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伙伴”系列報道
常馨生境花園 | 來源:董大正
站在常馨生境花園的觀鳥臺上,眺望圍墻外的陸家浜河,聽著遠處傳來的水聲與風聲,等待著水鳥不時地從水面掠過,是上海長寧金虹苑居民周其云每天最快樂的事。
常馨生境花園位于金虹苑小區內,2021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是大自然保護協會(TNC)2017年啟動的中國上海生境花園項目的成果之一。常馨生境花園雖然面積不大,但布局緊湊、功能多樣,分布著陽光議事廳、野趣花園、種植園、枯木游戲場、常馨秘境等多個空間板塊,深受附近居民的歡迎。
這背后離不開金虹苑居民自治志愿服務隊伍日復一日的管理和維護。團隊負責人周其云和其他志愿者精心照料著花園的一草一木,讓這里總煥發著勃勃生機。
周其云 | 來源:賈玥/TNC
初識生境花園
3年前,當聽說小區要建生境花園時,周其云雖然并不清楚到底跟普通的社區花園有什么不同,但感覺“家門口多點綠總是好的”。
在金虹苑居住了快30年,周其云親身經歷著周圍生態環境的變化。入住的頭幾年,只要一下雨,就能“聽取蛙聲一片”,吵得連覺都睡不好。之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蛙聲與鳥鳴漸漸消退,河里暢游的魚兒越來越少,眼前綠色的景象被大片灰色的建筑所取代。
作為小區業主委員會的成員,周其云全過程參與了常馨生境花園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的各個環節,并向社區居民積極介紹生境花園。“一開始很多居民不是很明白,老是問我這到底是什么花園?別人家的花園都是紅紅綠綠的,怎么這里‘雜草叢生’?” 正是在向居民解釋的過程中,周其云與TNC中國上海項目的工作人員有了密切而深入的接觸,從而對生境花園和生物多樣性的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認知與理解。
常馨生境花園內景 | 來源:志愿者鄒蒞堯
通過學習,周其云了解到,生境花園的重點在于“生境”,也就是花園需要具備棲息地功能,能夠為野生動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護所等生存環境空間。生境花園遵循五大基本原則,即使用本土植物、杜絕外來入侵植物、豐富植物群落(喬灌草)、減少農藥化肥使用以及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輔助的食物、水源或庇護所。
所以,生境花園并不以追求視覺效果為目的,而是更加強調生態功能性與實用性,是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實踐,最終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作用。在花園中,看上去像“雜草”的上海本土草本植物較之普通花園更為豐富,也就不足為奇了。
他將吸收到的這些新知識傳遞給街里街坊,大家逐漸認識到家門口這個小花園的與眾不同,也更懂得去欣賞和珍惜它獨特的“美”。
志愿服務“樂在其中”
來源:賈玥/TNC
生境花園雖小,但要想維護好各個板塊設計之初的功能,每天要做的事情著實不少。修剪、澆水、清除入侵植物、檢查設施……周其云常常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
回顧成為志愿者的機緣,周其云坦言“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退休之后,他收藏過幾年的字畫和錢幣;后來因為孩子學習、工作的關系,他原來每年在國外居住四五個月,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他很受觸動。所以,當聽說生境花園需要志愿者開展日常運營時,便主動把事情“攬了下來”,并逐漸成為他退休后全身投入的“新事業”,并且樂在其中。
開園兩年多來,這個小小的生境花園已經成為附近百姓的自然課堂。不僅園內的本土植物長勢良好,吸引鳥兒等小動物前來覓食、停歇,為居民提供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TNC和合作伙伴還邀請專家進園,帶來專業又新鮮的自然知識。通過觀察動植物,孩子們創作了許多充滿意趣的手工作品,裝點著花園中陽光議事廳的各個角落。
觀鳥臺 | 來源:董大正(上圖)吳婧彬/TNC(下圖)
周其云常常觀察花園的到訪者,他感到自然環境對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有一次,幾位志愿者請自閉癥兒童來常馨生境花園做客。平日惜字如金的孩子,來到這里后可以主動開口交流了,這讓志愿者和家長們十分欣喜。小區有幾個調皮搗蛋的小孩,來到這里人變得松弛自在,“寶媽”“寶爸”也不再動輒說教,而是以一種輕松的狀態與孩子共同探尋自然的奇妙。
生境花園還成為維系人們情感的新紐帶,上海式的人情味在這里彰顯。有老先生生病后把心愛的橘子樹“托付”給周其云,為生境花園“添個景”。現在,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這棵橘子樹碩果累累,成為鄰里友愛的象征。
期待建立常態管理機制
來源:賈玥/TNC
2023年5月22日,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上海生境共建伙伴聯盟正式成立。作為志愿者代表,周其云參加了啟動儀式上的討論環節,這讓他很受鼓舞。
生境花園是長寧區對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的探索。2019年11月第一個生境花園在虹旭小區建成,2023年底,上海長寧建成的社區生境花園將達到24個。但是建成開放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只有持續有效地運營維護才能讓生境花園顯現出它應有的價值。
來源:吳婧彬/TNC
管理常馨生境花園兩年多來,周其云坦言,雖然志愿者傾情投入,但是人員短缺和資金不足是面臨的最大困難。現在志愿者年齡普遍偏大,不適宜在高溫高濕的天氣從事體力勞動。他建議以生境共建伙伴聯盟為依托,建立起常態化管理機制,每個生境花園配置一到兩名較為年輕的志愿者,并且各個生境花園之間展開定期交流學習,群策群力,協同共進,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為生境花園的持續運營積累經驗。
“看到一個個生境花園從無到有,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很高興我能做出一份貢獻,” 周其云說,“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的事,只有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們的家園才會更加美麗。”
TNC中國上海項目
上海生境花園項目于2017年啟動,作為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上海保護項目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實踐行動,致力于與合作伙伴們一起打造多功能的社區花園和綠色空間,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更多更好的棲息地,同時也為周邊居民提升生態空間品質,讓自然融入生活,讓花園也擁有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生活里可以親近的自然。
2019年11月,首個社區生境花園在長寧區虹旭小區打造完成。2020年5月,虹旭生境花園作為上海市長寧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少”的優秀案例之一,受到國務院的通報表揚。至2023年底,上海長寧將建成24座風格迥異的社區生境花園。2023年9月,上海第一個商業綜合體內的生境花園項目在虹橋南豐城落成。
“我們的伙伴”系列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