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楓圍鄉簡介|楓涇抗日阻擊戰參考資料〔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劉本新〕
楓圍——楓涇鎮周圍,楓涇鎮周邊。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后,第18師團一個聯隊直奔楓涇鎮,但鎮內基本沒有戰斗,國軍阻擊戰與日軍行軍-進攻絕大多數戰斗發生在楓圍鄉東部至南部廣大田野里。此資料介紹的一些地名均為當時作戰等要點。
楓圍鄉位于縣境西北邊緣的滬、浙交界地帶,因在楓徑鎮周圍,故名。東與興塔鄉、松江縣新浜鄉相鄰,西接嘉善縣楓南、惠民、姚莊鄉,南與平湖縣新埭鄉和嘉善縣大通鄉交界,北接青浦縣蒸淀鄉。東西寬8.6公里,南北長15.3公里,面積53.32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設在楓徑鎮,轄新園、中洪、步楊、俞匯、新春、廟港、農興、錢明、長安、長征、王圩、盛新、楓南、新華、新義、徐涇、明星、養義、菖梧、團新20個行政村,239個村民小組,8924戶,32323人。耕地55769畝。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屬楓涇鄉。民國3年(1914年)至1957年,為松江縣楓徑市、區管轄。1966年10月,劃歸金山縣。松楓公路與滬杭鐵路交叉于楓南村,朱楓公路貫穿北部3個村;范塘、朝里徑、步石塘、白牛塘、秀州塘為鄉境主要河道,通達滬、杭。
楓圍鄉地勢低洼,北部的新園、步楊、中洪、俞匯、新春5個村低田居半數以上,匿帽蕩高程僅1.8米,為全縣鍋底。歷史上每逢大澇,農田汪洋一片。 1954年,全鄉被淹面積達1.88萬畝。50年代后期,重視修堤筑纖,疏通河道。至70年代末,建成大圩區。5個,受益農田1.7萬畝,基本上擺脫了洪澇威脅。境內現有排灌兩用泵站68座,小機口96座,動力2235千瓦。
養豬業發達。太湖品系優質豬種之一的“楓涇豬”產于此,“楓涇丁蹄”即系采用“楓涇豬”蹄膀加工而成。50年代中期,加強了對楓涇母豬提純復壯;70年代后期,與蘇白公豬雜交育成“蘇楓一代”。最高年份生豬飼養量達10萬頭。1985年,全鄉生豬飼養量6萬頭,圈存3.2萬頭,居全縣第一位。
西瓜種植在全縣有較大影響。1984年,中洪九隊農民陳小金試驗瓜棉夾種獲得成功,西瓜畝產達45擔,皮棉畝產196斤,其經驗已在全縣部分地區推廣。1985年,全鄉種西瓜3807畝,總產15.7萬招,其種植面積、總產量均居全縣首位。
該鄉盛新村的西瓜,以品質優良,暢銷市區,日本瓜類育種專家森田欣一曾來此考察。1987年,該村種植的“浙密一號”、“伊選”、“冰琪淋”3個品種,在華東五省一市西瓜展銷會上被評為優質瓜,分別獲第二、第二、第四名。同年,引進的日本網紋瓜也在該村試種成功。
手工紡織業至清初已相當發達,家家機杼,戶戶紡車,“楓涇土布”名盛一時,曾遠銷臺灣、福建等地。建國初期,境內僅有為數不多的米廠、磚窯,設備簡陋,規模很小。1965年,全公社有綜合、機械、磚瓦廠3家,產值和職工人數都極有限。1985年,有鄉、村辦工廠44家,務工農民4735人。主要產品有:機械、電子、電訊器材、建筑材料、工藝品、化纖紡織、服裝等。共電交換器為鄉電訊器材廠所制,屬電子工業部定點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楓圍鄉建筑工程隊伍技術力量較強,有職工1500余人。早在民國22年(1933年),建筑師顧永林等人曾參加上海大廈的建造。50年代中期,鄉建筑隊赴內蒙古等地承建高層建筑。近年來參加了市區華亭賓館等工地的建筑施工。1985年,全鄉工業產值23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
民國16年(1927年),中共楓涇區委陸龍飛等組織聲震滬郊的“楓涇暴動”,后遭到國民黨反動派圍剿而失敗。陸龍飛英勇犧牲。1984年,陳云同志親筆為陸龍飛烈士墓題字。
楓圍鄉是聞名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發源地之一,農民畫高手多出于此,有多幅佳作在國外展出,并為中國美術館珍藏。繡花能手曹金英創作的《歡慶勝利》,被南斯拉夫畫家編入《世界天真畫集》中。高產農民畫家曹秀文的《采藥姑娘》,亦為繪畫界所推祟。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羅馬尼亞畫家代表團,曾專程前來訪問。
楓圍鄉集鎮有潮泥灘、芥字圩、唐洪、大茫塘。
潮泥灘古名新橋堰,別名泥灘頭。位于楓圍鄉最南部的團新村內,距鄉治6公里。有居民90人,農民139人。成鎮已有80余年歷史。東半鎮屬浙江省嘉善縣管轄,西半鎮為金山縣治理。1949一1957年,曾為楓徑區菖梧鄉鄉政府所在地。
清末,養蠶業興旺。民國4年(1915年),全鎮計有繭行2家,繭廠8家。民國10年,鎮上有商號46家,居民500多人。抗戰期間,商業衰敗。解放后,集市又趨興旺。 1985年有國營、集體商業門市部13家,個體商販10余戶,并有村辦糧飼加工、五金修理、拉絲等廠。鎮上有小學、棉糧收購站各l所。有鄉村公路通往楓涇鎮。
芥字圩位于楓涇東部王圩村,距鄉治5公里,居民5人,農民170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成鎮。初期,商業興盛,有商店24家。若逢民俗時節,常有外地戲班演出。民國24年(1935年),楓涇至朱涇的客船也在鎮上停靠,為四鄉聞名的小集鎮。現有集體商業門市部5家,個體商店2家,楓圍食品購銷站在鎮上設有生豬收購點。王圩村在鎮上建有地毯、服裝、修配、糧飼加工等村辦企業,有職工120余人。鎮上有自來水設施。
唐浜位于楓圍鄉南部,距鄉治5公里。光緒末年(1908年)成鎮。民國2年(1913年),有茶館、豆腐店、藥店、蠶行等商號10家。民國26年,日軍多次焚燒搶掠,商業衰敗。1958年鎮上曾建土磚窯l座。
大茫塘位于楓圍鄉南部明星村,距鄉治6公里。民國9年(1920年)成鎮。因位于大茫塘畔,故名。鎮西原有梧桐廟,每逢廟會,趕集鄉民多達干余人。民國10年,有各類商號14家。民國26年,受日軍洗劫,商業蕭條。現僅存磚街一條,茅草漫徑,已無商市。1966年,新新大隊在舊址建造牧場,建房20余間。!981年,其屋移作上海楓涇酒廠臨時倉庫。
2023-11-19 在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