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隱鄉位于縣境中部偏北,以鄉治所在地松隱鎮得名。東與亭新鄉交界,西與新農鄉為鄰,南與干巷鄉毗連,北與松江縣柳港、張澤鄉接壤。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31.69平方公里。耕地30965畝。有浩光、松隱、南星、周柵、牌樓、駁岸、后崗、前中、九豐、金明、蕩新11個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和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松隱居委會),共6634戶,25267入。
松金、松楓兩公路呈丁字形交匯于松隱鎮北首,紫石涇、張徑流經鄉境東西邊沿,可通航百噸輪駁,水陸交通方便。
松隱鄉清末為仙山鄉境域,民國2年(1913年)為東二鄉,民國18年后為松隱區,解放前夕為松隱鎮,1949年后為張涇區所轄,1958年后為松隱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
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稻米。!955年,浩光農業生產合作社試種雙季稻創畝產1066斤紀錄,被評為江蘇省高額豐產先進單位,得到國務院獎勵。翌年,該社單季稻改為雙季稻的先進經驗,曾向蘇南地區推廣。
松隱鄉在近代史上,出現過幾位知名人士:有投身反清運動,參加同盟會,于20年代任江蘇省長的政治活動家陳陶遺;有參加辛亥革命和反袁運動,抗戰時期當過金山縣長的徐樂同;還有毀家辦學,受到孫中山褒揚的丁月心女士和清末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華吟梅等。
鄉治以北有松隱禪寺,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為浦南地區著名寺廟,歷代詩人墨客賦詩填詞題碑勒石頗多。現廟大部已毀。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華嚴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塔旁有元代銀杏2株。
松隱鄉集鎮有松隱、后崗。
松隱鎮為鄉治所在地,原名郭匯。別名赤松溪,相傳張良從赤松子游于此,因名。后名
松隱,以鎮北古松隱禪寺得名。西距朱徑鎮7公里,面積0.18平方公里,有城鎮居民678戶、2189人;農業戶143戶、529人。松隱鎮地處張徑河東岸,市河在鎮中東西橫貫,鎮北有松金、松楓公路經過,水陸交通方便。
元末形成市集,后以松隱寺香火鼎盛,商賈云集,成為農副產品集散地,到清乾隆年間已發展成為金山縣五大鎮之一。民國26年(1937年),全鎮有米行、槽坊、藥店、當鋪等商號百余家。民國27年前后,日軍三次燒殺擄掠,使百年古鎮幾為廢墟。據統計,抗戰期間松隱有1530間房屋被燒,175人被害。抗戰勝利后,米業逐漸復蘇,市容又趨繁榮。
解放以來,拓寬市街,整修河道,市政設施日趨完善。現有商店門市部46家,縣、鄉、街道辦工廠8家。縣辦浦南家俱廠所產的成套蠟克家具,暢銷上海等地。液壓泵、電器、塑料制品、沙發等產品,亦較有名。
1985年,全鎮工業產值1369萬元,商業營業額870萬元。鎮上有中小學、文化站、影劇場、衛生院、書場、自來水廠;并建有居民新村22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由于交通方便,縣變電站、加油站、油庫、冷庫、養路工區和水泥廠等單位分布于鎮北。
鎮東有洗帚埭,村民劈竹扎帚,已有200多年歷史,遠近聞名。鎮西原有單孔大石橋“天津橋”(張涇橋),被譽為“浦南第一橋”,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退時被毀。
后崗在松隱鎮南4公里,面積0。06平方公里,城鎮居民183人,農民51人。鎮南有后崗塘,鎮以河得名。明末成鎮,清代東市有租田4000多畝為基金的上海同仁輔元堂(慈善機構)。民國時期屬松江縣亭林區,1949年劃歸金山縣。解放初,曾為張徑區政府駐地。
抗日戰爭期間,市面畸形繁榮,不足400米的街道上,店攤不下百家。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爆發了一場農民抗捐抗暴反饑餓的“吃共飯”運動,使日偽聞風喪膽。
解放以后,由于政治、經濟中心北移松隱,商業一度衰落。1979年后,隨著改革、開放,商業重趨繁榮,現有商店17家,村辦廠6家。浦南家具廠在鎮上設有車間。有中學、小學、衛生所、糧庫、簡易影劇場。 1959年起筑鄉道,1986年改建為四級公路,與松金公路相接。
2023-12-18 于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