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血百年恥,一星放飛春秋夢。”。
1986年7月29日,“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因惡性直腸癌,在北京病逝,享年62歲,她的夫人許鹿希是悲痛難當。
1958年,鄧稼先離家去搞原子彈時,他34歲,意氣風發,可等1985年8月回來時,61歲的他,已是病懨懨。
得知患上鄧稼先患上直腸癌,國家傾盡全力挽救他的生命,但可惜在核輻射和癌細胞的兩面夾攻下,誰也回天乏力。
在鄧稼先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許鹿希始終陪伴在她身邊。
她看著他被癌細胞折磨的滿頭大汗,卻無能為力,她看著他滿身針孔,心疼到落淚,她看著他大出血,陷入昏迷,生命被病魔一點點奪走,卻束手無策。
那種無力感,除了當事人,別人根本無法體會。
鄧稼先離世后,許鹿希深陷喪夫之痛,久久無法自拔。
許父和鄧父,都曾是北大教員,許鹿希和鄧稼先自幼相識,可以說是青梅竹馬。
對于鄧稼先,許家一家人都很喜歡,許父更是親切的稱其為“鄧孩子”。
七七事變發生后,正上中學的鄧稼先憤慨不已,撕下日本國旗,狠狠踩在腳下,父親擔心他出事,讓他離開北平外出求學。
許鹿希跟他再次相見,已是抗戰勝利之后,當時,二人都已長大成人,許鹿希在北大醫學院求學,而年長她4歲的鄧稼先,已是北大物理系的教授。
久別重逢,讓二人的感情更近一步,但當時的鄧稼先立志高遠,一心科學救國,哪里有時間兒女情長?
1947年,鄧稼先赴美留學,全身心投入學習的他,短短兩三年,便獲得了博士學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鄧稼先決定回國效力,并沖破美國的層層阻礙,于1950年回到了北京,這時候,二人才再次團聚。
1953年,鄧稼先、許鹿希喜結連理,成婚之后,鄧稼先雖然工作忙,但也有時間陪妻兒,也有時間帶著許鹿希和孩子們,一起爬山聽戲。
那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5年。
然而,1958年8月的一個晚上,鄧稼先卻跟許鹿希說他要調動工作,在哪里不能說,干什么不能說,甚至……連給她寫封信都不行。
臨走前,鄧稼先對她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今后恐怕顧不了家了……”。
鄧稼先這一走,就是28年,真的對家里不聞不問,許鹿希需要照顧4個老人,需要照顧2個孩子,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可是,她從來沒有埋怨過不負責任的丈夫,因為她知道,他是去干大事去了。
她知道,1964年的那朵“蘑菇云”,她的丈夫居功甚偉,中國的核彈、衛星,也是在無數像她丈夫這樣,舍小家后不分晝夜研制成功的。
可是,她怎么也不想不到,走的時候好好的一個人,回來后,生命立刻就會進入倒計時,而且還是在常人難以理解,難以想象的痛苦中死去。
喪夫之痛固然痛,但活著的人必須振作,她還記得,丈夫在病房的交代——派個醫療隊,給基地的同志們,檢查檢查身體。
擦干眼淚后,她按照丈夫的囑托,開始關注參加過核爆試驗的人員的身體狀況。
當發現許多人都是因為癌癥、腫瘤離開人世后,許鹿希心里是五味雜陳,他們都是國家的功臣,但因為工作性質,不少人離世后,名字卻鮮為人知。
當然,也有讓許鹿希覺得欣慰的消息,比如,李旭閣將軍,就沒有得腫瘤、癌癥。
要知道,在1964年原子彈炸響后的第二天,李旭閣可是坐著直升機,在核爆中心上空,盤旋10多分鐘觀察情況的,而核爆中心的核輻射和核污染,可是超標千萬倍的!
李旭閣將軍的名字,鮮有人知,他為何會加入核試驗的隊伍,當年又為什么要不顧危險,飛到原子彈爆炸上空呢?
這一切,都是源自張愛萍將軍的厚愛。
李旭閣,河北灤南縣人,只上到小學四年級,1943年參加革命,并加入八路軍。
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在參加革命后,他當的卻是文化教員,之所以能勝任這份工作,是因為他好學,而且各種知識都學的很快。
在戰爭年代,李旭閣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斗,自身素養,也提升極快,先后擔任參謀、股長、副科長、團副參謀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他還赴朝作戰,雖然年紀不大,但已是一位能熟練處理各方面事務的軍事干部。
1954年,總參謀部決定從全軍調取一批有作戰經驗和寫作能力的年輕團干部充實總部機關,李旭閣憑實力參選。
在總參謀部打磨10年后,李旭閣能力更是有了極大提升,37歲的他顯得愈發干練穩重。
也是因此,他被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將軍選為隨行參謀,帶在了身邊,奔赴千里,去戈壁指揮中國首次核試驗。
經過3個月的相處,張愛萍漸漸喜歡上了李旭閣這個年輕人,把首次核試驗辦公室主任的位置給了他。
之所以把他放在這個位置上,一是因為他極有戰斗經驗,又有領導機關工作的經驗,第二,就是他特別愛學習,而且學的特別快!
果然,做上這個位置后,李旭閣也沒讓張愛萍失望,各方面都做的十分出色,甚至還成了張愛萍的“密使”,負責的都是絕密工作,張愛萍還曾派兩家軍用專機,接他去北京報告情況。
在核試驗基地各方人員的齊心協作下,1964年10月16日,原子彈炸響。
原子彈炸響后,整個實驗基地,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只有張愛萍一人眉頭緊鎖,他擔憂的是托舉原子彈的鐵塔,以及周圍的狀態。
得知張愛萍的煩憂,李旭閣主動請纓,要做飛機去核爆上空看,張愛萍當然不同意,但李旭閣卻說:“科學家說了,只要防護的當,問題不大。”。
最終,張愛萍同意了,可惜的是,等李旭閣到達核爆上空,看到的情況卻不容樂觀,鐵塔已經扭成了一堆麻花,甚至有部分被融為了鐵水,已在地面凝固……
在核基地,李旭閣工作多年,還曾升到師長一職,后來,他回歸正常軍隊,擔任總參部作戰部副部長、第二炮兵副司令員等職。
1986年,聽聞鄧稼先死于直腸癌,李旭閣是痛心疾首,作為核試驗基地的一員,他比誰都清楚像鄧稼先這樣的科學家,對于國家的價值。
而關心他身體狀況的眾人們,見他沒有遭受病魔的襲擾,也很開心,許鹿希更是稱他為“漏網之魚”,希望他能度過一個安穩的晚年。
然而,事不遂人愿,2001年4月,74歲的李旭閣還是被查出了肺癌。
好在一點,李旭閣癌癥發現的早,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已經先進了很多,李旭閣的生命,得以維持。
2012年10月6日,李旭閣將軍壽終正寢,享年85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