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觀展回顧,2023年11月有幸參與山西青銅博物館志愿者北京行,參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看了“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大展。
這是個號稱“搬空山東”的大展,一級文物目不暇給,講述了山東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人見少學淺,一知半解,寫文就是個學習的過程,錯漏難免,若有指正,感激不盡。
以下便以時間為線,放一些大展中的展品圖片,對個別器物做個簡述。
一、新石器時代
山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以下序列構成:
后李文化(6500B.C.~5500B.C.)
北辛文化(5400B.C.~4500B.C.)
大汶口文化(4500B.C.~2500B.C.)
龍山文化(2500B.C.~2000B.C.)
岳石文化(1900B.C.~1600B.C.)
新石器時代的物質文化以陶器、玉器為主。
1、后李文化(6500B.C.~5500B.C.),未見到展品。
后李文化工具中研磨器占比到60.7%,出土有炭化水稻,定居程度可能已經很高。
2、北辛文化(5400B.C.~4500B.C.)
人們會在永久性居所之外的特定地點,采集季節性的食物資源,狩獵采集與動植物馴化并存。
3、大汶口文化(4500B.C.~2500B.C.)
到大汶口晚期,農業成熟,人口激增,出土有粟、黍、稻、大豆等農作物,豬頭和豬下頜骨常用作隨葬品。墓葬分等級,大墓有100~200件隨葬品,有龜甲、象牙、玉、黑陶高柄杯、豬下頜骨等,男性祖先享受更復雜的葬儀。
大汶口晚期的大口尊上有20多個象形符號,可能是文字或族徽。
這件大口尊上的符號可以看作“日、月、山”或者是“日、云、山”,據說真有這樣形象的山峰,是日出時的實景。古文字學家于省吾釋讀為“旦”字。
黑陶高柄杯:大汶口晚期,輪制并且十分注重造型美觀的黑陶高柄杯出現,用十分細膩的細陶泥燒成,燒制時滲碳成黑色,器壁厚度1.5~2毫米,是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陶的前身。
像一只展翅飛翔的鳥。
4、山東龍山文化(2500B.C.~2000B.C.)
人口增長,遺址數量極多,以兩城鎮和堯王城為兩大聚落中心,渤海灣開發了鹽業生產。墓葬中隨葬有蛋殼高柄杯、玉、鼉鼓、豬頭、豬下頜骨等,隨葬品中酒器和盛食器占比最大。
有頻繁的宴饗活動,有祖先崇拜的禮儀。
蛋殼陶杯是僅見于山東龍山文化的一種黑陶,是我國陶器制作技術的巔峰之作。其特點為:
①、器壁薄,一般厚度為0.5毫米,最薄的僅0.3毫米,全器重量多數在50克以下。
②、造型精巧,全器由杯身、高柄和器座構成,是分別成型再互相粘合而成。杯身有大敞口或淺盤形的器口,杯身下部垂入高柄中,形成內外兩層器壁。
蛋殼陶杯僅見于龍山文化高等級墓葬而罕見于居住遺址,是盛酒的禮器,可能平時珍藏,祭禮中使用,也可能是貴族在葬禮時使用的飲酒器。
5、岳石文化(1900B.C.~1600B.C.)
在山東龍山時期之后文化有所衰落,人口密度下降,陶器粗糙,農具增長。甲骨文中的“人方”和漢文獻中的“夷”指的是同一群人,居住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即“東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