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成都最容易被忽略、刻板印象最深的一類人——“成都北漂”,可別誤會,它跟北京沒關系,指的是成都泛北門的實體產業人群。
很多人認為,這無非就是一群“小老板”“打工人”在“北門敘利亞”的故事。
比如:
那些做物流大件的,白手起家的過往
那些搞商貿批發的,摸爬滾打的經歷
那些整家居建材的,篳路藍縷的回憶
那些弄小型作坊的,勤勞致富的傳說
成都北漂初印象:城北實體商販與零工
是的,“成都北漂”從事的產業,給人的印象是“小、散、亂、臟 ”,他們的人設,是“缺乏存在感,但不少人挺有錢”,幾十年似乎沒有改觀。
但!是!
看透成都想說
成都北漂的故事
并沒有那么簡單粗暴
我們今天想講述的北漂故事
主場在新都區
這個故事的內核
是兩代人的接續奮斗
以及,兩代人的命運之變
背后的縮影
是成都北部產業轉型的波瀾壯闊
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初代“北漂”,闖出民營經濟萬千氣象】
曾幾何時,很多成都人在裝修房子的時候都疑惑過:
為啥我的衣柜/櫥柜/木工師傅,大部分都走北門過來,特別是新都的最多。
這背后,藏著一段特定的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之后,民營經濟迎來春天。很多勤勞敢拼的“吃螃蟹者”,利用成都北門“出川要道、交通樞紐”的優勢,因地制宜做起了批發、家居、皮革、機電、建材、物流等實體生意。這種“口岸+工廠+商貿”的外向型經濟模式,跟廣州、江浙一代的下海經商的故事如出一轍。于是,成都“北漂”應運而生,當時,有媒體報道——“成都北門,草根掘金、生機勃勃”。
從商貿最繁忙的火車北站、荷花池,商貿城,再一路向北到新都大豐、新繁,成都“北漂”,漂出了一條波瀾壯闊的“致富之弧”,創造了大城北零售商貿動輒幾百億的GDP,他們人數眾多,最大規模的居住地為新都。
最典型的,是大豐街道,從2000年僅幾萬的人口,到如今人口突破40萬,20年翻了幾十倍。
成都第一代北漂,創造的致富之弧
在龐大的成都北漂群體中,屬“新都北漂”最為生猛。
彼時,新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處處有廠”,成為成都民營經濟高光之地。在以村鎮企業、縣辦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的驅動下,新都經濟開始狂飆。1984年,新都工業總產值僅2031萬元。到1993年,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3885萬元,利潤達到2253萬元,提升了整整12倍,利潤連續10年名列成都市各區市縣第一名。
新都村鎮企業老照片
這些“從農村走出來的新都造”,無論是家居、紡織、縫紉、皮革,還是森林工業、造紙產品,不僅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還斬獲了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金、銀、銅獎。
此外,新都北漂,還創造了最為成都人熟知的“新繁家居”這一本土品牌,不但承包了無數成都人的婚房,占據了成都家具市場半壁江山,還暢銷至國外,成為最早的“成都制造的國際名片”之一。
90年代已然國際化水準的新繁家居產品
打入歐盟市場的新都龍虎鋼窗
·【低調“北漂”人,筑起美好生活的堅實地基】
這些新都北漂,雖然做了不少“驚天動地事”,但一直當著“隱姓埋名人”。我們似乎永遠記不清他們的模樣,也很難把他們與“光鮮靚麗的城里人”掛鉤,哪怕有錢的人,也只記得他們臟兮兮上下不搭套的西裝,開著金杯,踩著新款夢特嬌,有錢的拿著磚頭一樣的黑色大哥大,說著含鹽量極高的四川普通話……
以至于提起成都北漂,最鮮明的形象,也許是“綜藝天花板”《譚談交通》里,自帶搞笑氣場的,倍斯特櫥柜小哥。(該廠區就在新都)
總之,他們大隱隱于市的地方,無論是斑竹園的服裝作坊、新繁的家具廠房、大豐的裝修鋪子,還是初步興起的醫藥貿易廠房大樓,都構筑了這座城市民生百業的牢實地基。
如今,哪怕智能家居、高端醫藥已成為新都耀眼名片,他們依然選擇了低調,只留下隱秘的江湖傳說。
隱于江湖,是因為更優秀的第二代新都“北漂”,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
近十年來,全國掀起了一波產業升級浪潮。高端制造業的地位,被擺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成都市從2015年開始,多次印發支持高端制造業的相關文件,向“制造強市”的方向狂奔。
于是乎,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成都第二代北漂應聲而來,其登場方式,所有人都意想不到:
他們在國家工業的里程碑上,在人類工業文明皇冠之上,刻了字。
·【仰望天空的工業新軍】
2023年5月,首款國產大飛機C919投運,標志著中國航空制造進入全新的階段,飛機的核心大部件、最具技術含量的部件之一的機頭,產自新都。
讓我們盤點一下,哪些地方能造這一“領飛部件”:美國西雅圖、法國圖盧茲、加拿大蒙特利爾……都是世界上響當當的城市。現在,又一座世界航空之都在成都新都冉冉升起。
具體而言,這是一頭規劃占地2000畝的“工業巨獸”,其目標是“成為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航空發動機和大部件研制基地”。除了飛機機頭,它還成功生產了首臺全國產化反推短艙整機、并成為亞洲最大的熱表處理中心的產業高地……
園區內,頭部鏈主企業“成飛”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業匯聚,落地優質項目42個,22家企業和功能性平臺項目相繼投產。先后引進先進生產線130余條,具備飛機結構件、起落架、管路系統、飛機蒙皮、航電系統等從“原材料”到“零包裝發運”的全工序制造交付能力。
在成都“建圈強鏈”的理念指引下,新都的航空產業生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育成了一處“熱帶雨林”,有頂天立地的大樹,也有生機勃勃的草木。
對了,這項大國工程進度,還是“飛”一般的速度,用新都人的話來說——“當年拆遷、當年建設、當年投產”,新都把原本至少需要3年的建設工期壓縮到半年,領跑所有競爭者,短短4年,快速聚集近80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航空產業實現產值接近百億。
看到這里,新都的老北漂們肯定會倍感欣慰——想當年,某個國際前沿的家居產品,自己得花幾個月才能開模制造;二代北漂們,短短4年就能完成先進航空產業“從無到有”的奠基。
為什么要以最高效的方式,促成這場產業轉型?
因為新都清楚:光靠敲家具,敲不出子孫后代的幸福,所以新都在推進成飛制造基地落地時,可以說是集全區之力,前腳忙園區地皮、后腳跑設施配套,效率和勢能全部拉滿。
位于新都區的四川成都航空產業園
·【腳踏實地的制造力量】
老北漂們最興奮的,可不止大飛機,畢竟很多人因為年代所限,文化所限,不太看得懂大飛機的復雜參數。但地上跑的“新都造”,他們完完全全曉得其中的厲害:
2005年,成都第一條地鐵動工
2009年,1號線正式建成
2014年,“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在新都落戶
同年,項目動工到第一輛地鐵下線,用時僅315天
近期,19號線二期160km/小時“最速成都地鐵”從新都上線
截至目前,成都地鐵運程從50公里增長到600公里
如今,中車帶動了70余家配套企業、電動車組“九大核心技術和十大關鍵零部件”落地新都,城軌車輛本地配套率達60%以上,生產了全成都近70%地鐵車廂
扛起成都地鐵制造大旗,新都建成了一條動車組維修維護產業鏈,取得中國西部唯一造修資質,成為成都乃至西南軌交行業的核心區域,這是新都另一群“第二代北漂”的杰作。
如今,以航空與軌道交通為核心的航空制造產業與現代交通產業,共同創造了新都產業的“上天入地”。
·【產業躍進背后,是兩代北漂的傳承與接力】
20年前,新都鄉鎮工廠的轟鳴聲猶然在耳。如今,已經有超過300個高新技術企業,與數萬名第二代北漂來到新都,他們,刷新了成都人對北門從業者印象:
更年輕,更富學識和眼界,出入現代化窗明幾凈的工廠,身穿統一的藍色制服或白大褂科研服裝,在車間與智能儀器間忙碌,口中不是前沿理論、就是工程術語,參與的,是城市建設、國之大者的“偉大事業”。
除了“上天入地”之外,新都二代北漂們,還躬身于其他新興產業領域,包括氫能源、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
無疑,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產業轉型史,已在新都上演。
厚普氫能產業園圖效果圖
厚普氫能產業園的成都新北漂
要知道,早在本世紀初,新都就有著名的四桶水(“四桶水”產業——“藥水”科倫藥業、“汽水”可口可樂、“酒水”華潤雪花和“茶水”達利食品)。
“四桶水”的百億產值,見證了新都民營企業從“散、小、零、亂”到集團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的歷程。如今的“上天入地”,更象征著新都產業再一次的升維和躍進。
是的,在新都,老北漂們“看不懂”“高大上”的產業越來越多了,但相信他們也越來越開心了。這些大豐、斑竹園的大哥大們可能會帶著玩笑抱怨:“哎呀你們早點來嘛,特別是那個地鐵,我當年那個生意,成都要是有地鐵……”
對于老輩子們的調侃,相信新一代的北漂們,這些航空工程師、車輛設計師和醫藥研發人員,也會幽默地回應:“C919訂單都破千了哦,高科技我們會,搞批發的經驗介紹點嘛……”
在一片笑聲中,新都兩代人,悄然完成了某種傳承和進步
這種傳承和進步,我們可以這樣形容:
從“老舊作坊”到“現代工廠”
從“精打細算”到“高端精尖”
從“民生百業”到“大國重器”
從“躬身生活”到“上天入地”
從“勤勞致富”到“偉大事業”
變的,是產業能級。
不變的,是兩代北漂人,對實業一如既往的堅持。
隨著大國崛起與科技再發展
新都的“第三代北漂”會是什么模樣?
我們都不敢想象。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被譽為“香城寶地”的新都,用極致的人口吸引力,把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
據六普與七普的數據,10年來,成都新都區新增人口數量接近78萬,人口總量接近180萬,成為“成都人口第一區,四川人口第一區縣”。
吸引人口的核心密碼,是一座城市硬軟件環境,所營造的歸宿感。
想當年,很多老北漂初到成都,連套房子都沒有。這時候新都告訴他:“你可以把這里當成新家”。溫柔矜持的房價,讓多少北漂,將新都變為故鄉。
大豐街道實景
時至今日,在成都房價破3的時代,新都在成都11+2區縣住宅均價仍然排在倒數第二,這樣的“城市親和力”依然沒變。
新都城市圖景
房價要矜持,但,生活要張揚!
新都說:這不是問題:造地鐵當然更要擁有地鐵,3號線與5號線串起新都和主城,半小時前你在新都喝茶,半小時后就能在春熙路太古里逛街。
連接成都主城與新都的三號線地鐵
如果不想去主城,新都也有自己的“春熙路”:由七一、蘇寧、旭輝廣場、以及超線公園等商業綜合體,組成的超百萬方鐘樓TOD商圈。
新都鐘樓TOD商圈
如果說老北漂的遺憾,是文化水平不高。這座擁有2800年建城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蜀名都,愿意和他們一同回首過往,一起從2800年前聊起,聊蜀王開明氏的故事,聊“古蜀三都之一”的傳奇,聊寶光寺的名人軼事……
新都寶光寺
新都博物館:記錄新都建城史的文摘
無論哪一代北漂,擁有的是怎樣的學歷,都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更有出息。他們可以在新都這個狀元故鄉,讀著“明代第一才子”楊升庵的故事長大成人,在尖峰滑雪場啟蒙國際運動,在斑竹園三河村感受足球魅力……
明代四川唯一狀元楊升庵之像
冬奧冠軍谷愛凌起跳之地——尖鋒滑雪場
四川“村超”發源地三河村足球賽與新都馬術比賽
超過80所中小學校,敞開懷抱歡迎北漂們的后代到來。既有新都一中這種老牌國重,也有二中、北星中學這樣的優質名校。基礎教育之外,還有四川音樂學院、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醫學院、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院等高等教育的風景。
新都一中
四川音樂學院新都校區
老一代北漂們奔波練就的腳力,可以在以3000畝的泥巴沱森林公園為首的60多個生態公園,以及近300公里的綠道里,盡情地施展。
生態宜居的新都
新一代北漂們的才華,也能在新都這個2021年全省唯一的“新晉千億GDP成員”的香城寶地上,肆意地揮灑。
新都城市實景
是的,兩代“北漂”故事講完了,
而他們身為新都人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