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生活 文|朱曉培
校對|大道格
阿里巴巴敗訴了,要賠京東10個億。
“壟斷”的事情,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這兩年,阿里的境遇,可謂是遇了霹靂又遭了雨。接連不斷的挑戰和困境,加上對它像痛打“落水狗”式的不斷處罰,都讓人不禁感慨:阿里到底怎么了?阿里真的是過街老鼠,那么可恨嗎?
01
2023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一則判決,又讓剛剛平靜下來的中國互聯網科技領域掀起了一些波瀾。
根據京東黑板報發文,京東訴阿里“二選一”案迎來判決,法院認定阿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成立,判決其向京東賠償10億元。
這不是阿里第一次因為壟斷被罰了。
早在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就依據《反壟斷法》,給阿里巴巴開出一張高達182.28億元的罰單。
當時,阿里也是在第一時間發布《致客戶和公眾的一封信》,表示誠懇接受和堅決服從這一決定。
182.28億,是目前中國反壟斷史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罰單。放在全球,也是最大罰單之一。根據統計,只有歐盟此前對谷歌的罰單金額大于那次處罰。
如今,阿里的這筆罰單上又要加上10個億,總共192億元的處罰,真可謂是天價中的天價了。
192億元只是阿里賬面付出的數字。阿里實際付出的代價,更多。
因為182.28億元的罰款一次性進入到了阿里2021年第一季度的損益當中,讓阿里承受了自2014年9月上市以來的第一次季度經營虧損。而阿里股價也跟著開始了一路下跌。
2020年11月,阿里市值最高一度達到8351億美元,準備沖擊萬億美元市值大關。但現在,阿里市值只有1966.82億美元,距離高點跌去了6000多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市值減少超過4.5萬億元。有人計算過,這些跌去的市值,約等于今天的京東+拼多多+美團+網易+小米。
今非昔比,恍如隔世。放在三年前,誰會能夠想到這樣一個局面呢?
在當時,無論是市值,還是人們眼里的期望,阿里都要比肩微軟、亞馬遜。但現在,亞馬遜市值1.57萬億美元,微軟則高達2.79萬億美元。與他們相比,阿里1966.82億美元的市值,實在過于寒酸了。實際上,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市值集體陷落,但論企業價值,社會貢獻,真的有這種天壤地別的差距嗎?
結果如此,令人唏噓。只能說,阿里付出的代價著實有些大,真的太慘了。
02
今天阿里拿到的10億罰單,其實是8年前的糾紛。
2015年11月3日,京東舉報天貓脅迫商家雙11“二選一”,并于兩年后發起訴訟。那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最野蠻生長的日子。
當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互聯網從PC時代正式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從電商到社交、從出行再到金融,從本地生活到OTA(在線旅游),一切市場都是新的,都是機會。所有的公司,所有的創業者、投資人,都很興奮,也很拼命。
那兩年,大家打的都很兇,方法也有些粗暴。因為,彼時,大家都相信“721”格局——在PC互聯網世界里,網絡效應是企業的護城河,當達到網絡效應的臨界點時,就會形成“721”格局,也就是市場排名第一的,可能帶來70%的份額,排名第二的可能是20%,第三及其他分享剩下的10%。
人人自然都想做那個能占70%份額的第一,因為第二可能就意味著消亡。所以,那兩年,中國互聯網市場可謂硝煙彌漫,“二選一”、“價格戰”大行其道,“你死我活”,斗來斗去,發現都沒有落到好處。
而且,移動互聯網的世界和PC互聯網世界也大不相同,這里能容得下足夠多的公司,足夠多元的模式。
就以阿里所在的電商為例子,阿里和京東打了這么多年,市場上反而又長出了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紅書這些有力的競爭者。這更說明了,中國電商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活力市場。過去十年中,這個行業涌現出來的發展活力,恰是行業健康的證明。一個壟斷市場,是斷然長不出這么多新玩家的。
今天,從成長的方式上,粗暴、野蠻的時代過去了,競爭的手段變得溫和、合規。但是,從競爭激烈的程度上看,今天卻比以往更加壁壘高筑,比如京東的支付方式仍未接入支付寶。
哪樣的生長方式更好?哪樣的競爭更利于消費者和商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阿里當時的做法,也是一個野蠻成長時代的必然過程,它也為此受到了處罰,付出了足夠大的代價。
面對今天的阿里,已經交了超額罰款、認了錯,這次又被判付給京東10億巨款,人們真的還有必要再繼續追著討罵了嗎?
03
3年前,阿里、騰訊們還是中國人們心中的英雄公司,基金經理們紛紛喊著要南下港股爭奪BAT們的定價權。當時的中概互聯網ETF最高達到了2.65,今天中概互聯網ET只剩下0.939,跌去了三分之二。
當市場談論一家企業時,會談論什么?許多投資人說是一家企業的價值。企業的收益,只是企業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后所獲得的少部分回饋。大部分生意的本質,是一家企業為社會創造了某種價值,而社會為這份價值給企業以部分回饋。
從這個角度而言,今天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與三年前相比,變得更壞了嗎?風險更大了嗎?社會價值更低了嗎?
按說,都不是。經過2年多的治理,相關的法規更加完善,公司再犯錯的可能更少了。大家的競爭,也由以前粗暴的“你死我活”,變成了“由外向內”,從效率、體驗上要成長;從以前的商業模式創新,變成了追求技術創新。從社會責任到社會公益,互聯網公司也在越來越多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但為什么互聯網公司在人們眼中成了都要喊打的“落水狗”呢?
我想到了美國當代報告文學作家、財經記者邁克爾.劉易斯在第一次互聯網泡沫后——1998-2002年,所寫的《為繁榮辯護啊》中的一段話:
“那些破產的公司傾向于將自己看作是經濟繁榮中的反調領唱,但實際上,破產與繁榮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暴徒。當市場繁榮,所有人都變得越來越有錢的時候,我們很少會聽見質疑這種體系的聲音,或者說質疑那些因此發大財的人。而現在,市場開始萎縮,當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窮,或者說,越來越不富有的時候,我們又很少聽見有人會為這種體系,或者那些仍然富有的人,說話。就是這種群體心理,在一個時代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在另一個時代又加快了經濟的衰退。而且經濟衰退已經使得市場變得扭曲不堪——也許也變得危險重重——因為這一切都與繁榮有關。”
也就說,阿里的大起大落,中國互聯網公司起伏,歸根結底,是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造成的。這也是今天,我們所有的同行業者都要認清、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是所有公司都要面對的挑戰,市場給予的估值過低,也是整個中國互聯網公司都要面對的問題。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阿里交了罰款,市值暴跌,已經夠慘了。
在今天這樣嚴峻的國際環境下,同為互聯網從業者,就更沒有必要落井下石,追罵阿里了。畢竟,阿里再慘下去,整個行業只會跟著更糟糕。
更值得深思的是,要如何扶持阿里們,在當前環境下盡快站起來、跑起來,加速追趕全球同業,再晚就來不及了。
—End—
更多關注:商業與生活,ID:xiaopeizhu8
內容同步:網易號、同花順、百家號、今日頭條、UC、雪球、企鵝號、一點資訊、知乎、搜狐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