公廟兩處夾石混凝土工程1152.3米,開支金圓券692.17萬元。
東塘主塘
與西塘原為同一道海塘,清道光年間開始劃分為東、西兩塘。原至華家角,1950年5月經政務院批準,將缺以東劃入奉賢縣,今東塘主塘,西起楊公廟,東至缺,與奉賢縣海塘相接。長4.19公里。
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元大德塘基礎上大修以后,這段海塘70多年未見險工。嘉靖中葉(16世紀50年代),潮流頂沖點移至缺附近,萬歷三年(1575年)開始出現潰塘。祟幀六至七年(1633—1634年),兩年之內連潰5次。祟幀七年,松江知府方岳貢仿鹽官構筑石塘289丈。崇禎十三年,又在東西兩側接筑258.22丈,壘石10一12層,耗銀47977兩。是上海市海塘建石塘的開端。石塘雖堅,但不足2公里、兩側土塘仍不斷潰決。清順治十一年(1655年)始,石塘迭遭沖擊,終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廢棄石塘,內移另筑土塘。
康熙土塘筑后僅17年,在雍正二年(1724年)遇到一次大風潮,即被沖坍。雍正四年,內移125—325米另筑。對3段險工,改建石塘,其余仍為土塘。歷時3年完工。雍正六年起,全線改建石塘,至乾隆十二年(!747年)建成“包石土塘”(參見上章)。乾隆以后,塘外開始漲灘,修筑的重點轉向西塘。
2023-11-11于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