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們來自遙遠的國度,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說著不同的語言,卻不約而同地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深深迷戀。他們在最美好的年華里投身華夏,在各自的事業道路上收獲別樣的精彩,也用他們的經歷和成就,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他們叫做賈客暮、馬星星、泥的明……還有更多值得被記錄的名字。
系列紀錄片《尋藝東方》,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與Figure聯合出品,呈現了這些名字書寫在華夏大地上動人的人生段落。
「中國文化顛覆了我的思維」
暮客去來盡,春流南北分。
來自意大利佩魯賈的Giacomo Bruni很喜歡中國唐代詩僧皎然的這首《京口送盧孟明還揚州》。恰巧詩中的「暮客」二字調過來,與自己名字Giacomo讀音相近。于是,他給自己取了一個頗具古韻的中文名字:賈客暮。
初見賈客暮——他身著亞麻衣褲,腳踏一雙老布鞋,略顯凌亂的黃色卷發加上一圈短胡子,介于藝術氣息與不太修邊幅之間——實在很難一眼看出,這是一位比中國人還會畫中國畫的意大利人。
比中國人還會畫中國畫的賈客暮
2019年,賈客暮在暨南大學獲得文學藝術理論博士學位,后于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深造中國畫至今。但在來華求學之前,他的專業與中國文化毫無關聯:本科畢業于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是歐洲中世紀文學。
2011年,即將碩士畢業之際,賈客暮參加了廣州大學的交換生項目。
「我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想來中國看看,就報名了」。在廣州大學期 間,一位好友推薦他上書法課,剛一接觸,賈客暮就被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從此以后,與中國藝術再也無法分開。
賈客暮觀摩水墨山水畫展
「這東西非常厲害!」談到書法,賈客暮很快變得興奮起來。
在西方,油畫和書寫之間毫無關聯。但中國自古書畫不分家。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受書法愛好的影響,這個每天練習毛筆字的外國人,也慢慢萌發了學習中國畫的想法。
「中國的文化完全顛覆了我的思維。」
賈客暮「偏愛」水墨畫,享受用毛筆蘸墨時那種隨心自由的感覺。他說,不喜歡被繪畫中各種條條框框所約束,只希望能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作畫:「西方畫是用眼睛看,而中國畫需要用心。」
賈客暮將拓片和水墨山水畫結合創作
「Lucky和Timing結合到一起」
「這里有點像夢想實現的地方。」來自亞美尼亞的馬星星(Astrid Poghosyan)說,「就是一個可以讓你覺得 ever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這個從小喜歡動畫片《花木蘭》的姑娘,對中國既向往又陌生。16歲,她偶然得到出國留學機會的時候,冥冥中的力量推動她和母親一致選擇了前往中國。于是,馬星星來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一待就是14年。
「我來自一個背景非常復雜的文化,但是在上海,讓我學習到了‘簡單才是比較對的生活方式’。」如今已是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助理的馬星星坦言,是上海的包容,讓她做出定居的決定,「一個地方之所以被稱為故鄉,就是因為那里有很多的記憶。可愛又溫暖的上海人,讓我找到了家的感覺。」
與賈客暮、馬星星的偶然「陷入」不同,在景德鎮的「洋景漂」泥的明(AllanDenis Naymark)則是從很早就開始為來中國做準備。
泥的明是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的90后,父母在蘇聯時期移民美國。他的父親亞歷山大·內馬克,是美國紐約霍夫斯特拉大學的藝術史教授,從小就教兒子世界藝術歷史,「我(從他那里)知道陶瓷來自中國,我喜歡做陶瓷,從小就喜歡動手,什么樣的都可以,除了彈鋼琴」。
「我爸爸希望我來中國工作,他說下一個比較厲害的國家就是中國,早早就讓我學習中文。」2013年,泥的明第一次來到景德鎮,便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兩年后,他開始在這里定居,并給自己起名「泥的明」,即「玩泥的小明」。
「世界各地的陶瓷藝術工作者都匯聚在這里。」泥的明說。景德鎮有悠久的制瓷歷史,較好地保存了中國古代的制瓷技藝,擁有完備的制瓷產業鏈,可以很方便地買到各種陶瓷原料,「還有心靈手巧的師傅幫助我們實現各種創意和想法」。
泥的明創作的陶瓷藝術品
「在當代西方思維中,尤其在藝術領域,認為傳統是過去的東西,一些古老的東西,這些只適合塵封在博物館。但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會導致創作出膚淺的作品,唯一的目的是取悅市場。在我看來,這是藝術最大的問題之一。」賈客暮說,「在我的理解中,如果屈從于市場的需求,藝術就不再是自由的了。這樣的自由,我在中國藝術,尤其是文人畫中找到了。」
馬星星總結得更加直接:「我在中國才學到,lucky和timing結合到一起,就變成緣分。」
可愛又溫暖的上海人,讓馬星星找到了家的感覺
未來充滿可能
在景德鎮,像泥的明這樣來自海外的「洋景漂」,曾經高達5000多人。
對「洋景漂」們的到來,當地政府充分支持,樂見其成。「‘洋景漂’們被景德鎮陶瓷文化所吸引,同時又為景德鎮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藝術手法、新的制作工藝、新的產品。」景德鎮陶瓷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形成了本土與「洋景漂」的對話,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的對話。
賈客暮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種文化,但是每個人了解的并不多。在當下這個交流和融合的時代,他想讓更多人能了解「世界上的文化很豐富,很不一樣」。
「我的終極目標,或者說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在歐洲,能有為選擇中國藝術的學生開設的藝術學院。」賈客暮暢想,「就像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生活一樣,中國文化也能進入西方的生活,能夠擁有多樣的對‘現實’的理解。」
賈客暮特為外國人組織的水墨畫工作坊
數千年歷史長河中,開放包容已熔鑄為東方這塊土地最鮮明的特質之一。與世界各國互通有無、求同存異,融匯成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今天,這樣的文化藝術交融變得更加頻密,只會讓中華的未來充滿更多可能和無限遐想。
泥的明從小有個夢想:建立一個龐大的工作室,吸引全世界的藝術家駐留。在景德鎮,他這個夢想正在逐步實現——在Figure拍攝時,泥的明已經找好場地,新工作室進入設計布置階段。
「我非常喜歡這里的藝術氣息,給我帶來許多創作靈感。」他說,「我還要在這里繼續工作、生活下去!」
總導演|辛雯
分集導演|鐘徐姣 黃宛露 谷悅
撰稿| 鮮 于
編輯|許 靜
出品|FigureVideo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我們用14天跟拍了一群輸球的少年
在河南災區四天,我們記錄下了一些事……
南京胖哥:這個社會,太缺少男人的血性了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