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雨水”,地產人的朋友圈里遍刷“雨水”的海報、祈福語,一派“求雨”景象。
24小時未過,2月20日早上,央行公布2月的LPR:5年期利率下降25個基點,從4.2%降至3.95%,這是8個月以來再次降息,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一次“非對稱性降息”,即1年期的LPR利率沒下調,僅下調了5年期LPR,而5年期LPR是個人房貸利率定價的基準利率,因此這次降息可以理解為專門為刺激房地產市場交易的一次降息。
就這樣,房地產行業在2024年開局就迎來了一次“普降甘霖”,可見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呵護和支持。
大降息會促進房地產交易,還能給已購房客戶減輕房貸利息,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有利于2024年房地產市場的“開門紅”。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24年的房地產市場要走出牛市,仍然需要關注行業的結構性問題。
當下房地產市場正處于構建新發展模式的轉型期,面臨的結構問題是居民購房需求減少、行業發展速度變慢和舊模式下形成的高負債、資產價格泡沫無法快速消化等問題。
2023年底,亞洲著名經濟學家、資產負債表通縮理論的提出者辜朝明出了本新書:《被追趕的經濟體》,再次將日本經濟衰退歷史及應對策略進行了總結。
在宏觀經濟循環當中,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但是實際情況是多數人不會將全部收入用于支出,而會將部分收入變成儲蓄,形成了“收入漏出”,漏出的部分就成了通縮缺口。正常經濟情況下,一般是企業將居民的儲蓄部分借出,投入擴大再生產中,堵上了通縮缺口,讓宏觀經濟循環繼續向前。
但是如果遭遇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重大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預期發生改變,企業和居民都選擇儲蓄,追求負債最小化,就會造成通縮缺口裂隙,造成借款人缺失,進而造成經濟通縮。
辜朝明舉了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收入1000元,將其中900元用于消費,100元儲蓄,有企業從銀行將這100元借貸,整個經濟循環中的1000元收入變成了900元消費+100元借貸,與最初的1000元相等,經濟循環繼續向前。
但是,如果這100元找不到借款人,則這100元還存放于銀行,經濟體的總支出會從最初的1000元萎縮至900元。以此類推,如果人們獲得900元的收入后,將其中的10%用于儲蓄,而只消費810元,且儲蓄的90元找不到借款人,那么經濟規模將繼續萎縮10%。當一個國家存在儲蓄者時,借款人是何等的重要:有人儲蓄就必須有人借貸。只要儲蓄的資金沒有被全部用于借貸和消費,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萎縮。
傳統經濟學假設都是參與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辜朝明提出還存在市場參與主體都追求負債最小化的情況,并以此解釋了1930年代、1970年代、2008年的三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認可。
房地產行業是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面臨上述問題,如果全行業參與者都追求“負債最小化”的情況,貨幣政策的效用就有限,因為此時缺乏借款人,資金只能在金融機構空轉,很難進入宏觀經濟循環當中。
例如,房價下降,居民家庭的凈資產在減少,會影響居民購房意愿;開發商有高負債壓力,不再拿地,將降負債作為主要目標;銀行因為擔心貸款損失,不愿意給開發商放貸等等。這一切現象其實是房地產參與主體“追求負債最小化”的一個表現。
資產負債表修復需要時間,當完成修復的時,房地產市場和宏觀經濟會被慢慢推入新的循環。
在此之前,政府不應該袖手旁觀,而應該積極發揮最后借款人的作用。對于宏觀經濟的治理來說,面對這個情況,政府要站出來開展積極的財政政策,變身唯一借款人,把形成于銀行體系的儲蓄想辦法借貸出來,變成基礎設施、公共福利事業的投資。這時候,貸款利息低,如果投資項目運營收益能夠覆蓋利息支出,則不會增加政府不良負債,還能維持宏觀經濟規模不萎縮。
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此時也應該多使用“財政政策”工具,例如地方政府賣地節奏要慢下來,構建區域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的市場秩序。各地國企也應變身最后借款人,彌補民企開發商此時不拿地造成的投資缺口,向市場繼續提供有效住房。而居民此時本來就購房意愿不足,所有限制購房的行政性約束措施更應該早日退出。
總之,2024年央行大降息為房地產開了個好頭,接下來財政、行政性調控部門的“組合拳”要跟上,協調發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中國房評報道原創發布????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