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媽媽,被一個時而上學、時而不上學的兒子折磨得反復橫跳。
她跟我說:“劉老師,我覺得現在的自媒體寫很多關于父母的文章,都有失偏頗?!?/strong>
“怎么說呢?”
她很是憤懣不平:
“那么多人都在批評父母,覺得父母罪大惡極,尤其是媽媽。什么太控制了、太保護了、太情緒化了……我覺得這些文章大部分都不是父母寫的,尤其不可能是青春期父母寫的。都說做父母要放手,我難道不懂嗎?可是當孩子告訴我,他在學校被老師針對、被同學欺負,告訴我他上學就像坐牢一樣,我能怎么辦???
我每天不是正在崩潰,就是正要崩潰。孩子難,我也很難啊。可是作為媽媽,當孩子告訴我他不想去上學、壓力很大、人際很困難,我能怎么辦?我能告訴他,外面就算是刀山火海,你也要去嗎?
做不到啊,我是他媽啊。”
2
她說的這段話非常具有代表性。當然,這個過程是否有父母的參與,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這里沒有故意,而是反應不良。
孩子的成長就像打怪升級,越往后boss越難打。上學了,需要注意力,需要守規則;長大一點,學業越來越難,需要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同時可能還要面對同學之間的沖突、被小團體排擠,遇到脾氣不好的同學和老師,覺得緊張,人際相處的能力也需要提升。
這些麻煩,大部分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
很多孩子可以打怪升級成功,能發揮智力完成學業,也能夠和別人建立比較健康的人際關系。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心智功能的過程。
這個過程需要父母不那么緊張、擔憂、恐懼、無力,當孩子遇到麻煩,能夠陪著孩子理解和思考,并想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另一個相反的道路是:這個過程,會直接讓父母崩潰。
例如,孩子回來說:今天同學欺負我了。媽媽聽到這個直接氣炸了,“這個孩子怎么這么壞,人間敗類”,當然也可能批評孩子,“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要么就是你太無能,要么就是你自己也有錯”。也不排除有些家長直接找對方父母算賬,去學校找老師、校長理論。
有些時候,父母的幫助是必要的,比如霸凌。
只是,很多情況下,因為父母過于憤怒或者擔憂,要么就是指責孩子,要么直接就自己干了。孩子沒有辦法涵容自己的體驗,父母也沒有心智空間幫孩子理解和思考這個沖突和孩子自己的關系。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就無從發展。
而這個boss需要孩子自己來打。
一個孩子面對他自己的問題,如果得到支持、理解和信任,他就發展心智和功能;如果得到的是指責和大包大攬(潛意識代表著不信任),他就發展防御或癥狀。比如“這都是別人的錯,但是我搞不定”,或者“這都是我的錯,我應該避免”。所以一遇到沖突就卡住,就更容易遇到沖突。
3
為什么父母在特定的事情上,會適應不良、理智宕機?
最常見的一個可能性就是,相似的情境激發了父母過往的一些未被消化的體驗。因為這曾經也是父母的困境,所以父母退行了,變成了那個憤怒、無助的孩子。
而父母過于濃烈的情感體驗,會對孩子的情感、成長造成剝奪。
就像上文提及的“被同學欺負,不想上學”的例子。
這位媽媽的成長可能也有很多類似被欺負的經歷。無論是在家里、學校,還是在職場。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女孩子在這樣的成長道路上,要積累多少憤怒和絕望。
這些憤怒和絕望在孩子這里找到了表達出口,但是會給孩子帶來混淆。就像小孩子摔了一跤,可能他自己就爬起來去玩了。但如果媽媽非常心疼地抱著孩子一直安慰,并且不讓他去玩,孩子就困惑了。因為孩子可能是想玩的,并且摔跤的疼痛也可能是他可以消化的。
就在這無意中,媽媽的行為就對孩子的主體性造成了侵占和剝奪。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父母不應該成為被指責的對象,而是要成為被幫助的對象,因為父母可能是更早的受害者。如果父母有機會剝離這些濃烈的情感體驗,在孩子遇到相似問題的時候,母性和父性的功能就不會被情緒摧毀。
4
大家可能也熟悉精神分析特有的揶揄方式:一個爸爸(或者媽媽)要改變一個懦弱膽小的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糾正他、批評他、貶低他,也不是允許他成為一個懦弱膽小的人,而是允許自己成為一個懦弱膽小的人。
說的就是收回投射,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區分開,增加現實感。
但這里有個非常困難的部分:內疚感。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痛苦不堪,對孩子會生出很多怨恨,希望這個孩子不是自己的,甚至想時光倒流自己當初就不該結婚也不該生孩子。
這個情況的另一面是:孩子出現問題,很多父母都學會了反思,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反思帶來內疚,就變得不斷聚焦自己給孩子的傷害,并對這個傷害有過分的認同,不斷地補償、支持孩子那些不適應的行為。
內疚感使得父母無論多么殫精竭慮、付出了多少,多么糾結痛苦,都覺得自己傷害了孩子、對不起孩子、是個糟糕的家長。也可能會不斷地向孩子道歉,整個家庭都無法行使父性的功能。
比如,孩子休學后復學,對很多家庭來說,這個過程都異常艱難。父母會想,他學業跟得上嗎?能處好關系嗎?會因為成績被為難嗎?他準備好了嗎?我們會不會太殘忍了?
所以,為人父母真的太難了。父母需要幫助自己找到合適的途徑,去思考和消化這些內疚,減少過分的擔憂和補償,讓自己和孩子的互動逐漸有溫情也有邊界,支持孩子的心智發展。
能幫到自己,才能幫到孩子。
5
鑒于這樣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就能知道,“別管,離孩子遠一點”,這句粗糙的話為什么是有道理的。
其實,這是給孩子騰出一些心智空間,以免他的心智總是被父母的感受和情感所填滿,沒有空間去感受思考自己,更沒有機會去調整自己。
文中開頭的這位媽媽,后來告訴我一個神奇的發現:
“有一天,我去找他班主任,經過他的教室,困惑地發現他跟幾個男生聊得眉飛色舞。還有一天放學的時候下雨了,我去接他,發現他跟一個男同學勾著肩膀,一起躲在人家傘下面,談笑風聲。然后看到我,瞬間就拉下臉來?!?/strong>
她問我:“這是什么情況,他的壓力、他的苦悶是對我的私人定制嗎?這是我獨享的服務嗎?”
沒錯,可能就是私人定制,也是對媽媽或者對整個家庭適應不良的反應。
一個有用的做法是:讓孩子置身于更多的關系中,并刻意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只是默默地看孩子和別人的相處,去聽別人的反饋,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其他的關系,重新整合自己對孩子的認識。
不知道是誰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你眼中自己不是自己,別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
這句話也許還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角度:如果你的孩子是你,你是自己的父母,會怎樣?
很多人說,如果我的爸爸媽媽像我這樣保護孩子,像我這樣支持孩子,像我這樣為孩子付出……我一定會少受很多苦,一定會發展得很好,一定會充滿感激……所以,在某些時候,為人父母的方式,可能都是為了兒時的自己。
可是孩子的成長經歷可能和我們完全不一樣。那么,他想要什么呢?
這可能需要重新發現一下了。
由若杉老師帶領的自由寫作營
專門針對愿意自我探索、自我療愈感興趣的人群,目前正在招募中,可以掃描文末二維碼報名。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