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2萬多場生死,才知道如何更好地活。”——薄世寧。
我是貪生怕死之人,所以對關于生死的話題諱莫如深。
而我在近期閱讀的這本《命懸一線、我不放手》,它從ICU醫生的視角,重現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疾病沖擊時的百態,讓我深感觸動,明白了生命關懷的重要性,同時也懂得如何更好地應對疾病,更好地活著!
作者薄世寧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癥監護科副主任醫師,在一線工作近20年的他,每天和時間賽跑,努力從死神手中奪回患者的生命。
基于從醫多年的經驗與思考,薄世寧創作了《命懸一線、我不放手》這部醫學通識作品,其內容真實不做作,以醫者仁心的筆觸,跨越患者與醫生之間的認知鴻溝,來探討生命的意義。
這兩年我所遇之事頗多,也曾多次送親近之人到急癥搶救,更明白作為患者家屬的心情——把所有希望寄托于醫生身上。
可以說,在急癥或是重癥病房,醫生的言行如同投水之石,輕易在患者家屬心中激起層層水花。
所以,我贊同作者在書中的這句話:“當患者命懸一線時,醫生的淡定、睿智、理性高于一切。”但同時,一個醫生的一世修行,必須把情感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既要付之情感,又要理性決策;既不違背客觀規律,又永遠秉承人性中最珍貴的善。
理性固然能讓你我在這社會中,減少出錯的幾率,不容易犯錯。但過分的循規蹈矩,不摻雜任何個人情感,始終是冷漠且不符合人性的。尤其是在面對生死的時候,來自同類的情感共鳴,更能讓人在情感上得以慰藉,緩解痛苦。
朋友林在前兩年遭遇喪父之痛。
那時,他將病危的林父送往醫院ICU搶救。聽到這個消息,我和舒兒趕忙從ATM機取了一萬現金,希望能緩解一下他的經濟壓力,但被林婉拒了。
見到林時,他已經四五天沒好好休息了,雙眼充滿疲憊和血絲。在舒兒安撫了幾句后,林便掩面哭出聲來。舒兒比較感性,也跟著哭了起來,唯獨我此時強忍著淚水,安撫著兩人的情緒,直至穩定下來。
林描述道:“剛送到醫院,肺部四分之三就沒用了,血氧更是遠遠低于正常值。一開始還能清醒,就是時不時用手拉扯下頭發。我知道他很痛苦,但我除了說幾句不痛不癢的安慰,無能為力。”
我對林父的印象,一個不善言辭的淳樸農村人,跟我父母那代人一樣,挨過餓吃過苦,凡事都非常隱忍,以至于他在極度痛苦的時候,也只是通過拉扯頭發來緩解,而不是在老婆孩子面前呻吟喊痛。
林的態度也很堅決,即便醫生告知希望渺茫,也堅持治療。
“當病危通知書拿到手,我仿佛聽到父親解脫后的嘆息,醫生也提前預告了結局。但在我似瘋癲般地跪地乞求下,醫生無奈給了條‘活路’,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血站買血。
我知道,那兩包血漿無濟于事。
但如果我沒有拼盡全力,那將留下終身遺憾。還有在未來面對獨自一人生活的母親時,無言的愧疚會將我吞噬。”
放手能省下一大筆費用,也能讓林父早點結束病痛的折磨,但對于林而言,“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感會伴隨一生。
薄世寧醫生清楚重疾患者家屬的心理,也表示理解:
“在不可治愈時的不放手何嘗不是人類對人類的一種終極安慰。這種安慰讓將死之人可以安詳地死,讓活著的人可以更坦然地死。”
是呀,只有堅持過,不放手,患者家屬內心的愧疚和對于患者的不舍才會平復,未來他們才可以更堅定地活下去。
我想,醫學能做的最偉大的事,恐怕就是讓人類的情感得以沉淀,讓一個人無論從出生到生病再到離開這個世界,都有他的同類、他的親人在救助他,這就是人類能夠獲得的最大安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