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潔凝
香港財政司司長將會于2024年2月28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于新一年開始便馬不停蹄地出席不同的公眾咨詢會,筆者有幸出席了由香港電臺舉辦的《眾言堂》直播節目,并被安排第一位發言,主要是關注政府停止賣地所引起的問題。綜觀香港過去六年的財政狀況,當中有四年均出現財赤,即政府的收入大過開支,只有2018/19和2021/22兩個財年達收支平衡。四年來的赤字,令香港的財政儲備由過萬億減到今年余下六千多億。這六年間香港亦經歷了很大的變化,2019年暴動后加上三年多的疫情封關,財政出現赤字在所難免。翻查政府過去六年來的五大主要收入來源,由多至少順序是利得稅、賣地收入、印花稅、薪俸稅和投資收益。
今年除了賣地收入大幅下跌外,其余四大主要收入均與過去四年相若。截至2023年9月的數據,賣地收入由預期的850億跌至只得156億,連百分之二十也達不到,賣地不達標使政府未能收支平衡。賣地不達標誰之過?總不能只怪發展商,政府的底價設定過高亦是問題所在。發展商總不會做賠本的生意,政府在定價時只參考過去市場數據,未有適度因加息等外圍因素而調整價格,這便造成政府或公營機構多次流標的惡性循環。發展局為避免再進一步流標,索性停止賣地,這就更與政府原來要定期推出地皮的初衷相違背。政府停止出售商業用地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香港現時的商業樓面空置面積已達1430萬平方呎,在市場有大量供應下仍推商業地皮是不智的決定。
可是,政府連住宅用地的出售亦同步停止,這就更令市場摸不著頭腦。住宅售價下調主要原因是加息和政府逆周期樓價管控措施未有按市況及市場調整有關。金管局自2009年推出的樓市逆周期措施如限制按揭成數和按揭保險計劃,其目的旨在確保銀行物業按揭貸款風險得到妥善管理,保障銀行體系穩定,而非協助中產專業人士上車。這些所謂的逆周期措施是適用于樓市急促上升時所用,現時樓市因加息下調,政府仍管得這么緊,變相是政府措施阻礙市民買樓,自綁手腳壓抑了正常的樓市發展。財政司司長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宜進一步放寬首期的限制,由現時規定的百分之三十,減至百分之五至十,按揭保險計劃亦無須要繼續存在了。
政府賣地收入不理想,主要是訂價過高引致。若要低價賣地,為何不在賣地條款中引入“分成”制度,發展商利潤能與社會共享,以達至維持政府有賣地收入,而發展商和社會均能互惠共贏的理想目標呢?另外,現時有很多公共服務如急診室和住院收費、停車收費表等是否未有按時調整呢?香港市民到急癥室只需180元,入院費75元,住院費每天120元。
香港私家普通科診癥連兩天藥物均要200元以上,市民為求便宜寧愿在急癥室等也不愿去私家診所求診,令到急癥室求診個案多達五成半至六成半屬于非緊急或情況輕微,變相令公營醫療服務被濫用,而私營醫療又未能把有能力負擔的市民分流,政府是時候要調整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還有,現時停車收費表車位每小時只收8元,而私人停車場每小時已是20元或以上,公營停車收費表長期被霸占,收費表的費用與使用機制亦是時候要加價和檢討。在“用者自付”的大原則下,公共服務收費上調以適度幫補政府庫房收入亦不為過。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