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一定能征服美國!”
這是22歲李革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前,在一張照片背后寫下的豪言。時隔多年,他的名字已經被投資者強行改為李割,他一手締造的藥明系,在美國政客反復橫跳式的脫鉤威脅下一潰千里。
所有過度資本運作的大玩家,最后都被資本反噬,無一例外。
在藥明系繼續退守的同時,以服務中小Biotech為生的Medpace Holdings受業績催化,在我們春節假期上漲逾20%(本文數據統計截止時間均為2024年2月14日),。
在美國1月CPI重燃通脹,降息時點一再延后的情況下,生物科技IBB、XBI已不再看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臉色,在我們春節假期仍然上漲。
海外Biotech位于新一輪景氣長周期的開端,正在為降息后大爆發而蓄力。全球生物科技產業鏈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盛衰周期應該同步,但為何牛市還沒有傳導過來?
數據來源:Medpace官網,華創證券
01
CXO西升東降
2023年11月1日基本是這一輪美股生物科技牛市的起點,Medpace自此以來上漲約60%。
Medpace是美國Biotech景氣度的一面鏡子。
Medpace是一家臨床CRO公司,為Biotech提供I-IV期臨床開發服務。在客戶結構中,小型Biotech收入占比達到78%,中型Biopharma占比18%,大藥企只占4%,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逐年降低,最新約為17%,大客戶依賴度較小,沒有一家客戶收入占比超過10%。在業務領域中,2023前三季度代謝領域(降糖減重)收入增長66%,抗病毒和抗感染領域收入增長30%,腫瘤領域收入增長28%。
Medpace2023年收入18.858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凈利潤2.828億美元,同比增長15.3%,其中2023Q4收入4.984億美元,同比增長26.5%,新簽訂單6.147億美元,同比增長26.7%,在手訂單28.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2%,其中15.3億美元訂單將在未來12個月內轉化為收入。
2024年收入指引21.50億美元至22.0億美元,同比增長14.0%至16.7%。
過去5年,Medpace年化表現比市場高出24.18%,平均年回報率為36.94%。2023年以1.44億美元資金回購約78.1萬股。
良心企業。
如果Charles River當年不遭受股東阻撓,最終以16億美元收購藥明康德,如今成千上萬的人將不會與藥明系發生命運交際。
Charles River在今年情人節跳漲11.3%,2023Q4收入10.1億美元,而華爾街預期為9.913億美元,好于預期。2023年收入41.3億美元,有機增長6.5%,其中實驗動物模型和服務(RMS)收入7.93億美元,同比增長7.2%,藥物發現及安評業務(DSA)收入26.2億美元,同比增長6.9%。2024年收入指引為增長1%至4%,增加生物制劑、CDMO業務和藥物發現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向中國市場擴張。
IQVIA的情人節更夸張,暴漲13.1%,2023Q4收入為38.7億美元,同比增長3.5%,而華爾街預期為38億美元,好于預期,其中,研發解決方案收入增長4.5%,達到21.5億美元,而技術和分析解決方案收入增長2.1%,達到15.3億美元。在手訂單297億美元,同比增長9.2%,其中75億美元訂單將在未來12個月內轉化為收入。2024年收入指引為154億美元至156.5億美元,分析師預計為155.9億美元。
ICON在情人節上漲6.39%,2024年收入指引為84億美元至88億美元,同比增長3.2%至8.1%。
三星生物2023營收27.6億美元,同比增長23.1%,營業利潤8.3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2023Q4營收約8.0億美元,同比增長11.2%。2024年收入指引為增長10-15%。2023年,三星生物與輝瑞、諾華、GSK、BMS達成多項大型交易,累計簽訂價值超過120億美元的合同。
02
差距可能擴大
全球生物科技基本處于繁榮共振之中。
MSCI 印度指數今年以來上漲約4%,其中醫藥龍頭太陽藥業上漲約 20%、雷迪博士實驗室(Dr. Reddy's)上漲約8%。MSCI在2月份的審查后,將印度在全球標準(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增加0.34個百分點,增至18.16%的歷史新高, 同時,MSCI在其全球標準指數中增加5只印度股票,沒有刪除任何股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A股納入4只(美的集團、招商公路、華大智造、三星醫療)、調出48只。
日經225指數今年以來上漲約14%,距離1990年1月38957的歷史最高點,僅有一步之遙,其中醫藥龍頭第一三共上漲約24%、武田制藥上漲約6%、鹽野義制藥上漲約3%、大冢控股上漲約3%。
在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至4.2%的不利局面下,XBI今年以來仍然上漲約2%,自2023年11月1日以來上漲約40%。
投融資
據Crunchbase數據,2023年1月為美國創新藥VC&PE投融資金額同比增速的全年低點(同比下降55.28%),此后有所改善,其中,2023 年12月美國創新藥VC&PE投融資金額同比增長8.95%。而2023年12月中國創新藥VC&PE投融資金額同比下降71.74%,改善情況明顯落后于美國。
國內未盈利生物科技IPO幾乎停擺,考慮到當前市況,這可以減緩市場供應壓力,但對創新產業發展造成長期損害。
據華創醫藥,全球藥物研發企業平均每年新增1000家左右,小型制藥公司占比持續提升,預計2025年提升至80.0%,2032年提升至82.6%,從研發支出增速上看,小型制藥公司>中型制藥公司≥大型制藥公司。
Biotech是生物科技產業的活力和源泉所在,如今輸血通道阻塞,將造成創新能力下降。
從Medpace的成功經驗看,中小型制藥公司通常更傾向于將整個臨床開發工作外包,而不是部分外包。美國中小型制藥公司在加息周期中并未動搖根本,仍然是臨床CRO市場中極具吸引力的細分市場,整個創新藥產業鏈始終保持健康活力。
地緣關系
Catalent是海外CXO大廠中業績最差的,2024Q2財季10.3億美元,同比下降10,虧損2.04億美元,但照漲不誤,2023年11月1日以來上漲66%。
預期穩定,沒有地緣風險。
諾和諾德2月5日以110億美元收購Catalent三家灌裝-成品基地,分別位于意大利、比利時和美國,共有員工3000多人,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減肥藥需求。2023年藥王是K藥,銷售額突破250億美元,但司美格魯肽銷售額212億美元,將在2024年成為藥王。
跨國藥企收購CDMO產能極為罕見,考量之一可能是在地緣風險中確保供應鏈安全。
2024年是美國大選之年,來自政客的jump scare將變著花樣持續上演,無論脫鉤提議能否兌現,每次口頭恐嚇都會對市場帶來實質性影響。
支付環境
美國Biotech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但從Biotech成功晉級Biopharma的僅有5家,全部依靠超級大單品實現蝶變,安進依靠Epogen、非格司亭、依那西普,吉利德依靠Truvada(恩曲他濱+替諾福韋酯)、Sovaldi、Harvoni,渤健依靠重組人干擾素、那他珠單抗、富馬酸二甲酯,再生元依靠阿柏西普、度普利尤單抗,福泰制藥依靠CF單藥Kalydeco、CF二聯療法Orkambi和Symdeko、CF三聯療法Trikafta。
以上超級大單品銷售峰值最低門檻為10億美元,最高為139億美元。
據興業醫藥統計,上述5家藥企從成立到首款產品獲批上市平均10年以上,
實現穩定盈利甚至需要20年以上,在此期間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本活水來維持高額的研發投入。
2月6日,醫藥列A股漲幅第一,是受到創新藥首發價格機制的催化。政策邊際改善,但總體仍低于預期。首發價格穩定期1-5年,對于自評點數高的新上市藥品,按批準狀態可給予5年(正式批準)或者3年(附條件批準)的穩定期。前三年打通渠道,后兩年放量爬坡,生命周期還是過短,這意味著國內大單品的銷售峰值比海外低得多。
飯要一口一口吃,在當前宏觀環境下,醫保局對創新藥的激勵已頗有誠意,更寬松的定價機制還待后續完善。
生物醫藥作為最前沿的科技之一,全球競爭瞬息萬變,我們與美國的差距曾經一度縮小,現在卻有差距擴大的跡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