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教育的基礎,需要的是:共情、引導、放權、信任。被理解、被看見、被信任的孩子,才會有“能力”去愛你。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網友問:為什么孩子會討厭自己的父母?
有一個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孩子天生是愛父母的,當孩子討厭父母的時候,一定是發生了什么。
比如:
當父母習慣于一切“我都是為了你好”,過度的干涉、要求、控制孩子,讓孩子會感到壓抑和憤怒,甚至仇恨。
父母在外人面前,不分場合訓斥孩子,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否定、貶低,這些行為都會傷了孩子的心。
每個孩子初始的時候,都是愛著父母的,但是很多父母卻用錯誤的方式將孩子“越推越遠”。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說過一句話:
“什么叫做親子關系?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關系,你對他就有影響力;
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關系,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決定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如果你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差勁,那一定是方式錯了。
好的親子關系缺的從來不是愛,而是正確的相處模式。
01
親子溝通用“共情”
微博上有一個女孩講述了“屏蔽父母”的原因,真相很扎心。
她說,小時候被同學說壞話,媽媽卻說:“早叫你別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現在知道錯了吧?”
她看見搞笑的視頻,和爸爸分享,爸爸卻大聲訓斥:“大晚上笑那么大聲干嘛?就知道瞎嚷嚷。”
媽媽總是對她諸多挑剔,就連她抿嘴笑,媽媽都會說“不好看”。
工作后,被領導批評,父母也會責罵她:“那就要怪你自己了,為什么就批評你不批評別人呢?”
這些一件件小小的事,成了女孩心里抹不去的傷痛。
她非常痛苦地說:“我只是想找你們聊天,而不是聽你們說教。”
當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忽視孩子的感受那一刻,會將孩子的內心一點一點“冰凍”起來。
孩子有一點錯事,父母就會嘲諷、鄙視,
孩子想和她說心里話時,一開口就是講道理、批評。
時間一長,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越來越冷漠,孩子不愿意對父母說真心話。
缺乏“情緒感知能力”的父母,無法走進孩子的心里。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共情”:
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來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
如果父母會“共情”,你會真正去理解孩子在問題中的無奈、焦慮和憤怒,然后會給孩子語言上的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在“愛孩子”與“管孩子”之間,孩子需要的是你“讀懂”他。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一天,媽媽將兒子交給朋友照看。
媽媽走后,孩子哇哇大哭,要找媽媽。
于是,朋友試著靠近孩子:“你看起來很傷心呦,是因為媽媽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對不對?所以你很難過。”
隨后,孩子平靜地說:“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呀?”
朋友趕緊回答:“媽媽當然很愛你,不會不要你的。她一會兒就回來啦。在她回來之前,阿姨先陪寶寶玩一會樂高好嗎?”
于是,孩子不哭了,她們輕松愉快地度過了剩下的時間。
所謂共情,就是感知孩子當下的情緒,并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被理解、被看見的孩子,才會有“能力”去愛你。
02
親子教育,就用“教練式育兒”
有一位媽媽說:自從用了教練式溝通方式,使我和女兒的關系更加融洽了。
她說,以前兒子長蛀牙,她都會劈頭蓋臉地批評孩子一頓,讓他不準吃甜食,但是孩子最后還是不聽。
后來,她開始改變“策略”。
去補牙的時候,她讓兒子將醫生的叮囑重復了一遍。
隨后她問:“那你現在有什么想法嗎?”
兒子想了想說:
“媽媽,我不能吃口香糖了,不然補的牙齒又要掉了。”
“晚上再困我也要刷牙。”
這次她沒再批評孩子,而是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女兒總結了保護牙齒的方法。
這位媽媽說:你不能教一個人任何東西,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內在的東西。
每個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批評與說教,而是引導。
父母苦口婆心強塞給孩子的,他們未必真心接受,只有經過自己大腦的才會內化成自己的。
教育家蘇格拉底所說的: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
孩子最不喜歡的方式就是父母父母的命令和要求,這會讓孩子覺得“不自由”。
建議每個父母都學習去做孩子的教練,這樣你就會將孩子當成一個選手,關注孩子的未來,而不是糾結孩子過去的錯誤;關注孩子的目標,而不是孩子存在的問題。
這種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可以激發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曾得到了一致的認可。
兒子林瀚銘想要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鄧亞萍沒有反對,而是肯定兒子的想法。
為了讓兒子了解得更透徹,鄧亞萍還帶領兒子去參觀國內最頂級的兩家電競俱樂部,讓兒子直觀地感受電競運動員的一日作息。
看到電競選手高強度的訓練,林瀚銘放棄了這個念頭。
后來在她的影響下,兒子又慢慢喜歡上了乒乓球。
教育重在引導,而不是說教。
父母要像教練一樣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讓他自己去看到真相,自己去做選擇。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一直告訴他該怎么做的權威父母,而是能為他引路的導師。
03
親子關系要有“松弛感”
一個網友說:自己開開心心去看毛不易的演唱會,結果媽媽卻將票藏了起來,不讓她去。
本來高考完,他就想好好放松一下,可是父母的話令他窒息:
“你現在的重中之重是什么?你搞明白了沒有?”
“你人生還有很長的路,才走多少?”
媽媽的話多么讓人窒息啊。
很多父母總習慣用“高壓”去管孩子,什么都幫孩子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不給孩子喘息的空間。
殊不知,父母用力過猛,消耗的不僅是父母,也抑制了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么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
你沒有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許多網友坦言,自己從小就是在高壓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痛苦伴隨一生:
“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立馬就會被大聲責罵。哪怕現在我不小心碰到什么東西了,心里就會特別恐慌緊張。”
“考試考了90分,不敢回家,在同學家躲到晚上十點才敢回去,沒想到媽媽拿著衣架一直坐在客廳等我回來。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都瑟瑟發抖。”
如果一個家庭,總是處于高度緊張的環境,會讓家庭成員之間失去聯結感。
只有張弛有度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積蓄力量,厚積薄發。
梁啟超先生的教育理念就一個字:松。
他從來不會去“逼”孩子。
如果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難過,他會安慰孩子: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
在寬松的家庭中,他的每一個孩子都非常的優秀。
好的家庭氛圍,都少不了“松弛感”,如果父母懂得“克制”,家庭會更幸福。
“克制”對孩子的情緒:學會包容他的錯誤;
“克制”對孩子的比較: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的自身,不要用他人去“激勵”;
“克制”對孩子的控制:
孩子想穿什么衣服,讓他自己去選擇;
因為貪玩拖延作業,不要急著去催促,讓他自己承擔后果。
尊重孩子,讓孩子去開創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而不是守著孩子,讓他成為“傀儡”。
只有松弛感的父母,才能給孩子幸福感,才能讓孩子過好一生。
04
親子相處,就要有“信任感”
網上有一個提問:有哪些時候真的會對父母感到失望?
有網友回答:在我不被父母相信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孤兒。
他說,初中的時候,被同班的同學欺負,他向父母求助,爸爸卻說“肯定是你的問題,不然為什么別人只欺負你?”
他說,當時心里很傷心,本來想讓他們給我撐腰,他們帶給我的卻全是失望。
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會和父母分享任何事情,哪怕后面長大了,被裁員、找工作被騙,他也從來沒和家里說過。
有些父母,習慣性地忽略孩子的聲音,一旦孩子有問題,他們會喋喋不休地灌輸自己的觀念,甚至斥責孩子。
正是這樣的教育,讓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越來越遠。
有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成長會受到權威人士對其看法的影響,比如父母和老師。
如果父母總是給予孩子積極反饋,孩子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變得更自信、開朗,逐步走向優秀。
如果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孩子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受待見,久而久之就會走入岔路。
被尊稱為“硅谷教母”的埃絲特·沃西基在TED演講上,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學生從小就不被任何人信任,大家眼里的他是一個壞孩子。
直到在一節音樂課上,埃絲特·沃西基看到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他不是笨,而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因為他是個聰明的孩子”。
這個學生第一次聽見別人夸獎他,他說:“我聽到有人愿意信任我,這感覺太棒了,如果沒有他的信任我可能已經崩潰了。”
后來,他開始相信自己,開始發奮圖強,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神經精神病學研究員。
父母就是孩子的“預言家”,只要你相信他,就會讓孩子成為你想象中的樣子。
盧勤曾在《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寫過:
“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父母讓孩子感覺到了父母的信任和理解,自然會收起身上的刺,讓他有勇氣面對這個世界。
05
聽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據。”
好的父母,給孩子的是溫暖、是鼓勵,是希望;
而不聰明的父母,給孩子的是恐懼、是冷漠、是窒息。
一切教育的基礎,需要的是:共情、引導、放權、信任。
你想讓孩子優秀,就先經營好親子關系,讓他想靠近你,才會愿意接納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