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阿爾伯特·哈伯德嗎?
他是商人、編輯、出版商、作家。他是《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作者,并創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跡,僅是這本書全球銷量已達8億冊。
今天想和你分享他的又一力作——《大先生》,作者精選出孔子、摩西、帕拉圖、阿爾弗雷德大帝等11位思想家的人生傳記,他們生前大多遭遇過失敗、挫折、黑暗,并以各自的方式抗爭到底,在人類歷史長河上留下了偉大的精神文化遺產。不過,在聊這本書之前,我們先談一談這本書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
富二代哈伯德,是典型的雙子座人格,喜歡追求新鮮感的事物。年輕時是一名肥皂經銷商,本來可以按部就班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可他覺得有些迷茫,也不想一直從事肥皂行業。33歲那年,他放棄事業考進哈佛大學。然后他輟學,開始徒步旅行英國,期間寫了《短暫的旅行》自傳體叢書。
不過他投稿給出版商,卻石沉大海。一般人可能會選擇繼續寫,或者是轉行做其他事情。哈伯德一不做二不休,39歲時開始創業,開了一家出版社并出版自己的書籍,同時還出版了《菲士利人》和《兄弟》兩份月刊。后來出版了《把信送給加西亞》、《日行一事》、《你屬于哪種人》等書籍,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首度引進出版的《大先生》。
他的人生故事,讓我想起了香帥的《錢從哪里來》這本書。他說,“天賦是用來閃閃發光的,技能是用來謀生立足的。擁有前者是幸運,學會后者同樣幸運。”創造性技能,比如表達、寫作、創意都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
谷歌首席經濟學家范里安也給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你必須獨特稀有,才能對抗規?;?。我想,這也是我的答案,找到自己的天賦,在人生的各種場景里不斷磨礪,轉化成獨一無二的技能,你才有機會與時間、時代做最頑強的抵抗?!?/blockquote>那么,作者哈伯德是怎么訓練技能,如何在商人、出版商、編輯、作家間自由切換,且都能取得不錯成績?由哈伯德撰寫的《大先生》給我們開了一扇窗,書里邀請了11位教育大家,他們來自8個不同的國家,時間上從前1300多年到20世紀初,跨越了3000多年…
從這些大家的個人傳記里,或許我們能學到他們人性中的閃光點,把它們轉化為成長路上的指明燈。
1.福綠貝爾:你要抓住機會,堅信時間會調整一切
在這個“人均985,遍地211”的網絡環境下,很多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會陷入學歷焦慮。而《大先生》里面的這位福綠貝爾,就是來緩解你的癥狀。
他有多重身份,青年時是一位林務員,又干過農業,后來去給一位建筑師當助手。22歲的某一天,裴斯泰洛齊的一本小冊子落到了福綠貝爾手中,當時枯燥的建筑業已經開始讓他生厭了,而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方式,在他靈魂里產生了共振,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我要成為一名教書先生?!?/p>
可他沒有大學文憑啊。
即使校長格魯納很喜歡這位年輕人,但政府的檢查讓人很頭疼,他們會詢問:“這位熱情洋溢的年輕人是誰?為什么這位可敬的管理人及前林務員能獲得晉升的榮譽?”
他迫不得己放棄他在學校的職位,他說:“時間會調整一切。”
他是怎么抓住機會呢?
首先,他出發去拜訪菲斯泰洛齊,計劃是和老師呆在一起,直到自己獲得相關的證書。在此期間,福綠貝爾既是學生,又是老師,既能在老師身邊學習,又能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
再者,當時在富裕的家庭里,很流行送男孩上大學時,請一位家庭教師隨行。福綠貝爾“借勢而為”,得到了隨行家庭教師的工作,一邊游玩,一邊教書,同時完成了四年的大學學習課程。
另外,他邂逅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位好朋友,威廉·米登多夫和亨利·郎根塔。錢鐘書曾說,“真正的交情,看來像素淡,自由超越死生的厚誼?!彼麄內诎肷窖氲搅恕坝變簣@”三個字,從孩子的學齡前開始的教育機構,就稱作“幼兒園”。
如果一個人覺得難以撐下去,你可以適當向外求,找尋同頻的圈子以獲得支持。《大先生》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幼兒園的想法本來很可能會隨福綠貝爾埋進墳墓——和他的尸骨埋在一起——如果沒有米登多夫和郎根塔的話。”
回到我們自己本身,你需要向內求,減少鉆牛角尖,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并持續專注地去練習去做,把你的技能不斷放大。除此之外,你還得走出去,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適當的分享與向上社交,建立自己的小圈子,讓它成為你的堅持的一部分。如果你持之以恒地去做這件事,相信你會走出迷茫期,越來越好的。
2. 摩西:40歲只是一個數字,我們要掙脫自身的限制
《論語》中有一段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是這樣解釋, “你到了40歲,你在人間活過了四十年了,你經歷了許多事情,你要有一個境界叫見惑不惑,你學會了有所不為?!?/p>
《大先生》里的摩西,40歲時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一天,他在街上見到一個埃及人正在毆打一個以色列工人,出于憤怒,他挺身而出,將這個壓迫者殺死。摩西殺死那個埃及人后開始了逃亡,來到了米甸人的地方,開始牧羊生活。在此之前他在埃及政府部門工作,體面又多金。
雖是安全了,但牧羊人的單調乏味生活,讓摩西很抓狂。摩西在思考,“這種忙忙碌碌的習慣將會走向極端,使它的追隨者成為它的受害者——還不僅限于此,這種艱辛的生活,將會把自由人轉變成農奴,將農奴變成完全的奴隸。”
他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點,不要成為工具人,要思考你能做什么,然后傾盡全力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所以摩西決定回埃及,即使那里危險重重,為以色列人爭取自由和帶領他們進入神所應許的地方。
也許你會反駁我,人到中年要背負的東西太多了,哪敢有什么抱負,都是按部就班混口飯吃??墒?,這個社會給我們上了太多節課了,失業率居高不下,混到管理層卻等來一紙辭職書,中年外賣小哥深夜崩潰...你要是不思考,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怎么去面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呢?
同樣40歲出頭,決定重新開始的還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他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他被騙的事情,“我44歲的時候,在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曾要求留任遭拒絕,還背負還清200萬債。妻子又和我離婚,我帶著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創立華為公司。我不覺得跌倒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來?!?/p>
一開始并沒有想把它做得多大多強,“40多歲創業是因為人生換了一次軌道。從軍隊轉業的我,不熟悉市場經濟,活不下去,就要找一條活路。當時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問題,從人生的高位跌到谷底,我自己要生存,還要養活父母、老婆、孩子,找不到地方用我,我也不甘心,就只有走向創業。”
《大先生》里的摩西,是務實派摩西。
作者沒有用太多筆墨來介紹他的宗教信仰,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場景,讓我們走近他世界。好比書里提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到巴勒斯坦的迦南地,將近上千英里,且在路上花費了40年??赡ξ鳑]有給他的子民畫餅,而是培養子民的意志:“迦南地并不像先前描畫的那樣,是流著奶與蜜之地。奶與蜜是在土地上勞動之后的成果。摩西明白這一點,并極力傳播這一偉大的真理。”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讀摩西呢?《大先生》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要學習他的“躊躇滿志、深沉熱愛、步履蹣跚、踉踉蹌蹌、卻仍堅貞不渝”。中年又如何,你要掙脫自身的限制,并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迷茫,才不會不知所措,才不會懷疑自己。
3. 帕拉圖:好好活著,做快樂大方的大人
提起帕拉圖,你腦海里第一個蹦出來的詞是什么?
我想,應該是帕拉圖式愛情吧。
蘇格拉底說,愛就是尋找永恒的美本身。他的學生-帕拉圖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愛情是對美的向往,最終同通往善。意思就是,和對方有了靈魂的共鳴后,觸達到美,觸達到最終的善。他所定義的愛情,是超越一切的,包括性別、年齡、時間和空間。
不過,在《大先生》這本書里,作者哈伯德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介紹了帕拉圖這位哲學家。
未遇到蘇格拉底前,帕拉圖的抱負是追求高位及權力。聽了蘇格拉底的演講后,他毀掉了之前的詩稿。“因為他突然發現,自己寫的詩沒有寫出自己內心真正相信的東西,而只是一些自己認為適合說、說得正確的的東西?!?/p>
在此后的每一天,蘇格拉底走到哪里,帕拉圖就跟到哪里,并在傾聽、演講和思考中,提煉了自己的哲思?!洞笙壬纷髁丝偨Y,“他對世界財富的貢獻再遇,他傳授了才智之喜悅——通過思考獲得的終極滿足。你要找到高尚思想之喜悅,而非身體放縱之滿足。”
同時,《大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全盤照收帕拉圖的思想,不能為了獲得對學習的熱愛,而回避日常的工作。
“要使自己吃飯有胃口,你首先必須掙得吃飯的錢。如果你想要在晚上睡得香甜,你必須首先通過體力勞動掙得甜美的睡眠?!?/blockquote>在此基礎上,你才能全身心去欣賞美的東西,比如美麗的圖畫、動人的詩歌、美妙的音樂等等。
至于愛情和婚姻,帕拉圖比我們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有見地。
他倡導性別平等,宣稱女人不應屬于某個男人,不應被強迫去過某種令她厭惡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因為經濟窘迫還是因為結婚。
你不要老想著去改變別人,你要認真且謹慎地活著,去影響你自己,然后和他人、和世間萬物和諧共處。就像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個一聽就懂的道理,我們卻需要用一生來學習,去踐行。
4.不按套路出牌的《大先生》,與11位教育大家的圓桌派
《大先生》這本書,除了邀請福綠貝爾、摩西、帕拉圖外,還有孔子、畢達哥拉斯、阿爾弗雷德大帝、伊拉斯謨、布克·T·華盛頓、托馬斯·阿諾德,西帕蒂婭和圣本篤這八位教育大家出席。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本書出版于1916年,距離現在已有107年。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大先生》對歷史、地理、藝術、哲學、宗教、經濟、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在督促我們,要去學習,要變得有用、有助、自力、健康。
本書譯者饒春平、肖王琰給了很高的評價,“此書是一鍋老火靚湯,有營養,有滋味,反復品嘗、咂摸,您定會面露微笑,心領神會,頷首贊許?!?/p>
當然,不按套路出牌的《大先生》,每一位傳主的出場方式都各有不同。如孔子的傳記,通過講述孔子對母親虔誠的懷念,遠行前到墳前拜別,歸來時到墳前告知,周年忌日時不吃東西,讓我們看到孔子的“孝”,被其行為深深打動。
而托馬斯·阿諾德的成長經歷,則會讓很多人產生共鳴。他從小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孩子,接受的是純粹僧侶般的、制度性的教育,而且那時候普遍認為快樂的東西是有罪的??伤]有受當時環境影響,而是把英國傳統的競技游戲引入學校,使學校不再是充滿恐懼、煩惱和痛苦的地方,而是有活力、能讓人真正學習知識的院校。
所以,這樣一本《大先生》讀起來,既不會覺得乏味,同時也能讓讀者受益匪淺。
我們讀傳記,一方面是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要提煉他們的長處,并為我們自己所用?!洞笙壬愤@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我們認識這11位大家,認真閱讀時,也許你也會心照不宣,“原來作者哈伯德也受他們影響哦。”
西漢劉向在《后漢書》中寫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意思是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熏陶也會充滿香氣,于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
你看,古人早已總結了這一現象。多讀書,讀好書,和優秀的人待得越久,你會學到更多,自然而然就能緩解你的焦慮,幫助你走出迷茫期。我也很期待,你看完《大先生》后的所思所想,歡迎你留言給我,和我一起討論。
我是@二狗和奶牛,歡迎你的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