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
“回家過年”成了異鄉人最關心的話題
中國鐵路成都局預測
2024年春運預計發送旅客4800萬人
這個數字 在70年里翻了上百倍
巨大的數據背后 是四川漫長的春運史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
四川人有關于春運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70年前。
從古時起,西部地區就以道路崎嶇、交通不便聞名,先天的地形劣勢讓這里的交通發展一直很緩慢。平時探訪稍遠的親戚都很困難,更沒有能夠承載春節出行的交通工具。
清朝和軍閥割據時期都在四川修過鐵路,但都是打著著修路的幌子做著搜刮民脂民膏的勾當。
直到1952年,這里才修建起了西部地區第一條完整鐵路——成渝鐵路,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條鐵路,成都站也應運而生。
(1952年的成都站)
那時候的“春運”就是小部分人回家探親
成都站也只是一個臨時車站
一年加起來最多幾百萬客運量
在全省4000多萬人口的對比下
火車高昂的票價和可憐的運力
讓“蜀道之難依舊在”
(首趟列車駛出成都站)
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外出務工潮,春節期間的運載需求急速上升,人民日報也在1980年首次使用了“春運”這個詞。此后幾十年,春運也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對于很多四川人來說,“春運”更意味著長久的離別和短暫的相聚。
四川不沿邊不靠海,相比于沿海沒有天然的發展優勢,在那個年代理所應當地成為了勞務輸出大省,大批四川人乘著綠皮火車到廣東和浙江,下工地做務工或者到工廠干流水線。
每年外出到發達省份打工的人數,四川總是全國排名前幾。每逢春節都有非常大的運輸需求,一次春運就要發送超千萬人。
(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 流出人口數據)
為了應對承載量愈發增長的春運,成都站也在不斷改造。
1982-1984年直接建造了新的候車大樓,上下四層可容納7000人聚集,在當時僅次于北京站。
到2005年成都站的綜合建設工程完成后,就已經是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樣子了。
成都站二樓候車大廳的巨型壁畫《蜀國仙山》,這幅來自重慶的畫家所繪制的畫作,已成為春運時擠在候車大廳的人們,印象最深的東西。
(成都站候車室的蜀國仙山 圖源成都發布)
在成都東站建成的前幾年,成都站獨立承受成都乃至整個四川的春運職責,候車大廳完全不夠用,這時候廣場上還會建起十幾個候車大棚。
(春運期間的“候車大廳”)
受限于鐵路建設和運力影響,這時候的春運體驗并不好。好不容易高價買到一張硬座、拼了命擠上車廂、在各種怪味的車廂里晃幾十個小時,只為了能夠在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吃一口家鄉菜、陪爸媽擺擺龍門陣、補上和娃娃缺失的玩耍時光。
這時候的春運對于川人來說,既有終于回到故鄉的欣喜,也有無奈遠離故鄉的辛酸。
說個題外話,對于經常參加春運的人來說,相較于成都站,他們更熟悉另一個名字——火車北站。
縱使經過幾十年的數次改造和重建,成都站其實從來都沒有改過名字。那么,成都站是怎么變成“火車北站”的?
在選址上,成都站位于城市北方,大家對“到北邊趕火車”的印象根深蒂固。然后就是1970年開通的成都南站,老百姓們為了和南站相區別,自然而然就有了“北站”。
另外,成都站周圍的街道、地鐵站都以“北站”命名,這就讓大家更加篤定“火車北站”的正統性。
(成都站周邊眾多的“北站元素”)
在那時,受限于單一的交通方式,讓擁擠的火車北站成為了春運的代名詞。
隨著四川在新世紀的高速發展,高鐵逐漸取代了普通火車的地位,越來越多的高鐵線路給了春運中的川人更快捷、更舒適的選擇。
以前坐火車動輒就是幾天幾夜,讓本就不多的春節假期更加局促。而西部地區的高鐵建設大大縮短了耗費在路途上的時間。
以成都為例,8小時內能抵達的有北京、武漢、廣州等,到達上海、杭州等城市也能在12小時之內。
再加上四川省內高速發展的高鐵系統,也節省了大量時間。比如去年年底開通的成自宜高速鐵路,從宜賓到成都最快只需要一小時多一點,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更多高鐵站點的出現,也讓四川人不必只圍著“火車北站”打轉,從工作的城市直達老家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四川高鐵運行圖)
同時,飛機也成為了很多人春運回鄉的選擇。
四川春運工作專班預計,2024年春運期間四川民航客運量將達到940萬人次,較2023年提高12%以上。
并且還恢復了數條國內航線,確保春節飛機出行的通暢。
(單就天府機場就要承載超過500萬人次的客運量)
天府機場的選址雖然離成都遠,但離川東南的幾千萬人更近,再加上成自宜等鐵路的修建運營,幾小時飛機+幾十分鐘高鐵也成為一種新的春運交通方式。
另外,對比六普和七普的數據,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四川人戶分離人口2091萬,而七普四川人戶分離人口達到了2782萬,而流出到省外人口數量比六普還更少了。
這充分說明一個事實:四川的外出務工人口中,有更多的選擇留在了川內,其中大部分都流入到了成都。
(六普中的四川人口數據)
(七普中的四川人口數據)
從90年代開始,四川每年有上千萬人到外省打工,被稱之為“四川人亂世打仗,盛世打工”。他們去的是千里之外的異鄉,忍受的是與親人分別的痛苦,留下的是家鄉苦苦守望的老幼。
2010年后出現了變量,四川用強省會戰略造出了一個西部超級經濟體——成都。
成都的崛起與發展,讓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避免了上百萬的人口外流。
(2020年七普中流入成都的人口數據)
這一點也可以從近年來的春運目的地中體現,春運期間從四川省內的城市往返成都的人次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人留在了四川,留在了家鄉的省會。
四川幾十年的春運史
五六十年代是小眾人群的奢侈選擇
八九十年代是背井離鄉的無奈之舉
現如今是逐漸回流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春運目的地又會是哪?
我們拭目以待
(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