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雅,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學名師,北京高校優秀青年人才。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影像創作、游戲創作。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十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包括《國家一流數字媒體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創新研究》《游戲專業類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創新研究》《基于實時交互技術的北京古建應用研究》。導演、參與影像作品相繼獲得了第十八屆釜山國際環境藝術節數字媒體類金獎、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電影獎、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入圍澳門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等。
“面對當前發展快速的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數字交互技術,結合數字媒體學院的科學+藝術的鮮明特色,我們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運用前沿技術,創作出具備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沿藝術作品。”
——劉夢雅
《設計》:何為可持續設計觀念?可持續設計包括哪些方面?請分享下您對可持續設計的個人理解。
劉夢雅:可持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以“綠色設計”與“生態設計”為基礎,延伸為可持續發展理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Brundtland Report上發表研究成果《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設計理念隨之應運而生。
可持續設計理念與固有的設計理念有所不同,可持續理念應為綠色的、健康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處于動態變化的理念,它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連接。當然也有專門將可持續發展理論定位“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的發展理論。當前,在全球經濟化的統一浪潮下,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界別當中,而可持續設計本應遵循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并將生態發展、綠色健康、動態持續、科學藝術等方面應用于數字信息社會的各個領域的設計層面。
《設計》: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的教學特點有哪些?在可持續設計方面是否有所側重?您個人關注可持續設計的哪些方面?
劉夢雅: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具有交叉學科發展的鮮明特性,當前,學院下轄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已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以“交互、虛擬、影像”為核心,以“藝術與技術的融合”為宗旨,旨在培養掌握數字媒體藝術的基本理論、交互設計、交互技術、虛擬影像與互動娛樂制作,并具備較高綜合文化素養及創新精神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同時,學院在發展的進程中,逐步凝練出集人文性、國際性、綜合性于一體的研究方向。在數字媒體的文化、藝術、審美、技術、心理、傳播等方面形成全新的交叉匯合,拓展本專業面向未來、更為廣闊的發展視野。
近年,我們在可持續設計方面的側重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前沿技術與藝術理念、人文素養的有機結合,鼓勵師生創作的數字藝術作品傳播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諸如我們在《數字交互界面》設計課程中,引導學生以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主題,進行交互產品的設計與應用。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們從信息框架、低保真設計、高保真設計、交互設計等作品創作的各個環節,深入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層含義,并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切實將可持續設計運用到作品設計的過程中。
在可持續設計的教學與創作實踐中,我個人更關注以下兩點:
1.可持續理念的關注與引導。當代大學生與青年群體呈現更為個性化與信息化的特點,面對海量信息時代,如何能夠引起學生對于可持續設計的關注并運用到創作當中愈發重要。如在《數字交互界面》設計的課程中,我們首先會通過學生的創作導向進行選題引導,諸如,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學生一一進行解讀與互動,引發學生的深層次探討,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可持續關注點入手,進行設計。
獲獎作品-對于職業可持續的關注設計
2.在個人創作與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也注重專業技能與設計理念的有機融合。面對當前發展快速的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數字交互技術,結合數字媒體學院的科學+藝術的鮮明特色,我們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運用前沿技術,創作出具備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沿藝術作品。
獲獎作品-具備可持續屬性的VR類交互作品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原則是什么?實踐中多涉及哪些領域?
劉夢雅:1.社會關懷性,當前,我們面向于用戶的可持續作品,應具備社會關懷屬性,正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所提到的“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將設計與文化多樣性、社會關懷、社會責任相結合,共同談到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人類發展所起到的正向作用。
2.運營可行性,一款優秀的設計類作品應該既具備社會屬性同時也具備商業屬性。我們所提到的商業屬性可以不以單純的商業價值為衡量標準,但是它應當具備一定的可流通性和可運營性,以滿足更多用戶對于此作品中所蘊涵的可持續理念的關注與認同。
3.用戶參與性:數字時代,可持續作品應該不斷滿足用戶的共通需求與個性化表達,其中尤為重要的便是用戶的主動參與性。具備可持續性的作品應該逐漸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用戶在參與交互過程中,深入體會作品所傳達的設計理念,并在互動中將作品理念與個人的情感理念、思考理念相結合,也是當前數字藝術作品的重要表達方式。
可持續設計涉及多個領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
1.電影領域:影像作為一門現代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綜合體,自誕生之日起便具備積極的傳播與表達價值。而一部具備可持續理念建構的優秀作品對于觀眾和時代的影響是積極和深遠的。
2.設計領域,如果以學科發展為核心,設計學是一門理、工、文相結合,融合機電工程、藝術學、人機工效學和計算機設計于一體的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學科。其下轄的種類眾多,包括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體驗設計、界面設計等,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建筑領域、工業生產領域、數字演繹領域、服裝服飾領域均為其可涵蓋的并體現可持續設計的主流領域。
3.互動娛樂領域,游戲作為第九藝術,憑借其鮮明的交互和娛樂屬性愈發成為當代社會,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藝術門類。游戲藝術所包含的類型眾多,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游戲種類包括角色扮演類游戲、射擊類游戲、策略類游戲等。諸如角色扮演類游戲,玩家在虛擬世界中通過角色的選擇,體現此款游戲的世界觀架構與虛擬機制,這時綠色的具備人文屬性的可持續理念的植入,便會使得玩家以潤物無聲的形式產生情感共鳴并付諸行動。
《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對可持續設計有怎樣的影響和作用?
劉夢雅:1.旨在培養掌握藝術理論方法、交互設計與交互技術手段,從事虛擬影像與互動娛樂創作,并具備良好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其憑借“藝術+科技+人文”的鮮明屬性,更加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思路,對于可持續的動態發展與未來展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同時,數字媒體藝術承載的領域眾多,虛擬現實藝術、增強現實藝術、混合現實藝術,包括人工智能生成藝術都屬于數字媒體所下轄的藝術呈現方式。同時此類藝術又均具備鮮明的時代性、前沿性與交互性的特點,也將更好地滿足青年用戶的需求,其對于可持續設計的前沿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如何可持續發展?
劉夢雅:中國審美與可持續設計理念有機結合,可持續的發展具備文化的多樣性,同樣我國數字藝術作品的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理念的融入建設,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應將前沿技術與中國審美相結合,以創作為導向、題材與理念貫穿、技術與藝術融合,在實踐中厚植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優秀藝術作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進行價值觀的塑造。
獲獎作品-中國傳統文化與可持續理念相結合的VR作品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它如何幫人類應對未來的挑戰?
劉夢雅:發展方向:
1.綠色經濟:可持續設計的發展,也將更為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將生產、再生產與自然有機結合,形成各個領域良性的生產模式,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2.數字技術: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對于可持續設計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并有效地提質增效是未來可持續設計的重要方向。
3.審美意識:從藝術設計從面出發,可持續設計在創作過程中將愈發效率化、數字化,但如何避免趨同化,對于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人才培養:如何培養我們的設計師,在產品建構與作品創作之初便具備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進而巧妙地將其融入其中,是我們在人才培養環節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設計》:國際上有哪些經典的可持續設計案例值得學習借鑒?
劉夢雅:1.可口可樂:
2017年,據統計,全球的塑料瓶銷售量以每分鐘100萬個的驚人數量在世界各領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盡管一部分最終進行了回收,但依然以一次性丟棄成為主要結果方式。2018年,可口可樂公司發布“天下無廢(World Without Waste)”的愿景,其重點關注的便是一次性丟棄的問題,希望借此使得一次性丟棄問題成為歷史,展開此行為綠色環保的新篇章。
同年,可口可樂借助技術實現與理念植入,推出其設計可多品牌通用的重復使用瓶,強調此類瓶子的重復使用次數與重復使用領域,更重要的是喚醒與提升消費者的重復使用理念和習慣。
2.蘋果公司碳足跡
當前“雙碳”目標與碳足跡管理已經成為企業運營愈發重要的環節之一。蘋果公司作為在世界范圍內具備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公司,如何通過自身的碳足跡管理實現產品生產鏈端的綠色環保與銷售端的可持續運行對于企業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本身便十分重要。憑借測繪碳足跡,蘋果公司在產品設計中找到降低碳排放強度的環節,并在全球的運營排放路徑中實現碳中和,以建立更可持續的未來。
《設計》:可持續設計的發展演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為可持續設計提供了哪些新的方法和路徑?
劉夢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已近60余年,其是新一輪科技變革的重要驅動李亮。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處理海量數據,并通過快速模型訓練,達到以自然人主觀意識為主體的模擬再現和趨勢預測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通過數據分析、預測和優化算法等技術,人工智能在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基礎上,在交通、建筑、工業、環境、食品等各個領域起到積極的智能管理和推動作用。同時,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可持續的藝術提供了各個環節的有力支撐。
1.數據分析和預演,在前期設計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文生圖、分鏡、視頻的功能,以海量數據為載體,將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創意可能性。但必須提到的是,在前期設計環節對于藝術創作者將提出更高的需求,即如何通過良好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包括一定的技術能力,進行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充分發揮其優勢,使得其工具的使用輔助于自身的可持續設計。
2.中期實現和交互,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實時交互方面不斷進行突破,并在影像生成方面日新月異,均將為可持續設計提供更多的應用可能性與展示傳播性。
3.視聽創新設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將為設計師們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新可能性,通過深度學習、訓練實現、藝術融入、技術應用等各個環節,可持續設計的功能性、審美性與創新性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