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春秋(1)平王東遷 二王并立
《詩經·小雅·正月》有言:“赫赫宗周,褒姒滅之?!?/p>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申侯(注:當為“西申”,地在今陜西省眉縣東北)和犬戎(注:居住于今陜、甘一帶,都城位于今甘肅省靜寧縣威戎鎮)聯軍攻陷宗周鎬京(注:今西安市西南長安區),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殺幽王,西周立國275年,共歷12王。
在周幽王身死的同年,申侯與魯孝公、許文公在西申國都擁立周幽王之子、太子姬宜臼登基,是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在晉文侯(注:不是晉文公)、秦襄公、衛武公、鄭武公、魯孝公、許文公率兵護衛下,東遷于洛邑(注:今河南洛陽)。從此東周開始。與此同時,東遷后的周王室,實力和疆域大不如前。王室衰微,各地諸侯開始逐漸興起,并慢慢代替周王,行使霸主之權。一個諸侯紛爭的“春秋”時代開始了。
犬戎攻入鎬京
這就是我們通常聽到的故事版本。然而,《左傳》中的只言片語,以及《竹書紀年》等史料告訴我們,兩周之際的真實情況,或許遠沒有后世儒家經典、《史記》以及小說《東周列國志》上說的那么簡單。
據記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言:“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郟鄏”是一座山的名字,其位于今河南洛陽西北,也就是東周都城洛邑附近。故而,“郟鄏”即代指洛邑。這句話就是說,“到了幽王時期,上天不保佑周朝,天子昏亂不順,因此失去王位。攜王觸犯天命,諸侯廢棄了他,立了繼承人,因此遷都到洛邑。”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左傳》中這段話,提到了周朝當時的一位“王”——“攜王”。這個攜王是何許人也?他與“幽王被殺、西周滅亡”這一歷史事件有何關系?且聽我慢慢道來。
周平王東遷
我們知道,犬戎與西申聯軍攻克鎬京,殺死周幽王、王后褒姒和王子伯服后,申侯、魯孝公與許文公共同擁立了幽王之子、申侯的外甥姬宜臼為王,也就是周平王。但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在平王繼位的同時,西周的另一位“畿內諸侯”虢公翰,擁立了幽王的另一位弟弟王子余臣為王。由于登基之地在“攜”(地名,所在地不詳,我推測在鎬京到洛邑之間的某地),因此王子余臣被后世史家稱為“周攜王”。
“內服”和“外服”圖解
這里先解釋一下“畿內諸侯”的概念。所謂“畿內諸侯”,即王畿以內的諸侯封國。西周時期,天下諸侯分為“內服”和“外服”兩種?!皟确庇纸小扮軆取保褪侵艹瘒兼€京及其周圍方圓千里的地區。西周的“內服”在關中地區,東周的“內服”在洛邑及其周邊地區。
西周的“畿內諸侯”,歷史有記載的有如下十七國。
周: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封國,封周公次子、魯侯伯禽之弟姬陳,封地在岐,后隨平王東遷。
召: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國,封地在邵,隨平王東遷。
鄭:周宣王之弟鄭桓公的封國,封地在鄭(華陰),后東遷新鄭。
虢:又稱西虢,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國,封地在虢(今寶雞市陳倉區),后主體東遷至陜(今河南三門峽市),余部留在關中故地。
芮:姬姓,周武王時卿士芮伯良夫的封國,封地在芮,后為秦滅之。
梁:周宣王時封秦仲小兒子嬴康為梁伯,嬴姓,封地夏陽(少梁),后為秦滅之。
申:又稱西申,姜姓,本為西戎,疑在郿,曾滅亡西周,疑為秦滅之。其國君與周王長期聯姻。
畢: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封國,封地畢原(咸陽北),疑為犬戎滅之。
樊:周朝先祖、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仲山甫的封國,封地在樊(鎬京附近),隨平王東遷至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故其地又稱“陽樊”,后為晉國所滅。
榮:周武王同輩榮伯的封國,姬姓,封地榮(鎬京附近),疑為犬戎滅之。
井:姬姓,周滅姜姓井國封于同姓,疑為犬戎滅之。
密:姬姓,周滅姞姓密須國封于同姓,周共王廢之。
杜:祁姓,封國杜(鎬京封建),周宣王廢之。
酆:酆叔的封國,封地酆陽(商山西),周成王廢之。
散:姬姓,封于散,疑為秦滅之。
夨(音同“側”):姜姓,封于吳陽(今寶雞市隴縣和陳倉區賈村原一帶),疑為秦滅之。
(弓魚)國:夨國滅之。
由上可見,西周畿內諸侯有此前提到的西申和西虢。其中,西虢國君長期在鎬京擔任周王的卿士,執掌周朝國政。后來出土的眾多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均與該國國君有關,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盤銘文》??梢姡焦L期深得周王信任,被委以重任。
內服“與”外服“示意圖
東周的“畿內諸侯”,歷史記載的有十二國:
周:周公封國,王子朝之亂除國。
召:召公封國,王子朝之亂除國。
樊:仲山甫封國,晉國滅之。
尹:姞姓,封地在尹(今河南洛陽市新安縣東南部、宜陽縣西北部),王子朝之亂除國。
甘:王子帶封國,封地在甘(今河南原陽一帶),王子朝之亂除國。
王叔:王叔文公封國,封地孟津(今洛陽市孟津縣),周靈王廢之。
溫:己姓,溫忿生封國,封地在溫(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五大夫之亂叛周,為狄人所滅。
單:姬姓,封地在單(今洛陽市孟津縣東南),疑為晉所滅。
原:周武王十六弟封國,封地在原(今河南濟源),為晉所滅。
劉:周頃王小兒子劉康公封國,封地在劉(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西南),疑為周所滅。
西周國:周貞定王四子、周考王之弟姬掲封國,疆域為瀍(音“纏”)水以西、洛河以南,后為秦所滅。
東周國:西周國的兄弟之邦,從周王室分裂而出,為西周威公的后裔所建,其封地在鞏國(今河南鞏縣)舊地,后為秦所滅。
言歸正傳,虢公翰擁立周攜王后,周朝出現“二王并立”的局面。俗話說,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兩個周王并存的局面,必然危及周王的統治合法性。因此,從周攜王被擁立的這個時候起,周平王就與周攜王展開了勢不兩立的殊死斗爭。
然而,擁立周攜王的虢國,實力也并不是很強大。因此,周攜王的能量也就相對弱小。相反,從護送周平王東遷的諸侯名單中可以看出,周平王背后,有著晉、魯、鄭、秦、衛等諸侯。其中,晉、鄭、衛、魯都是春秋早期的強國,而秦國也是日后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因此,周攜王與周平王的較量,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
但兩人畢竟同是周幽王子嗣,再加上擁立周攜王的虢公長期擔任周王室的卿士,位高權重,因此,周攜王背后的正統性也不容小覷。相反,周平王背后的晉、魯、衛、鄭、秦、許等諸侯,雖然人數眾多,但他們此前在周王室的地位,并不如虢公這般顯赫。所以,周平王的正統性,我們就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同時,從晉、鄭兩國日后在東方土地上大肆吞并臨近諸侯而周王仍以其二國君主為王室卿士的事實,以及周平王將秦襄公正式列為諸侯并將岐山以西的周朝關中舊地賜給秦國的行為來看,秦、鄭、晉三國在周王室東遷這一過程中獲利最多。有理由猜測,周平王東遷,是受晉、鄭、秦三國所脅迫,或者與三國國君達成了某種利益交換。
周平王
再加上,此前周幽王欲廢姬宜臼太子之位,而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姬宜臼因而在舅舅申侯的發兵下,借犬戎軍隊之手攻殺幽王、褒姒和伯服,正式坐穩了周王室太子之位。可以想見,周幽王之死,或許與周王與太子的權力爭奪有關。可以說,此時的周平王,聯合背后的諸侯勢力,上演了一出春秋版的“兒皇帝石敬瑭”戲碼。
這次“鎬京陷落”事件之后,姬宜臼如愿以償登上周王大位,而晉、鄭、秦等新興諸侯勢力,也借機上位,擴土分疆,壯大自身實力,分享原屬于周王的權力和權威。一場長達數百年的春秋亂世就此開啟。
西周時期被封在畿內的虢國
春秋時期留在關中地區的虢國被秦國所滅
而一直兢兢業業輔佐周王室的虢國國君,則有心擁立周攜王,來對抗“弒君竊國”的周平王及其背后心懷異志的諸侯們。然而,居于關中周朝舊地的虢國,畢竟國小力弱,自身尚且難保,更遑論支持周攜王在關中重振周王大業,與天下早已蠢蠢欲動、各懷鬼胎的諸侯們相抗衡。到周平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50年,周攜王最終被身為周平王卿士的晉文侯所殺。“二王并立”的局面至此正式結束,周平王成為了天下唯一的“宗主”。
而那個留在關中之地擁立周攜王的虢國,也在秦武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87年,被秦所滅。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周攜王和虢國,分別成為了晉國稱霸中原、秦國稱霸關中道路上的兩個犧牲品。長河東流,歷史的車輪進入了禮崩樂壞、諸侯相爭的春秋時代。
下面幾章,我們將把目光聚焦在周平王東遷過程中頗為活躍的晉、鄭、秦、衛四國,看看他們此時在明君治理下,都有哪些表現,從而一窺春秋初年的“天下形勢”。
參考資料:
《史記》
《左傳》
《國語》
《古本竹書紀年》
《史記正義》
《史記集解》
《史記索隱》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顧德融、朱順龍《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
晁福林《論平王東遷》
晁福林《清華簡〈系年〉與兩周之際史事的重構》
王紅亮《由清華簡〈系年〉論兩周之際的歷史變遷》
王雷生《平王東遷原因新論——周平王東遷受逼于秦、晉、鄭諸侯說》
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