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生活是怎樣的?
這一時期連環畫創作基本都一絲不茍,技藝精湛,可是題材假大空、高大全,人物臉譜化,劇情公式化,讀來沒啥趣味,真是浪費了這么多才藝功夫。
不過,要說真情實感的連環畫,也有。寧波日報連載過一部《下鄉八年》,講的就是上山下鄉的故事,小歪兒時曾讀過,印象深刻,至今不忘。
《下鄉八年》由何業琦創作,以連環畫的形式描繪了他年輕時在鄉下的生活,每期4幅,持續連載了約2年,共400多幅,生動接地氣,雖然畫得不出彩,甚至跑馬,但是配上作者風趣的文字,非常有味道。
畫家何業琦,寧波畫院院長,寧波日報高級編輯,擅長畫虎,有“江南虎王”美名。他1950年出生于上海,年輕時被安排到寧波鄞縣岐陽大隊插隊,這對于出生小資家庭的他來說是一個巨大落差,那時候的知青,他有美好的理想,也隱含著無奈來到鄉村。這八年他有很多獨特的體驗與感悟,生活苦,但他苦中作樂,細心觀察和記錄,于是就有了這部自傳式的連環畫《下鄉八年》,我認為其內容如今看來是彌足珍貴的。
畫家何業琦
何業琦少年就擅長畫畫,本來有一條坦途,可是因為自己是小資家庭,只能回到原籍——寧波鄞縣(現為鄞州區)。
何業琦有初中學歷,因此后來做了鄉村老師,此處的同學應該為初中同學。
《離別大上?!?br/>
一個小資家庭搞藝術的少年,看到這些市井煙塵,心里肯定不舒服,不適應。下鄉八年始于1969年。
扎根農村,就要有靠山,有督導,浙東的農村環境看起來還是比較和善的。
沒有電燈、電視,更沒有電腦、手機,女人們就靠嘰嘰咕咕聊天打發時間。
比起女人,男人還多個劣質煙的項目可以樂呵樂呵,瞎眼的小店成了信息集散中心。寧波話瞎眼就是盲人的意思。
《第一次感受》
這個老板令人佩服,不知道是不是真盲。
來到農村不是玩兒的,是要勞動的,不然態度就要遭批評了,新鮮感褪去,孤獨感油然而生。
大家先唱“舵手之歌”壯士氣。
《受教育的第一天》
隊長是真的勇,令“我”摸不著頭腦,這樣說也沒事?少干一天是一天。
既要下地種田,又要上山斫柴,都不是“我”輕易能適應的。
其他伙伴還是很友愛的,若人性本惡,此時應該是站著嘲笑,看“我”出丑。
豬糞這集尤其好玩,很難想象這種踩著豬糞的癢癢感。
這些豬頭的表情非常有趣,仿佛在鄙視“我”。
豬糞居然可以治療腳氣,可見是以毒攻毒了。
不論什么時代,能吃苦都是一種榮耀,受人尊敬。你可以干不動,但你態度要積極向上。
“我”只有初中學歷,老支書還要找“我”寫發言稿,畢竟是60年代,初中學歷也堪比今天的大學生了。
當畫者發現有人在向自己的作品鞠躬,是一種特別奇妙的感受吧。
“我”插秧也鬧了笑話,干農活也是處處都有技巧的。
“我”從對糞桶避之不及,到后來居然欣賞起挑糞的姿態。
這些經歷可能是很多農民都經歷過的,從何業琦口吻說出來,就很幽默有趣。
不僅要耙豬糞,挑糞,還要拉一船的糞,看來農村生活和糞總是脫不開關系。
大旱天氣,正是撈魚之時。
大娘鬧了笑話,還以為屋里掛著的是“我”的母親肖像。
汽油燃燒劇烈,易爆炸,是孝哥沒文化坑人了。
虎嘯蛇,可能是作者筆誤,實際是烏梢蛇,一米多長的蛇,難得的野味,足夠飽餐一頓。
這里獵物狗獾應該就是大家熟悉的猹。
會畫畫,可以給農村生活很多點綴,“我”也很懂人情,看樣子在鄉親中融入得很不錯。
我猜測因為《下鄉八年》在日報刊登,肯定要說積極向上,好的回憶,不能說陰暗的。這一段是亂丟破棺材,作者隱晦表達了人性的惡,點到為止,反而真實感爆棚。
咸菜、烤菜年糕都是寧波民間特色美食,勞動完吃起來尤其香。
插隊生活雖苦,可是他一直保持樂觀心態,了解民俗民風,記錄下生活的點滴。
1977年恢復高考,他考上了浙江美院,結束了八年的鄉村生活,這一段回憶是難忘的,所以后來他開辟了日報專欄,將這段真人真事連載,這里有他的青春年華,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本世紀初,《下鄉八年》刊載時廣受好評,有些市民還將其剪下做成剪報。
這部作品整體是以風俗畫、漫畫的畫風,行筆頗為潦草,但又附帶了場景背景,長篇連綴,也可算作連環畫。
他的優點是配上文字讀來樂趣無窮,內容上真切感人,比之其他70年代連環畫的虛空故事遠勝了。
本文圖片采集自《何業琦漫畫集》,厚厚三大本,其他漫畫內容我認為價值不高,但《下鄉八年》值得扒出來,給大家欣賞。
我是江戶小歪,還請多多點贊和轉發,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