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1期)
> 冰雪無痕靈氣杳 吳 瓊 / 攝
作者簡介張蕾,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地震斷裂作用研究。
他,長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構造地質科學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專注于大型斷裂帶的活動和變形機制,精準支撐和服務川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足跡踏遍整個青藏高原;他,總是在大地震后的第一時間帶領團隊奔赴災區,通過一次次精準的地震災區考察,解決地震破裂與斷裂變形過程中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他,在地震斷裂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力提升了國家防震減災政策制定的科學性。他就是新時代地質工作者——李海兵,人稱地質學界“拼命三郎”。
懷揣夢想 精耕細作
李海兵出身于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地質之家,父親是一位從事鉆探工作的地質工作者。在父親耳濡目染下,李海兵自小萌生了一顆熱愛地質事業的種子。1984年,他如愿考入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然而,命運多舛,入學后不久,深愛的父親突然離世,噩耗令其傷悲、催其奮進,自此他便立下了“傳承父親的衣缽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的錚錚誓言。
李海兵大學畢業后被分配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入所后即跟隨許志琴院士奔赴祁連山、東昆侖山、喀喇昆侖、松潘—甘孜、可可西里,以及遼南等地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許志琴院士淵博的知識和她對地質科學的執著追求深深地影響著李海兵。從事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之后,他一邊開展工作積累研究經驗,一邊繼續求學之路。1992年至2004年,先后師從莫宣學院士、許志琴院士和Paul Tapponior院士,在三位院士治學精神的激勵下,李海兵的學術之路充滿了斗志,也鑄起他“為地質事業奉獻終生”的堅定信念。
李海兵扎根地質的情懷,要從大學三年級跟隨郭穎老師去秦嶺的一次野外勘查說起。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對于初涉地質行業的李海兵來說,神秘且深奧。他跟隨郭老師一步步深入勘查,一個個地質現象就像是被揭開面紗后露出真實樣貌,由此帶來的驚喜與悸動至今難忘,身為地質人的自豪感也由此而一發不可收。
多年的野外地質調查練就了李海兵的一身硬功夫。歷練功夫還要從他的一次野外地質調查說起,事情發生于1989年,李海兵在遼南地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時,踏勘每到一處均需手繪地質素描和地質剖面圖。為了詳實描繪復雜地質構造的峭壁,有幾次漸漲的海水眼見就要淹沒他的胸口,他還是不顧險情,堅持畫完才肯撤離危險之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地質素描和地質剖面圖獲得了地質學家的廣泛贊譽,馬杏垣院士贊譽其功底為地質工作者的“200米”硬功夫。
身為地質人還要甘于寂寞,令李海兵記憶猶新的是1990年的一個初冬,他獨自一人在遼南金石灘海岸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宿營之地不見人影,踏勘之地更是杳無人跡,陪伴他的只有蔚藍的大海、潔白的浪花和偶爾飛過的海鷗,整整一個月,沒有見過一個人,沒有說過一句話,偶感憋悶時就對著大海嘶吼兩嗓子,直到野外調查結束回到所里時,他已不知道如何開口說話。
這樣的日子貫穿于李海兵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晃就是30余年。
> 李海兵在野外地質素描
心系高原 無私奉獻
> 2006年李海兵(右三)在西昆侖野外考察
30多年來,李海兵的足跡遍及整個青藏高原。
“我堅信地質工作的主戰場在野外”,李海兵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他也一直如此踐行。20世紀90年代,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中法第二輪國際合作項目“東昆侖及鄰區巖石圈縮短機制”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重擔落在李海兵等人的肩上,他深知本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對于獲得青藏高原碰撞過程和形成演化的信息意義重大,同時有助于推進中法國際合作和提高中國地質工作的國際影響力。作為野外地質考察工作的主力,李海兵每年都要前往東昆侖進行野外調查,在東昆侖野外調查期間平均每天奔波十幾個小時。他時常爬險山、涉冰水,不怕苦和累,不畏艱和險,被同行的隊員戲稱為“坦克”。
在一次野外調查中,他行至東昆侖西大灘至納赤臺之間時剛好是午時,此時的河水水面還未沒過膝蓋,等至晚間返回時河水已上漲至半人高。當時天已全黑,“這可怎么辦?過河危險,不過河同樣也很危險!”李海兵只做片刻思考,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將裝有珍貴巖石構造樣品的地質包掛于脖頸,小心翼翼地將野外記錄本和地形地質圖包裹好頂在頭上,亦步亦趨艱難涉過漫于胸前的湍急河面,當時正值4月份,紅水河開始消融,湍急的河水夾雜著大大小小的冰塊,河水已淹過胸口,雖身著防水衣褲,但長時間浸泡在冰水中的刺骨與寒涼,使李海兵在上岸的那一刻直接癱軟在冰面上,而樣品、地質圖和野外記錄本安然無恙。
野外調查中的饑寒交迫、惡劣氣候,也沒能阻擋李海兵探尋地質科考之路。2003年深秋,李海兵因連續四個多月馬不停蹄的野外勘查工作而患上肺水腫,病倒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無人區,被隊友送到醫院時,他已生命垂危,經過一周的接力搶救,才將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他的肺部纖維化從此愈發嚴重,醫生囑咐他今后不要再去高海拔地區,這一警告依然阻擋不了他去青藏高原的堅定腳步。
第二年,他又一次義無反顧地奔赴深愛的青藏高原。
2004年至2008年,每年的9—10月間,李海兵都準時帶著自己的研究團隊前往西昆侖東段海拔5000多米的阿什庫勒地區進行野外地質考察。阿什庫勒地區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均十分艱苦,道路不通、高寒缺氧,考察隊員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毛驢,騎在沒有鞍子的驢背上導致大腿內側磨破了皮,每日十幾個小時行進在爬山涉水、翻山越嶺的考察之路上。一年年,他們的足跡踏遍了一座座山頂、一片片雪地、一彎彎溝谷。
2014年以來,李海兵及其團隊的足跡踏遍了西藏羌塘無人區,先是完成了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質長廊和主要成礦帶構造背景的綜合地質調查,之后完成了巴顏喀拉地塊北緣與東緣大型斷裂帶區域的地質調查。羌塘無人區工作地點的平均海拔同樣在5000米以上,氣候惡劣,晝夜溫差較大,氣溫時常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身體已然不適應高原作業的他,依然同團隊內的年輕成員一樣,徒步翻山越嶺、踏冰涉水,時而忍受暴曬眩暈,時而忍受狂風暴雪。
30年來,他堅持奮戰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心系高原,對地質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情。由于長年從事著野外勘查研究,鮮少在家陪伴默默支持他的家人,女兒幼年時曾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輕聲地向友人這樣介紹著自己的爸爸:“爸爸是一位地質學家,可我長大了不想當地質學家,因為天天不在家。”女兒輕輕的一句話如針芒般刺痛著他,他每每想起總覺如鯁在喉,回想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確實太少太少了,這份缺憾隨著孩子的日漸長大,至今無法彌補。
他舍小家為大家的事跡還有很多很多,他的事跡深深觸動著年輕一代的地質工作者,照耀著年輕一代的成長之路。
> 2006年李海兵在西昆侖野外考察
> 2016年李海兵在羌塘無人區野外考察
震區調查 無所畏懼
> 2013年李海兵(右二)
在蘆山地震應急調查
自2001年11月14日,發生東昆侖特大地震(M8.1)時起,青藏高原及其周緣地區先后發生過11次大地震。20多年來,李海兵帶領團隊冒著余震頻繁、滑坡、滾石和泥石流的危險,獲取了第一手地震資料。李海兵帶領的研究團隊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支完整考察這11次大地震的研究團隊。構造地質圈內人士都知道,一旦有大地震發生,無論海拔多高、氣候多惡劣、余震多頻繁,李海兵總是帶領團隊第一時間奔赴震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每次考察,他都在進行高強度的工作,精神高度緊張,睡眠嚴重不足,身體極度透支,時常行走于生死邊緣,為認識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害評估提供了寶貴資料,在斷裂理論、地震活動性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和業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M8.0)后,李海兵帶領研究團隊在第一時間趕往震區。作為科考隊長的他,迅速投入到應急調查之中,沿著300余千米長的龍門山斷裂帶考察,不漏過任何可能的地方。當時大部分地區滑坡嚴重,道路堵塞,他們靠著兩條腿爬山涉水、翻越滑坡體,當時余震不斷,經常看到高山巨石滾落,險象叢生。他和團隊堅持完成了連續兩個多月的考察,獲得了寶貴的原始資料,為認識汶川地震機制和在汶川地震斷裂帶上科學鉆探的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震局快速實施了國家科技專項“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計劃。李海兵作為總地質師,雖然余震不斷,滑坡、洪水和泥石流時常侵襲鉆探現場,但他仍然常年身處鉆探現場,時刻關注鉆孔情況和巖心特征,及時抓住重要信息。在汶川科學鉆探實施的8年中,他大部分時間在野外現場,并在鉆探現場度過了4個春節。
在隨后幾次大地震應急調查中,他帶領團隊不畏艱辛,不僅為當地的抗震救災、災害評估和防震減災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而且提升了對青藏高原大地震活動性的認識。2009年9月,對發生于2008年3月21日的于田地震(M7.3)進行野外調查,他和團隊在沒有衛星影像的指導,憑借認識和經驗,在5500~5800米的高海拔無人區找到了地表破裂帶,地震地表破裂帶有的地方橫跨冰川,非常危險。
2010年4月14日,在玉樹地震(M7.2)的調查過程中,李海兵身陷榮寶湖的沼澤泥潭;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雅安蘆山地震考察中,他飛奔穿行于高山滾石之雨;2014年2月12日,在于田地震(M7.2)的調查中,他忍受過高海拔嚴重缺氧和零下38度的漫天飛雪;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木吉地震的應急調查中,他經歷了漫天飛雪;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瀘定地震的應急調查中,他穿越了陡峭的滑坡體。
李海兵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甘于吃苦,無畏無懼,為地質事業的發展和防震減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2014年李海兵在可可西里測量于田地震斷裂帶
> 2022年李海兵(左二)
在四川瀘定地震野外應急考察
砥礪創新 成果豐碩
> 2015年李海兵(右四)在地處汶川地震破裂帶的野外向中德專家和學者介紹重要的地震破裂位置
> 2022年李海兵(左一)
在四川瀘定地震野外應急考察
在30余年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中,李海兵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科技專項課題、科技部“973”項目課題、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和行業基金項目等30余項。基于長期對青藏高原的野外地質調查和研究,李海兵及其研究團隊在斷裂理論、地震活動性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和業績,碩果累累。他和他的研究團隊解決了大地震機制和破裂傳播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發現世界上最低的斷層有效摩擦系數,在國際上第一次記錄到斷裂帶愈合過程,改變了地震后斷裂帶需要長時間緩慢愈合的傳統認知,解決了困擾地震地質和地震物理學領域幾十年的重大科學問題,發展與完善了斷裂理論;首次發現大地震可在地殼淺部含水斷層泥中形成熔融作用,完善了地震熔融體是罕見的且只產生于干燥環境的傳統認識;在地震熔融物中發現了單質鐵,揭示了大地震發生的高溫還原環境,提出產生高磁異常的新機制,完善了地震斷裂帶的巖石磁學理論。
李海兵團隊在大型斷裂帶活動性與地震危險性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準確評估鮮水河斷裂帶未來強震危險區并得到了2022年瀘定地震的驗證,為中長期地震預測提供了重要經驗;李海兵團隊系統開展了青藏高原主要大型斷裂帶強地震活動性特征與規律性研究,確定了其強震復發周期和地震遷移趨勢,為區域穩定性評估、中長期地震預測和地震監測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
李海兵團隊在東昆侖、阿爾金斷和喀喇昆侖大型斷裂帶的形成時代、變形作用、構造演化以及強地震復發行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對青藏高原北部形成和擴展等重大基礎地質問題方面作出了貢獻。1997年和1998年兩次獲得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005年他獲得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的“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李海兵為“青藏高原形成——造山的高原”理論與模型的建立、深化高原西部和北部重要成礦帶地質背景的認識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青藏高原地體拼合和碰撞造山”主要貢獻者,他分別獲得2010年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和二等獎、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年被授予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2017年被評為全國地質勘查行業“最美地質隊員”。
李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汶川地震斷裂作用”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新發現和厘定鮮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動斷層與色拉哈擠壓階區并有效服務重大工程規劃論證”榮獲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2021年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李海兵牽頭完成的《鮮水河斷裂帶折多山康定段1:5萬活動斷裂專題地質圖》于2021年獲評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優秀圖幅展評中的“卓越圖幅”。“青藏高原強震破裂與傳播機制”被評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2022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 2018年李海兵(左一)
在美國AGU會議上介紹成果
> 2015年李海兵(右一)
在汶川科鉆巖心庫 向中德專家介紹重要巖心
甘為人梯 繼往開來
有一種付出,不計回報,他一直在為后輩們保駕護航。經年累月,在李海兵的帶領下,一支不畏艱難、高水平、有影響力的年輕科研創新團隊茁壯成長。其中,Marie-Luce Chevalier(馬曉麗)是比利時籍活動構造專家,2010年,當Marie-Luce Chevalier在美國完成博士后工作后,李海兵就向其拋出橄欖枝,邀請其來中國工作。十余年來,Marie-Luce Chevalier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濃厚的科研氛圍和李海兵嚴謹的治學態度、平易近人的性格所吸引,成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第一位長期全職在中國工作的外籍科學家。目前,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員成為了中法合作研究的重要紐帶,先后獲得了中國友誼獎、法國棕櫚騎士獎等,并于202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同時,李海兵還積極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與美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積極加強與臺灣地區的交流和合作,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建設“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李海兵的團隊共有29人,包括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9人,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7人,碩士研究生7人。他誨人不倦、甘為人梯,盡心盡力培養年輕人員,李海兵團隊的研究人員人均主持超過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培養的博士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項目和面上項目。目前團隊承擔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項目共計16項,其中包括3項重點項目;承擔地質調查項目1項。李海兵先后培養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共計27名,如今都已經成為各自單位的骨干力量。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在2015年入選第二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目前已成為一支在國內外活動構造、斷裂作用與大陸動力學研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力量。
為響應國家戰略號召,把地球深部探測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打造深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2021年10月11日,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由李海兵帶領的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大陸動力學實驗室的“東海深孔觀測站”和“汶川深孔觀測站”進入科技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名單,成立了“江蘇東海大陸深孔地殼活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搭建了大陸地殼活動監測的重要平臺。
正是這種對地質工作的熱愛,李海兵幾十年如一日地工作,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包括祁連山、阿爾金山、東昆侖山、西昆侖山、帕米爾、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可可西里、羌塘、甜水海—阿里、柴達木以及塔里木和天山等。正是這種對地質工作的熱愛,無論是狂風暴雪,還是嚴寒酷暑,無論是峻峭平坦,還是高反重疾,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正如他所說:“當我在高原夜晚仰望星空,隱約感覺到有一顆星時刻注視著我,那是父親對我的期待……”
如今的李海兵,依然如一顆頑強的高原爬地松,繼續奮戰在科學研究前沿,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作者: 張 蕾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