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現代科技隨想
——參加周培源基金會30周年紀念活動科普講座致青少年
趙致真
少年朋友們,我作為一個80歲的老人,看到你們紅潤的面容,漆黑的頭發,心中涌起的感情是羨慕又欣慰的。你們能參加周培源基金會成立30周年的科普講座,說明你們是同學中的尖子和才俊。我不打算用自己80年的陳年舊事,來端出一碗“心靈雞湯”,我相信你們的求知欲和理解力。并且愿意把你們當成平等討論的小伙伴,以開放和輕松的態度,談一點我的人生心得和感悟。
宇宙的平均密度為9.9 x 10?30 g/cm3
再過60年,你們到了我的年齡時,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可以肯定,沒有一個人能做出確切的回答。我們能夠精確預報今后1000年內的全部日食、月食和金星、水星凌日,但卻說不清10年后的世界面貌。因為人類社會太復雜、太混沌、太隨機、具有太多不確定性了。
我們都感慨星空的浩瀚無垠,但宇宙的平均密度比我們實驗室里制造的真空還要空一千倍。我們都贊美太陽的壯麗輝煌,但太陽的復雜程度還不如地球上的一個病毒。在我們的地球上,從單細胞、到動植物、直到人類的大腦,構成了宇宙間無與倫比的復雜形態。而再由億萬人組成的社會,復雜程度就更加登峰造極了。毫無疑問,地球和人類,是天地間最寶貴的精華和細軟。你們千萬不要在大自然面前望天興嘆和自慚渺小。作為人類的生力軍,你們登場了,又恰恰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第一代人,你們無論在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序列中,都具有最特殊和最重要的地位。
在太陽的核心,每秒鐘將大約6億噸氫聚變成氦,并在此過程中將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謀遠慮
你們都是科學的愛好者。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道理是相互貫通和彼此印證的。我想首先和你們討論的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你們大約都看過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不少評論還對其中的科學細節爭議不休,但往往忽略了《流浪地球》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那便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默認。
《流浪地球》海報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號”宇宙飛船上,是同舟共濟、相依為命的。誰也不能“鬧分家”,把我們共同的“不動產”地球切割成幾塊。當《流浪地球》中的人類為了自救,不僅決定“駕駛地球”整體搬遷,還要耗費2500年的漫長時間,相當于從春秋時代到今天100代人的命運去孤注一擲,這樣曠古空前的決策該如何形成全球共識和避免人類分裂;幾萬臺發動機如何選址?地下城的資源——相當于國家的領土,該如何劃分?凡此等等,沒有一個超級穩定、充分理性和高度權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根本無從談起的。
你們閱讀廣泛一些的同學,可能知道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肖夫把宇宙間文明分為三個量級:一級文明能使用自己“故鄉行星”所有的能量,二級文明能調動所環繞恒星擁有的全部能量,三級文明則能控制它所在星系的能量總和。據評估,我們人類目前的文明處于0.75級。而美國科學家戴森,提出用一個人造的巨大球狀結構把太陽包裹起來,將它發出的全部光熱“盡收囊中”。這個大名鼎鼎的“戴森球”正是把人類文明晉升到二級的良策。它可不僅僅是思想實驗,而是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學術論文,并且有許多工程師拿出了實施方案。近年來更有天文學家根據觀察某些恒星光線變暗,推測出那里有二級文明正在建造“戴森球”。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沒有“舉世體制”,如此浩大的天文工程如何興建,獲取的能量如何分配?又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壟斷太陽,“獨吃自屙”,可見“戴森球”的構想必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先決條件。
戴森球構想
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肖夫把宇宙間文明分為三個量級
不說那些遙遠和虛幻的,就說迫在眉睫的全球變暖吧。當太平洋島國面臨海平面上升的滅頂之災,圖瓦盧已經第一個因環境變化而“亡國”。他們開始舉國“遷移”到虛擬的“元宇宙”,并把美國和澳大利亞等排碳大國告上國際法庭。而北極圈內的國家,反倒會在氣候變暖中受益。亞馬遜森林和加拿大森林雖然已經不再被認為是“世界氧吧”,但它們連年不斷的森林火災卻殃及全球。至于世界12家首富,他們私人飛機的“碳足跡”,就超過了210萬戶普通百姓的排碳量。而全球的兒童還在“世界環境日”響應科學家號召,少吃牛肉以減少“牛屁”的溫室效應。凡此種種,如果沒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頂層規劃和統籌行動,全世界“凈零碳排”的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 從環境污染、新冠流行,到生態危機,天災頻仍,哪一項問題的應對和解決,能離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齊心協力呢?
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成為第一個因全球變暖而“亡國”的環境災難受害者
可見人類既不能是獨善其身的單干戶,更不能是不共戴天的死對頭。當我們都在求索“全人類共同價值”時,我們就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中國人一直從西方學習現代科技,很自然把科學的每個進步當作“與有榮焉”的全人類文明成果,很少有狹隘的“吃醋”心理。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我們中央電視臺破天荒在《新聞聯播》頭條播出。當時我11歲的兒子和8歲的女兒悄悄給殉難的美國女教師麥考利芙家里寫了一封慰問信,投進街頭的郵筒后被退回了。因為信封上的地址寫的是“美國NASA轉交”,犯了和契科夫小說中凡卡把地址寫成“鄉下爺爺收”一樣的錯誤。我后來做科普,寫到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登陸后的名言,“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心中的感動和自豪也是由衷的,完全沒有因為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奧爾德林都曾經在朝鮮戰爭中當過美軍飛行員而心生芥蒂和筆下猶豫。我覺得中國人的“人類意識”和“人類情懷”是相當真誠和普及的。
作者簡介
趙致真,男,1943年生,196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首批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985至2003年任武漢電視臺臺長,曾任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會長、中國科教影視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武漢市科教影視協會理事長、中央電視臺大型科教電視欄目“科技之光”主編,著有《播火錄》(北京出版社,2019年6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