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人送黑發人,人生最痛莫過于此。
當子女離我們而去,那份錐心刺骨的痛,是每個父母都難以承受的。
而這樣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一次次上演,讓人警醒。生命如此脆弱,我們珍惜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要好好教育子女,讓他們懂得生命的寶貴。
子女比父母“走得早”,其實是有征兆提醒的,下面3個預兆,希望我們引以為戒。
01
少年得志,也許并非好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是古人對少年得志者的忠告。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相信“成名需趁早”。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子女的才華和能力。
但實際上,過早地讓子女承擔起成人的壓力和期望,可能會讓他們失去童年的快樂和純真,甚至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成長,他們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常常聽到這樣的事:
一個天賦異稟的孩子,在父母的殷切期望和社會的關注下,早早地展露出驚人的才華。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無法承受這份沉重的壓力,最終選擇逃避或崩潰。
《道德經》有云:“物壯則老,月盈則虧?!笔篱g萬物,皆順應天地而生滅、盛衰。如若逆天而行,強求非時之名,恐招災惹禍,未必是福。
少年早成,固然令人艷羨,但涉世未深,心智尚未成熟,若無人指點迷津,很容易在紛繁塵世中迷失方向,最終泯然眾人。
為人父母,需要尊重子女成長節奏,不必強求。無論龍鳳呈祥,還是燕雀安居,但求子女健康快樂,便是人間至福。
02
好逸惡勞,便會坐吃山空
作家秦牧說:“耽于懶惰逸樂的人,會隨之產生一連串惡念惡行:自私、貪婪、殘忍、卑劣、忌妒等等?!?/p>
現實中,有些子女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他們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想坐享其成;他們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只知道揮霍無度。
有些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溺愛或疏忽,沒有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懶惰、自私。當父母年老體弱、無法再為他們提供庇護時,他們便會陷入無助和迷茫之中。
父母的無私付出雖能讓子女暫避風雨,卻也易使其養成好逸惡勞之習。一旦遭遇挫折,便如溫室花朵般難以承受外界的風霜雪雨。
在河北有一名“癱瘓”的女子,臥病在床讓家人照顧了20年,當她的“陰謀”被揭穿后,真相也是讓人目瞪口呆。
原來,女子在20年之間一直在裝病,騙過了所有人,只為過上“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直到“鬧劇”被人揭穿,家里人痛心疾首。
這個女子因好逸惡勞而喪失獨立生活之能力,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詩經》有云:“愛子教之以義方?!?父母之愛,貴在教之以正道,而非溺愛與縱容。對子女過于呵護,反而易滋生其依賴與懶散之心。
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子女的勤勞品質和獨立精神。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靠自己的雙腿走路,自立自強,獨當一面。
03
透支運氣,父母害了子女
古語有云:“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此言非虛,道出了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真理。
父母百年,為子女計深遠,既要為自身謀求生計,亦須為子孫預留余地,此乃人之常情,亦是責任所系。
倘若一代之人目光短淺,將機遇、福澤如涸澤而漁般消耗殆盡,那么后代子孫又何以立足?
此類做法,無異于寅吃卯糧,透支子孫之運勢。待到子孫運氣耗盡,便會如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般,災厄頻發,難以翻身。
遙想古時,孟母三遷,為子擇鄰而處,終使孟子成為儒家亞圣,名垂青史。
反觀今天的年輕人,有的遭遇職場競爭極致內卷,有的年紀輕輕就身體狀況堪憂,有的背負生活、工作、家庭重擔……這些都是因為提前透支了福氣而導致的,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倘若子孫福氣被過度消耗,恐有“福壽折損”之虞。因此, 債務不可透支,以免債臺高筑;錢財不可透支,以防坐吃山空;健康不可透支,以保身體安康;未來亦不可透支,以留余地于子孫。
正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所言:“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我們應為子孫后代留下希望與機遇而非債務與困境。
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子孫將苦不堪言。試想一個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社會動蕩的世界,又如何能讓子孫安居樂業呢?
一個人真正的死去,并不僅僅是肉體的消亡,更在于靈魂的腐朽。
人生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場無法回頭的單程旅行,要珍惜其中的每分每秒。一家人相互陪伴,其樂融融,才是最重要的。
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