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央視農業農村頻道(CCTV-17)《鄉村大舞臺》系列節目“好物節”走進了成都市溫江區,在長達90分鐘的時間里,向觀眾展現了不一樣大米和大蒜。
坦白講,央視的“三農”綜藝節目來溫江真就來對了,因為溫江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金溫江”之稱。
早在300多年前,智慧的溫江人就把土地利用發揮到了極致,根據季節更替,每年五月種植一季水稻,九月種植一季大蒜。
300多年前的稻蒜輪作如今仍在進行,不同的是在現代機械化種植和農業科技的加持下,溫江區一畝田能收獲 1200斤大米,800斤蒜薹,1000斤蒜頭,不僅保障了糧食安全也保障了農民的經濟收益。
溫江每年試驗種植的優質大米向整個四川省推廣種植,主打高、精、特;溫江還是“中國十大蒜鄉”之一,這里的紫皮大蒜香辣味濃、口味層次豐富。
溫江區除了大米和大蒜,美食也特別多,比如大蒜咖啡、萬春鹵菜、涼拌豬耳朵、川農牛紅香糯、紅心火龍果、溫江酥糖、溫江肥兒粉、溫江滴窩油等等。
其中讓我最驚艷的是大蒜低溫烘焙后搭配咖啡豆制成“大蒜咖啡”,別有一番風味,喝大蒜咖啡一定要去位于溫江區萬春鎮的榜樣青年CSA社區,這是一個科農Inn智慧農業中心、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訓、共享辦公、大蒜咖啡、見山·留燈書屋、民宿等多元化功能區,這里也將為高校青年、青年創客提供場所。
除了三農和美食之外,土地豐饒、生態平衡、農業人才聚集的溫江也為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打下了地基。
綠色食品是溫江區構建“姓溫有據”的“3+6”現代化產業體系里的3個地標產業之一,也是溫江首個百億級產業。
溫江區的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的很早,也發展的很穩,早在1992年,臺商工業園落地溫江區后,統一、頂津、頂益等知名食品企業就相繼落地,從而帶動了更多的食品企業入駐以及產業鏈配套。
目前,溫江已聚集綠色食品企業140家,其中頂津、頂益、統一等10億級企業3家,娃哈哈等5億級企業10家,產品涵蓋飲料、方便食品、調味品等7個大類,基本實現綠色食品重點領域全覆蓋,匯集了上千人規模的食品行業管理團隊和數萬人規模的熟練技術人員。
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研和創新,溫江區綠色食品產業背后就有大量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其中四川農業大學、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農業院校為溫江區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驅動力。
因為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是相輔相成的,生態農業給綠色食品的研發、生產提供了前提條件,而綠色食品的發展又增加了生態農業的經濟價值。
除了大學之外,中國食品工業20大科研與教育機構之一的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早在1985年就落戶溫江了,這些年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為助力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發展的力量。
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今年1月初,成都市溫江區舉行了招商大會暨2024投資機會清單發布會,會上28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166.2億元,其中就有不少食品企業現場簽約。
隨后,溫江又赴上海舉行食品飲料行業投資推介會,目的也是圍繞溫江綠色食品產業建圈強鏈,推介溫江綠色食品投資環境,為推動產業“鏈式集聚”。
作為在溫江深耕了15年的企業,成都五芳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風郁表示充滿了信心,將立足溫江,以“點帶面”建設全國樣板區域市場,打開周邊城市發展新空間。
而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俊松表示,溫江提供了“保姆式”服務,很周到。
無論是五芳齋還是圣恩,都在溫江區深耕了15年以上,如今還在加碼投資、擴大產能,這不就是溫江區營商環境最好的體現嗎。
最后,溫江區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
從2020年數據來看,全國綠色食品銷售額就已突破5000億元,出口額超過36億美元,也就是說綠色食品產業的未來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當然除了市場大、前景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綠色食品產業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和順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早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里,就特別提出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而綠色食品產業植根于綠色農業,兩者均為國家發展的戰略。
綠色是生命的底色,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在央視走進溫江區深入了解三農和美食的背后,我看到了溫江區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的速度和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