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支持 | 瑤光智庫
首圖來源| 攝圖網
撰文 | 雨霏
編輯 | 聞靜
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巴以新一輪大規模沖突仍在持續。到11月14日晚,本輪巴以沖突已致雙方死亡人數超過1.27萬人。
無論從沖突的激烈程度,還是造成的傷亡情況,都是近年來巴以局勢中罕見的,對地區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巴以沖突視頻截圖)
巴以沖突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為了爭奪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權和控制權而引發的一系列國際性事件,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70多年,雙方爭奪的領土正是耶路撒冷,而這已經是第六次巴以沖突。
巴以沖突到底在國際上占據什么樣的地位?
一位政治分析家曾說:“當今世界政治的中心在中東,中東問題的核心在巴以沖突,而巴以沖突的焦點是這座城市——耶路撒冷。”可見耶路撒冷是個不容小覷的城市。
(夜色中的耶路撒冷,圖片來源@攝圖網)
耶路撒冷被譽為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圣地,而實際上耶路撒冷面積僅為126萬平方千米,人口80多萬。
境內除了有眾多的古跡之外,其他的都很少。
這樣的城市和我國一個縣差不多,按理說對于一個國家地位不至于太重要,但是兩個國家能為了這塊土地爭奪70多年,還被評為中東和平進程中最為復雜的問題之一,這塊土地的奇妙之處到底在哪里,能讓兩個國家紛爭不斷?
本文將帶大家細細品味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
耶路撒冷位于亞洲大陸西端,地中海東面,巴勒斯坦地區中部,坐落在猶大山地四座山丘之中。
(耶路撒冷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地球)
群山環繞妙似神圣的光環,籠罩在耶路撒冷上空,令耶路撒冷看起來既神秘又神圣。
史料記載,耶路撒冷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有7000年,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經有人居住。
但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徙至巴勒斯坦地區,其中一個部落在耶路撒冷建國,稱之耶布斯,耶路撒冷的歷史才變的繁華起來。
耶布斯是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與周邊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迦南人在這里建造了城堡和神廟,也讓耶路撒冷有了獨特的文化。
到了公元前2000年末,希伯來人(猶太人)開始遷移到迦南地區,并逐漸征服了當地的城市。
猶太人視耶路撒冷為他們的精神中心,認為這里是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居住地。
(耶路撒冷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但是猶太人并沒有一直停留在這里,實際上這塊土地主要是沙漠,生活很艱苦,基本靠天吃飯,所以當遭遇大災難的時候就只能遷徙。
于是幾百年的時間里他們選擇住在埃及,但后來因為種族宗教等原因被埃及人一直壓迫,迫于無奈只能再次遷徙,這次他們選擇重回迦南,因為這是上帝賜予他們的。
為何這樣說,這就要從一個重要人物摩西講起,《出埃及記》中提到他是受到上帝的指引,遷往上帝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
上帝還授予摩西“十誡”(后存放在“約柜”之中),但由于猶太人在遷徙中曾質疑過上帝,導致他們花了四十年時間穿過西奈沙漠,越過紅海,歷經千辛萬苦,才最終在摩西的繼任者約書亞的帶領進入迦南。
(圖片來源Gebhard Fugel創作的《摩西接受石板》,該石板正是“十誡”)
猶太人回到失而復得的迦南,感恩這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恩惠,幸福地稱之為“流著蜜和奶之地”,繼而建設起一個強大的希伯來王國。
“一個奉行一神崇拜的,鮮為人知的民族——希伯來人(也稱以色列人)得以在狹窄的迦南地區定居并建立王國”。
這也是為何猶太人至今都對耶路撒冷如此執著及向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猶太人的根。
耶路撒冷作為城堡名字則是在大約公元前1250年產生,公元前1000年猶太部落大衛王占領耶路撒冷,遷都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
(日暮中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于是乎“以色列人”這個名稱取代了“希伯來人”,成為猶太人的新名字,意為“與神角力者”,暗示猶太人祖先雅各曾經和天使角力并獲勝,從此耶路撒冷正式成為猶太人國家的首都。
大衛王不僅擴建城市還預備籌建圣殿,用來朝拜和祭奠猶太教的主神雅衛,并保存約柜,來奠定耶路撒冷作為第一神教中心的神圣地位。
大衛王宣布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王國的首都,猶太教也正式在這里生根發芽。
大衛之子所羅門,被譽為猶太人最偉大的國王,我們常常在故事中聽到的“所羅門王的寶藏”講的正是這位所羅門王。
他完成了父親的遺愿在耶路撒冷錫安山(又名摩利亞山)修建了第一圣殿,耶路撒冷變成猶太人的圣城,錫安山也成為猶太教徒視為圣山。
所羅門王似乎有預感,猶太人將來會流散到世界各處,便號召猶太人無論流散何處,都要“集中在錫安山周圍”。
(所羅門和第一圣殿計劃圖片來源@圣經插圖)
猶太圣經《塔木德》就寫道:“在上帝賜予世界的十份美麗中,有九份為耶路撒冷所得;在降臨世界的十份苦難中,也有九份為耶路撒冷所得!”
或許這也是為何所羅門王能預感猶太人會流散世界各地的原因。而耶路撒冷也確實不是一個太平之地,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生活一直夾雜著美麗與苦難。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徹底摧毀耶路撒冷,并毀壞了猶太人的圣殿,還將大批猶太人押往巴比倫,這便是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滅巴比倫,猶太人得以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并于公元前516年在第一圣殿原址上重新建立第二圣殿。從此,耶路撒冷成為猶太教的中心。
但到了公元前198年,塞琉西王朝在耶路撒冷推行希臘化,禁奉猶太教,圣殿被改建為宙斯神廟。
并且塞琉西王朝還對耶路撒冷多次鎮壓,并掠奪了整個耶城,為此猶太人反抗塞琉西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
塞琉西王朝還沒統治多久,羅馬人又來了。
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攻占耶路撒冷,滅了建國于巴勒斯坦的猶太王國,將這里變成了羅馬的屬地。
大約公元前4年—公元30年,耶穌基督出生在猶太行省的伯利恒,離耶路撒冷只有大約10公里的距離。
但整個以色列地區作為上帝耶和華的應許之地,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和重要的地位,猶太人開始掀起了不屈不撓的復國運動。
公元66年,猶太人發動了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試圖擺脫羅馬的統治。
經過4年的激戰,羅馬軍隊在提圖斯將軍的率領下,攻陷并焚毀了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并將大批猶太人殺死或擄走。
此后,猶太人的反抗依舊此起彼伏。
公元130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耶路撒冷,但限制了猶太人的一些宗教習俗,強烈不滿的猶太人在反抗中遭到殘酷鎮壓,死亡50萬人。
公元135年,因為猶太人再次暴動,頭痛不已的羅馬帝國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所有的猶太人都趕出耶路撒冷。
從此,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開始了長達1000年的大離散,猶太人“無家可歸”的日子也從這一刻開始。
在耶路撒冷,猶太人的第二圣殿僅殘存了一道大約50米長、18米高的西墻。
于是2000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會聚集在這里禱告、追憶,這邊是世界有名的“哭墻”。
(耶路撒冷的“哭墻”,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這里禱告,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然,除了圣殿山、哭墻,猶太教還有大衛王墓地、大衛塔、哈瓦猶太會堂等許多遺跡,因此在猶太人看來這里就是他們的家園。
(黃昏中的耶路撒冷大衛塔,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那么,為何又說這里是基督宗教的圣地所在呢?
原來這里不僅是耶穌基督的誕生、生活、死亡和復活的地方,這里還有許多與耶穌生平相關的圣地。
2000多年前耶穌就出生于耶路撒冷南部小鎮伯利恒附近的一個山洞里,在羅馬人統治巴勒斯坦期間,耶穌在耶路撒冷求學布道,并以“基督”自稱,卻被視為叛逆釘死在十字架上。
直到公元3世紀基督教被尊為國教,并在耶穌受難、埋葬的地方修建了圣墓教堂,而圣墓教堂也是13億基督徒心中的主要圣地之一。
此外,基督宗教還在耶路撒冷各個時期建筑了19座教堂、修道院和18條圣路,其中就有紀念耶穌誕生 “誕生教堂”、紀念“最后的晚餐”的萬國教堂、紀念圣母瑪利亞的教堂……
(位于東耶路撒冷舊城的圣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圖為圣墓教堂的穹頂,圖片來源@攝圖網)
不僅如此,基督教的圣經中提到的許多人和事也都與耶路撒冷有關,耶路撒冷遭基督徒心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公元614年,圣墓教堂被十字軍燒毀,目前看到的是公元636年修士慕德斯圖重建的圣墓教堂。
(耶路撒冷的歷史建筑和城市風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除此之外,伊斯蘭教也將這里奉稱為他們的“第三大圣地”。
伊斯蘭教對耶路撒冷的統治就發生在猶太教被流放的大離散時期,公元628年,阿拉伯帝國伍麥葉王朝打敗東羅馬帝國,正式占領耶路撒冷,建立了伊斯蘭教。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猶太教圣殿遺址的北段相繼修建了巖石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將耶路撒冷作為伊斯蘭教的第三圣殿。
(圓頂清真寺巨大的圓頂高達54米,被純金箔均勻地覆蓋,無論是黃昏還是清晨,抑或是燈光下的夜晚,金頂總會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此期間,為了奪回圣城耶路撒冷,歐洲的基督教徒也沒有停止努力。
他們組建十字軍東征,1099年終于奪回成功,卻在1193年又被阿拉伯人重新收復。
此時,伊斯蘭教開始在耶路撒冷占主導地位,隨后的一個世紀都被穆斯林征服,阿拉伯人更是在此生活了1300多年,所以居住在此的巴勒斯坦人大多數是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
之所以阿拉伯人如此執著于耶路撒冷并將它作為自己的第三圣殿,也是因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原因。
因為對于穆斯林來說,耶路撒冷是他們信仰的中心,因為穆罕默德就是在這里升天接受真主的啟示。
伊斯蘭教的圣經《古蘭經》記載,在公元621年的一個晚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隨天使從第一圣地麥加的禁寺(天房)趕到圣殿山,并將所騎的天馬“布拉格”栓于“哭墻”,踩著一塊隕石登上九重天,接受真主的啟示。
這便是有名的夜行與登宵,因此,穆斯林把“哭墻”稱為“布拉格墻”或“飛馬墻”,而穆罕默德腳踏的那塊隕石被伊斯蘭教奉為第三大圣石。
更有意思的是這塊圣石也是猶太教的圣物,因為圣石上面放置的正是存放“十誡”的約柜。
當年的猶太教之所以把“約柜”存放在這塊巖石上,也是根據猶太教的圣經《塔木德》的記載:“世界的中心就在這個石頭所在的地方”。
這塊“石頭”真是功不可沒,亞當誕生于此,諾亞躲避洪水的方舟在此停留過,亞伯拉罕還在這里向上帝獻祭過自己的兒子以撒,這也是為何這座山丘被尊稱為“圣殿山”的原因。
這座圣殿山也被穆斯林尊稱為“哈拉姆·謝里夫”(意為尊貴的圣地)。
先知穆罕默德還要求弟子們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薩寺禮拜500次,還宣稱在阿克薩寺禮拜能“免于一切罪過”。
所以耶路撒冷是10多億穆斯林的主要精神歸宿,每年的伊斯蘭歷7月27日還會舉辦“登宵節”。
圣城被奪的猶太人哪能就此甘心,畢竟在每一個猶太人心中不管離散到何處,只有耶路撒冷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正如猶太教的《圣經詩篇》所吟唱的:“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于我所最喜樂的,情愿我的舌頭貼于上膛。”
流亡各地的猶太人經常望著漆黑夜空的寥寥星辰,在心中默默懷念耶路撒冷。不管經過多少年的風霜歲月,是否已經安居樂業,不在耶路撒冷,對于每個猶太人來說,就是流離失所。所以,奪回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終生的執念。
1896年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便發起錫安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
1917年耶路撒冷被英國所占領,并且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猶太人民族之家”。
講到這里,先為大家做個梳理,因為耶路撒冷的歷史確實有點復雜。
在耶路撒冷3000年的動蕩歷史中,先后經歷了猶太人、非利士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阿拉伯人、英國人的統治,為了讓大家更清晰明了這段歷史,一張布里奇曼教士曾總結的圖表供參考:
(耶路撒冷3000年的動蕩歷史,圖片來源@查爾斯·T·布里奇曼教士致托管理事會主席的信4)
現在,讓我們繼續來講講耶路撒冷的今生。
二戰前夕,歐洲出現了一場大規模的排猶浪潮,一方面是由于歐洲多信奉基督教,圣經記載,出賣耶穌的猶大就是猶太人,所以歐洲人覺得猶太人天生帶有罪惡感。
而實際上的根本原因,就是猶太人太富有了,亡國后,流落到歐洲的猶太人靠著聰明的經商頭腦迅速在歐洲積累了大量財富,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們卻唯利是圖壟斷經濟,當時的歐洲人對他們的仇恨可想而知。
二戰時,希特勒以消滅劣等人的借口大肆屠殺猶太人掠奪他們的財富,于是猶太人只能加速遷徙的腳步。
為了保護自己,他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政權,這時候上帝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耶路撒冷便是最佳選擇,于是猶太人加快腳步開始大規模集中在巴勒斯坦。
二戰結束后,巴勒斯坦地區聚集了有60萬猶太居民。1946年,耶路撒冷16萬人中就有10萬是猶太人。在人口上,猶太人已經具備控制耶路撒冷地區的實力。
這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強烈不滿,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沖突日漸突出,對耶路撒冷主權的爭奪也愈演愈烈,特別是約旦河西岸地區和東耶路撒冷。
以色列認為這些地區是猶太民族的祖先居住過的歷史家園,因此應該屬于以色列;而巴勒斯坦人則認為這些地區是巴勒斯坦獨立國家的一部分。
雙方各執一詞,猶太人確實在這片土地上統治很多年,但猶太人走后,阿拉伯人在這片土地上也統治了1000多年。就算不談及統治,耶路撒冷在雙方各自的宗教文化中也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于是阿拉伯人將問題提交聯合國處理,聯大181號決議阿以分治,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實際上這項決議對土地的分割極為不公平,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但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根本無力挽回。
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
從1948年開始,圍繞耶路撒冷主權問題截至目前已經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而這次的巴以沖突規模之大很可能演變成第六次中東戰爭。
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單方面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久首都。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告成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但迄今為止,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尚未建立。
在希伯來語中,“耶路撒冷”本意是“和平之城”,諷刺的是這里最缺少的就是和平和安息,最不缺的卻是仇恨與戰爭。
(耶路撒冷橄欖山的猶太人公墓,圖片來源@攝圖網,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世紀,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為爭奪耶路撒冷長期對峙。現在,猶太教以色列與伊斯蘭教巴勒斯坦又成為斗爭的主角,耶路撒冷上空的硝煙始終沒有消散。
面對未來,耶路撒冷若想停止硝煙,需要謀求一種能平衡宗教、文化和政治的角色,同時還要保持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當然這更需要各方宗教展現出妥協和理解的精神,以尋求一個公平的解決方案。
總之,耶路撒冷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變遷和故事的長卷。
這個城市見證了無數的戰爭、和平、繁榮與衰落,也孕育了世界三大宗教的文化精髓。
今生的耶路撒冷面臨著許多挑戰,但它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直至今天朝圣者依舊爭相期待死后葬在耶路撒冷,等待“末日的復活”。
當然這需要朝圣者的共同努力,讓耶路撒冷的圣城之光更勝從前。
【參考文獻】
1.楊曼蘇《以色列——謎一般的國家》,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頁。
2.漫步世界編委會編著《漫步世界看名城》,中國鐵道出版社,第36頁。
3.西蒙·蒙蒂菲奧里著 張倩紅、馬丹靜譯《耶路撒冷三千年》,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頁。
4.聯合國文件A/1286號第15頁,1950年1月13日查爾斯·T·布里奇曼教士致托管理事會主席的信。
本文為原創,申請轉載在后臺留言。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