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員在佛羅里達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馬修·迪斯尼博士的實驗室取得了重要突破,關于帕金森病和其他α-突觸核蛋白病的發病機制。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結合并選擇性降解其相應的mRNA,來降低帕金森病和其他α-突觸核蛋白病的核心物質α-突觸核蛋白。由于α-突觸核蛋白是一種無序蛋白,通常被稱為“難以藥物化”,因為它缺乏小分子可以結合的口袋。
研究團隊將RNA結合的小分子轉化為核糖核酸靶向嵌合物(RiboTAC),顯著提高了其效力,同時保持對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選擇性。這項研究為小分子能夠靶向人類RNA結構元素,并通過外源遞送小分子來實現核糖開關樣控制翻譯提供了支持。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題為“通過靶向其結構化mRNA與核糖核酸靶向嵌合物降低內在無序蛋白α-突觸核蛋白水平”。
在帕金森病和其他α-突觸核蛋白病中,α-突觸核蛋白發生錯誤折疊、寡聚和形成纖維,然后在神經元中傳播,在Lewy小體和Lewy神經纖維中聚集,并傳播神經退行。促使α-突觸核蛋白纖維化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其濃度,因為SNCA基因位點倍增的個體會發展出顯性遺傳的帕金森病,呈基因劑量效應。
共同第一作者童宇權和張培元研究了一組與藥物相似的以RNA為重點的化合物,看它們如何結合到SNCA mRNA的5′ UTR。這一方法得到了Synucleozid-2.0,這是一種藥物樣小分子,通過抑制核糖體在SNCA mRNA上組裝來降低α-突觸核蛋白水平。
這種RNA結合小分子被轉化為RiboTAC以降解細胞內SNCA mRNA。RNA測序和蛋白質組學研究表明,RiboTAC選擇性地降解SNCA mRNA以降低其蛋白水平,使其細胞保護效果比Synucleozid-2.0提高了五倍。
除了α-突觸核蛋白引起的病理機制外,帕金森病患者分化出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中觀察到了轉錄組范圍的RNA表達變化。Syn-RiboTAC還挽救了在帕金森病患者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中異常表達的約50%基因的表達。
與具有結合機制的小分子不同,RiboTAC不需要結合到功能位點來產生活性。相反,它們可以結合到生物惰性位點,并導致內源核酸酶降解它們。
此外,眾所周知,寡核苷酸模式是產生功能效應以根除致病RNA的最常用手段。然而,這些大分子量化合物通常是注射用藥,穿透腦部較差且組織分布有限。
利用RiboTAC等異雙功能分子進行有針對性的RNA降解,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具有更廣泛組織分布的分子,也可開發成口服生物活性藥物。
參考文獻:“Decreasing the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 α-synuclein levels by targeting its structured mRNA with a ribonuclease-targeting chimera”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