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是雕刻他,而應該像園丁一樣地培養他。不壓抑孩子的怒氣,而應該培養他們與攻擊性和平共處。
——陳銘
作者:暖心
知乎上一位媽媽講了一個熊孩子發脾氣的經歷。
前兩年疫情期間,因為不能出門,隔壁鄰居的孩子幾乎隔兩天就要發一頓脾氣。
鄰居說:
“不讓他出去,他就在家里鬧,不僅大吼大叫,還在地上打滾。”
“給他吃零食、看動畫片、買新玩具都沒有用,脾氣還越來越大。”
因為孩子脾氣不好,惹得鄰居都快崩潰了。
孩子一發脾氣,很多父母都素手無策,最后不僅搞得家里雞飛狗跳,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差勁。
然而,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并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內心的“聲音”。
尤其是這四種“聲音”,讓你看到孩子壞脾氣的誘因。
01
孩子的脾氣,他自己也無法掌控
在網上看到這樣兩個問題:
小朋友發脾氣、急躁是不是毛病?
永遠不發脾氣、不哭鬧就是好孩子么?
有一個回答這樣說:我想大部分父母都覺得“孩子發脾氣是毛病、不哭不鬧才是好孩子”。
是啊,父母最怕孩子發脾氣,一旦哭鬧,總想著趕緊去阻止。
然而,愛發脾氣的孩子并不是任性。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人類的大腦從里到外分為三層:爬行腦、情緒腦、理智腦。
爬行腦:從孩子出生之后就已經基本發育完全,讓孩子會呼吸、會吃奶,它跟孩子的生存息息相關。
情緒腦:它掌握著人的喜怒哀樂。
理智腦:占到腦容量的三分之二,負責思考、判斷、認知和控制情緒。
在孩童時期,尤其是6歲以前的孩子,腦部發育還不成熟,大腦負責理性的前額葉發育緩慢,理智腦無法戰勝情緒腦,以至于孩子的情緒自控力差,容易哭鬧撒潑,情緒失控。
即使是少年兒童,當遇到挫折、生氣、憤怒等負面情緒時,也會因為找不到發泄方式而大喊大叫,以此來宣泄情緒。
因此,大部分孩子的脾氣,是他自己也無法掌控的。
此時,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強制阻止,而是讓父母教會他“我該怎么做”。
如果父母能夠教會他正確地“生氣”,才能讓他學會控制情緒。
耶魯大學情商研究中心有一套“情緒管理方法”:識別、理解、標記、表達。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要做三件事:識別情緒、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調節情緒。
比如,孩子生氣不理人時,父母可以試著這樣溝通:
“媽媽回家沒有第一時間抱抱你,所以你生氣了是嗎?”
“是不是積木沒搭好,生氣了?”
用“是”或者“不是”的提問,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后讓他將生氣點說出來。
別小看這樣的言行,既能體現出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又能讓孩子冷靜下來。
日積月累,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掌控情緒。
02
“不被愛”的孩子,脾氣更暴躁
一位心理咨詢師講了一個案例。
一個10歲的男孩,性子特別頑劣,脾氣還非常暴躁。
男孩會因為媽媽沒給他買零食,他就會大發脾氣,哭鬧的時候還會哭鬧摔東西,嚴重的時候還會打媽媽。
咨詢師就問男孩的媽媽:平時在家里怎樣教育孩子?
媽媽說:因為生了二胎,妹妹還小,就沒怎么管他,不知道什么時候變成這樣的。
咨詢師一下找到了原因:
因為父母生了二胎顧不上老大的感受,導致孩子內心委屈,久而久之性子也開始變得頑劣、暴躁!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被忽視的憤怒”: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當孩子不被重視時,他們為了吸引父母的視線,往往會出現任性、暴躁、自私、哭鬧等行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發脾氣,大多是因為內心感覺到“不被愛”。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與跟父母建立聯結,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期待父母理解自己的需求。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更需要父母的愛。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提到了一個詞叫“愛的油罐”:
每個人心里都有兩個“愛的油罐”,一個是用來儲備熱情和樂趣,一個是用來儲備愛。
人之所以會有情緒,就是因為心里那個愛的油罐在慢慢變少。
特別是在父母不重視自己的時候,讓孩子內心的安全感逐漸消失,因此而產生易怒、暴躁的情緒。
想要改變孩子的壞脾氣,就要為孩子的內心注入愛,讓孩子充滿安全感,以此來讓他們控制情緒。
因此,父母要經常去關注孩子:
每天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
用幽默的笑話逗一逗孩子;
有時間了陪孩子玩一場枕頭大戰,鼓勵孩子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心情......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在我們心中是最重要的。
充滿愛的孩子,才會有溫柔的力量。
03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養不出好脾氣的孩子
在一檔情感調解欄目《調解面對面》中,有這樣一個家庭。
父母關系不和,經常吵架。
每次一吵完架,父親就會摔門而出,母親就會將滿肚子火直接發泄在小陳身上。
有時拿皮帶抽他,抽到他渾身發紫,最嚴重時還對他動刀,威脅他的人身安全。
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他也學會了用暴力情緒處理問題。
當媽媽管教他時,他會把媽媽罵得嘔血,不僅叛逆不羈,在情緒失控時還拿起了刀。
他在一邊厭惡媽媽的同時,一邊又重復媽媽的壞脾氣。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強迫性重復”,指的是有的人會故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重復類似自己經歷過的痛苦。
長期被父母的壞情緒浸染,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孩子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怒吼和打罵等這些行為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并讓它變成自己的行為。
最嚴重的情況是:孩子脾氣暴躁,形成反社會人格,不斷摧毀自己,也會不斷傷害別人。
好情緒的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墊腳石。
著名作家史鐵生,一生悲慘坎坷,年紀輕輕就雙腿癱瘓。
那段時間,他的脾氣就是:狂躁、暴怒、嘶吼,一度想要自殺。
甚至將母親當成泄憤的工具,常常對她聲嘶力竭、暴跳如雷。
可母親卻始終接納他的壞情緒,用最溫柔的慈愛呵護陪伴著他。
就是這種溫柔的力量,一點點化解史鐵生的憤怒,讓他的心慢慢歸于平靜。
史鐵生說:正是母親安定平和的撫慰,一次次成為自己絕望中的精神支柱,激勵著他燃起與命運抗爭的斗志。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和顏悅色的父母。
如果,真的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可以試著“躲”起來,千萬不要用壞脾氣去影響孩子。
04
被溺愛的孩子,更容易用情緒“綁架”父母
《超級育兒師》節目中,有一個3歲的男孩子,脾氣非常大。
總會無緣無故地對爸爸發脾氣。
男孩的爸爸說:他一發脾氣,還不要我哄,如果我去安慰他,就會被他抓傷和踢打。
有一次,孩子因為吐口水被爸爸輕輕拍打了一下臉,孩子就對爸爸又吼又打,還用嘴巴撕咬。
男孩的脾氣非常暴躁,氣急了還會摔東西。
而造成男孩壞脾氣的就是媽媽的溺愛。
媽媽平時特別寵他,什么都會滿足他,男孩要什么就給他什么,有時候犯一點小錯誤,就會用“他還小”去維護孩子。
每次爸爸被抓傷了之后,媽媽也不會責怪孩子,反而說“他還小”。
孩子吃飯時發脾氣,會把碗摔到地上,媽媽也不會教育孩子,認為“他懂事就好了”。
這樣的縱容和溺愛,就成了孩子壞情緒的源頭。
現在的父母有兩種溺愛孩子的行為:
一是:無條件滿足;二是:無條件縱容。
而這兩種方式就是造成孩子壞脾氣的元兇。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縱容,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我做什么都是對的,如果不能讓我滿足,我就可以反抗?!?/p>
被無條件溺愛的孩子,最容易用壞情緒去綁架孩子。
看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所有壞脾氣,都是父母將他養“大”的,如果父母不管熊孩子,他就會用“熊脾氣”來壓制大人。
放眼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會因為家長的過度溺愛而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一旦稍有不順心,就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達到訴求。
比如:商場里看到好看的玩具,走不動路,死活要買,不買就睡在地上撒潑打滾。
這樣的孩子,就是在利用脾氣去“綁架”父母。
一旦父母心軟妥協,就會將孩子的脾氣越養越大,最終會變得驕縱任性、蠻橫無理。
好的教育不僅要教孩子家庭規則,還要讓孩子懂得各種社會規范,以便讓他們到了社會,能夠好好生存下去。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溺愛孩子。
1)在生活中,不能給孩子特殊的待遇。
習慣特殊待遇的孩子,一旦失去優待,心理無法承受落差,會表現出激烈的反應。
請盡量一視同仁地對待孩子。
2)不能隨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果斷拒絕。
如果父母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只要有一次沒被滿足,孩子就會鬧脾氣。
要讓孩子習慣被拒絕。
05
陳銘說過一句話: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是雕刻他,而應該像園丁一樣地培養他。不壓抑孩子的怒氣,而應該培養他們與攻擊性和平共處。
是啊!孩子有脾氣不怕,就怕父母的無知去傷害他。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
首先要學會讓孩子順暢地表達;其次要去接納。
父母也要時刻反省自己:
如果愛給的不夠,就去努力“擁抱”孩子;
如果脾氣不溫柔,就去努力控制情緒;
如果孩子被溺愛,就改變原則;
如果孩子不知所措,就教他方法。
面對孩子,我們要用“耐心”戰勝“情緒”,看到孩子脾氣后面隱藏的訴求,讓孩子合理地釋放和宣泄。
給彼此機會,也讓教育做到雙向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