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改名事件已落下帷幕,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段歷史,探尋總理曾經在清江浦的足跡。
源起:1978年1月12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顧波的文章《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文中提到周恩來童年曾一度移居到清江浦。同年3月16 日《解放軍報》轉載胡華所著《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同志》一書記述:“1904周恩來同志6歲時,同他父母、過繼母及兩個弟弟一家六口人搬來清江浦……。”文章發表后,當時的淮陰市才發現,原來總理的足跡并不僅僅限于淮安縣,于是尋找總理童年讀書處的任務便落在了當時的淮陰市文化部門頭上,后來他們將這次尋找過程整理成了《周恩來童年讀書處修復記》。
要讓一位老人記起70多年前曾經見進過的6、7歲小孩,這似乎需要天才的記憶。按理說這個讀書處的位置應由和總理一起讀書的萬氏姐妹或總理弟弟來親自指認才更靠譜,但是他們卻找到了并不相干的尹干元和高大喜兩位老人。
總理在清江浦時,兩位老人才12歲、13歲左右,據說他們的父輩曾服務于萬家,尹干元的父親曾做過總理外祖父的轎夫,但總理出生時,外祖父早已去世。高大喜說自己曾在萬公館當過傭人,但那時他也只有13歲,總理外祖父去世后,萬家也已破落,不再是個大家庭,不知他是在哪一房做的傭人。但是他們統一的記起了70多年前6、7歲的總理。他們的回憶有一個共同點:萬家在西長街郭家巷口(即新豐面粉廠內),向西走過三戶人家就是張舉人(即張瑞臣)家,萬府的淮安親戚搬來清江浦時,先住在張氏太太的五間房里,后來又搬到西邊張舉人家住。他們和調查人員認定原輕工機械廠院內14間房子,就是張舉人家。
問題一:總理一家為什么要到清江浦居住,后來總理一家為什么又要搬離外祖母家呢?根據總理回憶:“小時候,父親和18舅舅合買的一張彩票得了一個一等獎,他們分了五千元錢,債主們聽說后要來討債,親友們紛紛來祝賀,坐下來要吃,要喝還要拿。母親壓力沉重,想躲一躲。決定暫時搬到外祖母家。當時只有父親、母親,我們兄弟3人和11嬸,但是人家人多,長住人家也不好,就搬到了西頭的陳家花園,住了一年多。”必須說明一點,總理不滿周歲時,就過繼給了11叔,11叔去世后,總理一直由11嬸撫養,11嬸才是總理的養母,總理的生父、生母反成了干爹、干媽。
問題二:輕工機械廠院內14間房究竟是萬家、陳家花園還是在張舉人家呢?根據兩個老人的回憶和文章,總理讀書處應該在張舉人張瑞臣家。《周恩來童年讀書處修復記》一文中也指出:周恩來童年在淮陰租賃張瑞臣家14間房屋居住,院中有他小時候澆灌的梅花,至今還枝繁葉茂,長勢很好,但在征集輕工機械廠房屋時,當時的負責人提出:“這14間房屋不是周恩來童年居住和讀書的地方,弄起來也是假的,如果實在要弄,群眾就會上訪”。根據總理和親戚的回憶,總理后來住在陳家花園,并沒有提到張舉人家,而且尹干元和高大喜兩位老人的父輩雖然跟萬家有些聯系,但跟陳家花園和張舉人家并沒有聯系,一個局外的小孩,怎么可能完全清楚局內的事呢?誰又會記住70年前的一次不經意的邂逅呢?總理和萬氏親戚的回憶之間相互印證,形成了完整閉環的證據鏈。
于是總理讀書處又被改為陳家花園,文字說明中有:因萬府家塾館教學狀況不理想,便來到了陳家花園,但是這個陳家花園依然是原輕工機械廠院內張舉人家的14間房,至于為什么將張舉人家的14間房改成陳家花園,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在這里尹干元和高大喜兩個老人的證據鏈無疑是斷裂的。
問題三:萬家和陳家花園究竟在哪里?萬家在淮陰河北石板路十里長街,有90間房子,幾進院子,陳家花園與萬家相距很近,南面隔著一條石板街,西面隔著一條郭家巷,萬家面西的后門與陳家花園的東北角的后門斜對過,陳家花園有14間房子。然而從上面這幅民國地圖和易居淮陰清江浦文章上來看,陳家花園應該南面緊臨運河,然而現實中緊鄰運河的一大片都被拆遷,除了一條36米寬的馬路外還有一片停車場。
陳家花園本是清河知縣錢谷師爺所建,它位于水門橋西,大運河北岸,十里長街以南。根據和總理一起上學的表妹萬懷芝回憶,總理讀書處是三間小平房,門朝北,窗子是木格紙糊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恩來童年讀書舊址卻是門朝南的提脊大瓦房,至于為什么會出現差誤,就不得而知了。
問題四:總理讀書處究竟應該多大?根據《易居淮陰清江浦》這篇文章指出,陳家花園14間房是背靠褲子巷西北邊上的一個小院落,總理的讀書處和居住處都應在這個院落中。然而現在的總理讀書處舊址卻與書中描寫大相徑庭。
周恩來童年讀書處舊址后面有一條石板街,看來這就是總理回憶的十里長街了。
橫穿石板街,跨入這個大門應該進入了萬家了,但是這個萬家好像依然是在原輕工機械廠院內,歷史上萬家有90間房,幾進院子,總理的外祖母就住萬家大院倒數第二進院子,總理去探望外祖母,也住在這個院子中,總理居住的后面一進院子中有梅花。哪個曾經標注為周恩來童年故居的院落就在這里,時間在1904至1908年。如果這里是萬家大院,1905后,總理并沒住在這里,而且1905年后,根據總理回憶,他們一家在陳家花園僅住了一年多。所以總理在讀書處具體時間,還需要認真推敲,我們現在進入萬家大院,直接展現我們面前的的卻是后面一進院子,前面的幾進院子卻不翼而飛了。
或許這張2009年的淮安日報,能告訴我們真相。
問題五:這株名聞遐邇的一品梅究竟應該在那個院落?1962年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總理曾問西長街的梅花在不在,當時的地委書記孫振華回答:在在,那么總理所說的這株梅花,究竟應該在西長街上,還是在總理讀書處呢?如果在總理讀書處,那么這個讀書處還需要尋找嗎?孫振華書記不是回答總理一直在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院子應該是總理一家與外祖母合住的院子,奇怪的是院子里并沒有外祖母房間,這株盈盈盛開的梅花,根據高大喜的回憶,在張瑞臣張舉人家的堂屋門口有株梅花,而根據萬家子弟回憶,萬家大院總理外祖母后面的一進院子有梅花。不知這株梅花為什么會在這個院子里。
問題六:蔣媽是否跟隨總理去了清江浦?在院子中有一間蔣媽的臥室,然而根據總理回憶,到萬家大院的一共有六人,并沒有蔣媽,要知道蔣媽只是總理的乳母,沒有道理總理已經上學了還沒斷乳,因此這個院落中的蔣媽住所,與事實不符。
總理的外祖父一共生了18個兒子,14個女兒,總理出生時外祖父就已去世,一個大家族,早就各自為陣,矛盾重重,應該說并沒給總理留下好印象。總理在萬家寄館學習,連教書先生都嫌棄總理這個窮親戚,總理曾對表妹龔志如說:我在萬家感到拘謹,我在龔家感到自由。這可能也是總理母親要另租房屋找私塾先生的原因之一吧。
特別是總理母親去世,總理置辦了楠木棺材,但萬家提出棺材必須七層漆,五層麻,逼得總理拼命借錢,超出了一個9歲孩子的能力,最后總理只有將母親的棺木寄放在廟里,二十多年沒有下葬,如果當時萬家31個兄弟姐妹,子妹情深的話,每人湊出一點,那怕借給總理一點,也不會讓總理如此不堪,在建國后,我們可以從總理和親屬們來往的過程中,略窺那段歷史。
總理對那段在清江浦的學習記憶猶新,他說:“家里請了先生教書,也是借錢請的,他只為自己考秀才對我們根本不負責任”。隨著兩位母親去世,總理和周恩壽、周恩溥兩位弟弟帶著一屁股債,又回到了駙馬巷。(學術探討,請勿上綱上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