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潔凝
香港財政司司長于2024年2月28日公布財政預算案,各大政黨異口同聲地說要“撤辣”,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亦建議,政府不應對樓市撤辣猶豫。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亦在其專欄和接受不同傳媒訪問時表示,現時是撤辣時機,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政府公信力,甚至聲言在社會有一致看法時,若政府仍堅持己見,問責官員將有機會要承擔后果。坊間輿論指這次的財政預算案,全面“撤辣”的機會很大,因為這已是社會共識。實情是,若連消息最靈通的地產商和地產代理代表,也在公布財政預算案前,不斷對外唱Beyond的名曲“不再猶豫”,那已證明,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只會“減辣”,而不會全面“撤辣”。
問責官員只需要向中央負責,并不需要為樓市大跌而負責。況且,香港樓價的確仍然偏高。甲級寫字樓的藍籌指標金鐘力寶中心,于2月以約2,392萬元,即呎價約1.6萬元成交,甲級商廈呎價低過2萬元,重回十年前2013年的水平。該商廈1992年拆售時首宗成交呎價只是5466元,三十年后的今天升值四倍?,F時甲級商廈供應量多,呎價回落,客觀分析是市場健康的調整。2023年香港物業交投量是自有紀錄以來最差的一年,只有約58000宗成交,是自1991年有紀錄以來新低。香港樓市好像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水平,地產業界當然叫苦連天。歸根結底是金管局壓縮市場現金流導致,金管局限制銀行向投資者和市民借貸,金融業界似乎配合歐美大鱷的計劃,以限流來制造完美的危機。
筆者發現現時要購入物業的買家,手頭上至少要持有物業價值接近一半或的現金,交易才能成功。即使業界找到愿意出價的殷實買家,銀行不愿為交易提供信貸,批出貸款的速度非常慢,銀行要求投資者要盡量拿真金白銀,那叫市場如何做生意呢?如果你是投資者,現時香港銀行普遍的定期存款利率已有五至六厘,資金買物業的風險比放在銀行高很多,還要花心神去打理物業,何苦呢?投資者昔日均是賺快錢的老手,大家不約而同地不愿做投資,寧愿把資金放在銀行收息,簡單、容易又安全。香港股市樓市在低水,投資者不敢入市,市場現金缺乏流動性,這便是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所講,香港玩完論的主因。
羅奇本是“中國大好友”,其“玩完論”實在是以偏概全,目的只為打擊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他發現文章引起廣泛關注和遭到反駁后,害怕自己變成另一位“梅西”,在2月21日接受彭博訪問時打圓場說,如果中國希望香港的未來會更加美好,就必須做兩件事,即修復自己的經濟,并讓香港自我管理,這又是一個針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輿論攻擊。筆者發覺現在的外國“財金演員”都紛紛變成“政治演員”,言論要斗出位搶眼球。一個地方若真是被“玩完”,那應該是加沙,雖然香港現在正處于金融戰的風眼中,但香港距離加沙的情況還差很遠,現時本港的經濟只因為欠缺資金流的動力,而表現呆滯,但香港人仍能北上消費和購房,只要金管局適度放貸,便可重拾經濟動力。
事實上,日本、中國臺灣和歐美資金,近日正蠢蠢欲動在香港物色投資機會,外資先嚇走部分本地投資者,令資金轉到歐美加拿大等西方國家,自己便能在香港趁低吸納。情況就猶如家庭飯桌游戲,要把好吃的東西說成不好吃,自己便能大快朵頤。香港正是歐美資金菜單上的菜肴,資金流不足的投資者很容易被銀行脅迫套現,以求保命,這樣便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點心。資金流充裕的投資人,可蓄勢待發,待時機成熟適度入市。現在賺錢的確沒有以前容易,金管局要向投資者開刀,要投資者流血還是止血,還看金管局和財政預算案的“減辣”力度。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