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隨“山西博物院志愿者萬里行”赴川一游,在四川博物院看到不少有趣的文物,學習整理如下,掛一漏萬,不揣淺陋,敬請指正。
川博通史展是從遠古到唐末五代時期。
一、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人類逐水而居,遺存常位于河流兩邊的階地上。
壇罐山遺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20萬年,出土了大量礫石制品。
1、資陽人頭骨(復制品)
距今3.5萬年,四川資陽市出土,是一位50歲的女性,腦容量1250ml。
2、陶響球
大溪文化以重慶巫山大溪遺址為中心,是一個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為4300B.C.~3300B.C.,種植水稻,紅陶為主,也有紅衣黑彩的彩陶。
大溪遺址出土了若干陶球,紅色,球面有鏤孔,還有整齊的紋飾,就像一個微縮的籃球,中空,內有彈丸或砂粒,搖動可發聲。
這樣的陶響球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出土,以湖北省為中心,時間從大溪文化到龍山時期。學者根據民族學資料推斷這是一種娛樂工具,可玩球類游戲,或者是兒童搖晃發聲的玩具,同時也是一種原始的樂器。
大溪文化出土的人面形玉佩,黑色玉石制成,可能是先民的護身符。
二、先秦時期
1、玉牙璋
《華陽國志》載,蜀王世系為蠶叢、柏灌bó guàn、魚鳧fú、杜宇、開明。
考古學上則另有脈絡:寶墩文化、三星堆、十二橋文化(金沙)……學者也會將之與古蜀王相關聯。川博三星堆、金沙的文物不多,就只說一下玉牙璋。
一類玉璋在下端的闌部(或稱扉牙)兩側有牙狀的突起,稱為“牙璋”,牙璋起源于山東龍山文化,后在二里頭文化三、四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四件牙璋,成為二里頭文化標志性的器物。
牙璋在全國擴散,三星堆和金沙出土了大量牙璋,是二里頭文化輻射的結果。
2、竹瓦吉金
四川彭州市竹瓦街先后于 1959 年、 1980 年發現了兩個陶缸窖藏,年代均為西周早期,相距僅 25 米,共出土銅器 40 件,禮器組合以罍léi為主體(巴蜀地區青銅容器以罍léi、尊為主體,是祭祀的禮器)。
史籍記載蜀人曾隨武王伐紂,有些銅器是因之得到的戰利品。
1959年窖藏出土了五件罍léi,蜀地有“尚五”之俗,器物常作五件一組。
其中一件羊首六渦紋銅罍,去年底曾在山西博物院“大河流金”特展。肩上飾盤角羊首雙耳,環列六個渦紋。
川博在展的以一件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léi最為華麗。
3、戰國馬家木槨墓
1980年,成都新都區馬家鄉發現了一座戰國土坑墓,可惜早年已被盜,考古人在清理時發現在木槨的墊木下有一個腰坑,竟然出土了188件青銅器,而且因為積水,銅器未銹,金光燦燦。
出土的鼎、壺、戈、矛等為五件一組,體現了蜀人以“五”為至高數的思想。
此墓可能是戰國早期古蜀國開明氏王朝的墓葬。
邵之飤sì鼎,共五件,專家認為最小最精美的的一件為楚器,“邵”即“昭”,為楚國王族三姓之一,其余四件是蜀地仿制的。
4、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
青銅器名品,出土于成都百花潭中學M10,錯金銀工藝,紋飾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可惜并不能看得很清楚。
316B.C.,秦國司馬錯伐蜀,蜀地并入中華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