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觥mì luó gōng(獸面紋扁體筒形青銅觥)
商后期,湖南汨 mì 羅市屈子祠鎮出土,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藏。
通高67厘米,重13.45千克。
這是一件2021年才出土的青銅珍品,其珍貴在于器型獨一無二,連命名都尚無定論,本次“此湘有禮”特展中標牌為“獸面紋扁體筒形青銅觥”。因出土于湖南汨羅市,大家一般就以“汨羅觥mì luó gōng”稱之。
其實就青銅器的命名來說,命名為“觥”未必恰當。“觥”一般指橢圓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半環形鋬pàn(把手),有蓋,蓋是有角的獸頭形狀。
有獸頭形象的蓋是重點,而汨羅觥并沒有蓋子。
“觥”這類器物古代青銅器著錄中多稱為“匜yí”(單看去掉蓋子的觥的確很像匜),后王國維先生做《說觥》一文,剖析匜yí為水器,觥為酒器,匜yí有自名,觥無自名,觥都有牛首的蓋子。學者雖仍有不同意見,但約定俗成,“觥”成為特定一類的器名。
汨羅觥是村民拓寬公路時挖出,出土于一座80米高的小山山頂,與汨羅江的直線距離約2.3公里,坑中僅出土兩件銅器,無其他伴出物。
出土時觥側置平放,鋬(把手)朝上,流朝下,有一件銅壺倒置于銅觥內。
汨羅觥紋飾華麗,上腹兩側有羊角獸首,腹部和圈足飾獸面紋,口部飾菱形云紋,流口到圈足外側飾“C”形扉棱。
龍形鋬pàn(把手)外側有魚紋和蟬紋。
鋬pàn的顏色與器身明顯不同,應是不同的合金配比造成的,鋬是分鑄的,用鉚mǎo接的方式與器身相連。
與汨羅觥同出的銅壺通高31厘米,重2.25千克,直口,深腹,平底,口兩側置一對管狀耳,口下一周飾寬口呲牙的獸面紋,腹部素面,圈足飾一周勾連云紋。
與中原地區常見銅壺有異,類似銅壺見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汨羅觥高大怪異,造型獨一無二,可與之聯想的僅有婦好墓的象牙杯和盤龍城的帶鋬觚形器。
就紋飾的整體風格而言,比如突出眼睛的變形獸面紋、“C”形扉棱、羊角騰空設計的平嘴獸首等,與以尊、罍léi為代表的殷墟時期南方特征青銅器相一致。
總體而言,兩件銅器表現出長江流域地方青銅器的特征,年代為商后期。
在湖南湘江流域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大多出土于山頂、山麓、河邊、湖岸等自然環境,如象紋大銅鐃、四羊方尊、象尊……常為單件出土于祭祀坑中,并不是墓葬或者生活區。
一般認為這些銅器是先民祭祀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神靈的遺物。
出土時兩件銅器因施工而受損,紋飾因銹蝕嚴重而不清,經修復后,這是汨羅觥第二次公開展出,也是第一次出湖南省展出,快來山西青銅博物館看看吧,展期到2024年4月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