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篇
蜀風園,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至本世紀初,成都東大街一家高檔川菜餐廳。它集廚師培訓、技術開發、餐飲經營、形象展示于一身,從脫胎老店溫故納新,到率先垂范連鎖經營,最后于城建風潮隱形遁跡。它是國營改制和傳統轉型之縮影,寫照時代,意義非凡。
1946年5月4日,《華西晚報》上登載了一則廣告,版面正中大書“蜀風飯店”,上方一句“久獲勝名之川味正宗”,兩側分列“名廚司爐”“經濟食小”(或為經濟小食),下方明示“已于五月四日復業”,底部標注“地址湖廣館街九號”“電話四八三”。簡潔明了,質樸有力,頗顯大家風范。
1946年的蜀風飯店廣告
廣告中的蜀風飯店,為民國后期成都著名餐館,1942年于湖廣館街開業,1944年遷至半邊橋街,1946年故地復業,1950年歇業。經理有李敬成,廚師有劉讀云、曾國華、李德明、陳子云、陳詔書等。
劉讀云師從榮樂園藍光鑒,1962年特級廚師,代表菜紅燒熊掌、繡球干貝、菊花雞、酥扁豆泥。曾國華比劉小14歲,同出藍門,1978年特級廚師,代表菜清湯燕窩、燒龍鳳配、涼粉鯽魚、干煸魷魚絲。李德明師從怡新飯店陳吉山、陳達山兄弟,1984年技術顧問(相當于特三級廚師),代表菜叉燒乳豬、燒烤酥方、清湯腰方、蘭花肚絲。陳子云、陳詔書亦業界行家,陳詔書解放后曾在名店群力主廚。
廚師們個個身懷絕技,特級榮譽含金量十足,拿手名菜大菜紛呈,蜀風飯店“名廚司爐”“川味正宗”名副其實。該店當年所在的湖廣館街,西接總府街,東連棉花街,即今總府路正科甲巷至紅星路口之一段,地處鬧市,規格頗高(綴名“飯店”,配備電話),名廚名菜,又能以“經濟”饗客,“久獲勝名”可想而知。
川菜名菜一品熊掌
八十年代初劉建成、曾國華在美國表演
八十年代初,蜀風飯店歇業三十年后,川菜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改革開放激發出久違的市場活力和飲食熱情。在成都,老號川菜和小吃名店相繼復牌,本地食客蜂擁而至,外地游客紛至沓來。在北京,川菜在全國烹飪比賽大放異彩,為各界矚目。在美國,在南斯拉夫,在泰國,在加拿大,多家海外川菜館成功開辦,反響強烈。
國內外掀起一股川菜熱,廚師們開始集體穿越夔門,跨出國門,奔赴各地獻藝。供需兩旺,前景光明,外界對川菜廚師,尤其對出國川菜廚師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此形勢下,蜀風園應運而生。
1985年,隸屬市二商局的成都市烹飪技術開發公司成立,主要任務即培訓出國廚師,同時進行川菜技術開發與交流合作。公司將東大街153號(今藍光香檳廣場所在)裝修改造,作為培訓基地和經營場所,取名蜀風園,以期繼蜀風之名,承蜀風之脈,傳蜀風之味,創蜀風之新。此后近十年間,該店以特有的文化氣質,雄厚的技術力量,正宗的川味菜點,成為成都國營川菜的一面旗幟。
蜀風園大門舊照
張愛萍、趙蘊玉手書(民間收藏)
蜀風園是一座仿清庭院,形若葫蘆,嘴小頸長肚皮大。大門開間小,其貌不揚,黑底金字招牌由白允叔題寫,徐無聞作甲骨文楹聯“從來高文多出西蜀,茲有美食猶傳古風”。穿過長廳,豁然開朗,二門鐫有張愛萍手書“蜀風園”,有趙蘊玉和愛新覺羅啟驤所撰楹聯。進入二門,大有乾坤,鳥語花香,池魚漫游,俞伯孫的琴,黃鳳仙的箏,妙音繞梁。左右兩廂,醉艷、鶯迷、瑤萼、金粟等十二個餐室,風雅備至。廳堂四壁,吳一峰、岑學恭、何繼篤等名家字畫,滿目琳瑯。
蜀風園中庭舊照
古色古香的氛圍里,一道道正宗川味光彩四溢,有號稱蜀風三絕的酸辣魚茸、樟茶鴨片、串珠甲魚,既有名優菜品竹蓀玻魷、鍋巴仙掌、鴛鴦魚茸、酸菜海參、香辣黃喉、熊掌豆腐蝦、麻辣江團片,又有創新樣式菊花青鱔、孔雀蝦脯、琵琶蛙腿、串烤鹿肉、百花裙翅,還有芝麻苕棗、蝦仁燒麥、牛肉火鍋粉、八寶黑米粥、江米釀藕、香辣酥盞、口蘑小包、水煮涼粉等各色小吃。
蜀風三絕之串珠甲魚
蜀風園名菜孔雀蝦脯
這些川味佳肴,皆出自蜀風園強大的廚政團隊,這里匯集了大批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和前來深造的青年才俊。曾其昌、謝懷德、張紹寧、黃家明、駱紹泉等人曾在此任經理或廚師長,走出了蘭桂均、黎云波、喻波、李林、李列、黃先華、白榮生、姜軒、周波、呂忠玉、王權等數百名優秀廚師,分赴國內各地及美、日、匈、奧、埃、德等多國。其中,1981年特級廚師、經理曾其昌,正是原蜀風名師劉讀云高足,而后起之秀蘭桂均,則是原蜀風名師李德明再傳弟子。
曾其昌在全國烹飪大賽
蜀風園定位高端,一經亮相即引起轟動,生意興旺,賓客盈門。該店是成都首批涉外定點餐廳,接待過數十國政商要員、國內各界名士。1987年10月10日晚,楊汝岱在蜀風園宴請張秀熟、巴金、沙汀、艾蕪、馬識途。當時,張老已92歲高齡,巴、沙、艾三老皆83歲,最年輕的馬老亦近73歲。蜀風園組織最強力量,制作了一臺地道的川味筵席。五老開懷盡興,張、巴二老為互表敬意,竟棄輪椅而不坐,談得開心,吃得滿意。這是巴金最后一次返鄉,蜀風園見證了“五老聚會”這極其珍貴的一幕。
1987年,張秀熟、巴金、沙汀、艾蕪在金牛賓館
1987年,巴金在正通順街
進入九十年代,成都餐飲市場形勢巨變,競爭日趨激烈。川菜獨步江湖的局面不復存在,粵菜以生猛、鮮活、氣派截流高端,各色火鍋輪番登場籠絡大眾,洋快餐則以新鮮、時尚、便捷吸引年輕人。新的經營模式、服務方式和烹飪理念風發泉涌,沖擊著國營老大的固有思維,蜀風園開始以變應變。
1994年,內貿部確定成都為連鎖經營試點城市,成百、天德利、蜀風園等七家作為試點企業。蜀風園試水連鎖,試行承包,逐步走向集團化運作。1995年,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的蜀風園,已在成都、都江堰、西昌等地發展十余家連鎖,涉及餐飲、娛樂、旅游、住宿等多個領域。總店附設小賣部,經營古玩、字畫、竹木器等紀念品。
蜀風園名菜菊花青鱔
蜀風園菜品九色素攢
九十年代后期,為適應形勢,蜀風園從專注高端轉向兼顧大眾,采取一系列新的經營舉措。推出價廉物美的外賣早點,主打鮮肉、洗沙、雞肉餡的蜀風園大包。承接涉面更廣的私人宴會,抓婚宴、壽宴、節日宴。拓展營銷方式及渠道,參加名菜名點展銷,在全市率先推出海鮮、河鮮自選超市,在香港舉辦四川美食節,推出原盅山珍配牛肉焦餅、干燒大蝦配酸辣豆花、酸菜燴鮑片配酥皮玉米條、水豆豉蒸桂魚配葉兒粑等融合菜式。
世紀之交,成都的城市建設勢如破竹。2001年,東大街拓寬改造工程立項,沿線舊城改造同步啟動,次年實施大規模拆遷。東大街蜀風園餐廳,成都最后一座傳統川菜的精神堡壘,就此終結。
2001年的蜀風園餐廳(眼尖可探)
附錄:蜀風園餐廳菜單兩張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須經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