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曾經被李白感慨崎嶇驚險的蜀道,如今還難嗎?
答案當然不是,甚至絕大多數成都人對“蜀道難”幾乎無感。
去年,在《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四川成都被選定為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表達了對成都交通的高度認可。
從雞公車到三輪車,從人力黃包車到第一條城市地鐵,成都的交通方式越來越完善,速度越來越快,讓無數人可以通往從未去過的遠方。
有人說,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仿佛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映照著這個城市的人和他們的時代。
這座新一線城市,關于中國基建,有自己的成都式表達。
下面一起走進看透成都系列新一線基建——交通篇。
成都雖深處內陸腹地,卻從未停止向外求索、溝通世界的步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交通奇跡”。
如果要說成都的兩大交通利器,那一定是一邊“上天”,一邊“入地”。
2021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運,自此成都成為繼上海、北京后,中國大陸第三個擁有兩個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
去年,成都航空樞紐旅客吞吐量屢創新高,實現繼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萬人次后又一次跨越,突破7000萬人次,穩居“中國航空第四城”。
當前,成都擁有60余條國際航線通達全球,恢復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累計開通國內航線305條、航點183個,國內航點通達性全國第一。
2個小時飛往全國各地,3-5個小時通往東南亞、日韓……成都航空樞紐讓無數成都人通往“世界”,以及擁抱全球各地的游客來到成都。
成都的航線在天上飛得越來越遠,地上的高鐵也跑得越來越快。
加上去年底剛開通的成宜高鐵和川青鐵路,四川已開通一共15條高鐵,這些高鐵線路幾乎都會途徑成都,也就是說,四川高鐵幾乎等同于“成都高鐵”。
眾所周知,四川地形復雜且多樣化,海拔落差大,因此四川修建的每一條高鐵都困難重重、充滿挑戰,也包含了無數建造者的智慧和汗水。
但無論多么艱難,四川仍然在努力讓“蜀道難”不再難。
曾有人評價:四川高鐵里程已經突破2千公里,進入了大高鐵時代,放眼全國,已經是相當了不起。
1小時到重慶,3小時到西安、貴州,5小時到南寧,長達600多公里的距離,往返卻不過是朝夕之間。
四川高鐵的迅猛發展,不僅讓川內人民往返成都更容易,也讓全國各地城市與成都的銜接更便捷。
除了載人忙,貨運也忙。
一批批進出港貨物在機場集散,持續刷新航空貨運量。近日成都機場貨站兩場單日進出港總貨量超過1580噸,創下單日貨量歷史新高。
一個個國際航班漂洋過海,連通了境外與境內,讓進口鮮貨飛入尋常百姓家,電子產品類、汽車零部件等貨物走向了國際。
這邊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國際鐵路港,貫通歐亞、輻射全球,國際班列連接境內外130余座城市,不僅讓無數“中國造”“四川造”走出了國門,也讓成都人在家門口實現“全球買買買”。
成都交錯縱橫的鐵路網和高標準的雙4F機場,讓這座天府之國完全打破了內陸壁壘,邁向了世界的舞臺。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去年底有數據顯示,成都汽車保有量超過639.5萬輛,躍居全國首位,但在中國主要城市通勤高峰交通擁堵榜單中,成都居然還擠不進前十!
有人對此表示:成都,完全是一座“私家車友好城市”。
連來成都旅游的外國人都會感慨,成都的城建規劃非常好,道路寬闊且環環相通,城市布局也井井有條。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成都的道路規劃起步時間較晚,參考了國內外很多發達城市的城建規劃,相當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成都的“交通環線”,就和北京的極為相似。
雖然兩個城市都是按環狀外擴,但北京的道路基本都是東西或南北走向,幾乎沒有“斜線”,有專家談到,因“單中心+環線”布局造成單一中心過于負重,所以中心片區的交通壓力非常大。
而成都借鑒了前人的經驗,除了環路呈圓形外,采用多中心的結構,各個方向都有道路呈“放射狀”外擴,由此一來,全城通達性更好,也更好地解決了擁堵問題。
除了環線布局,還有搭建城市骨架的交通“大動脈”,也是費了心思的。
比如堪稱世界之最的天府大道,就參考了國外著名案例。
成都市首任副市長李劼人在法國留學期間,就曾對法國城市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因此他提出參考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修建一條城市主干道,而且不能太窄。
于是,從天府廣場出發,經人民南路,連通火車南站,一條十分清晰的城市中軸線有了雛形,“天府大道”的前身應運而生。
不止是宏觀上的城市規劃,成都還深入到微觀的街巷小道。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川的小街區規劃,對標的是新加坡緯壹科技園,采用“城市像素”策略,將工作與生活產城一體化。
換句話說,每個地塊都會進行精細的切割,構建毛細血管般存在的路網,依附臨街商業,完善區域配套,將產業和居住的界限完全打破,構建出“高端煙火氣,輕奢都市感”。
在紐約,曼哈頓也屬于這種街區形式,街道街區和綠化、建筑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有機整體,路網極為細密工整,可見這種規劃在國際上早已得到認可。
另外,成都的公共交通也相當給力。
在2024春節長假,成都作為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全市A級景區接待游客超1100萬人次(源于去哪兒平臺),相當于成都常住人口數量的一半。
有意思的是,當這些游客同時涌入之際,各大社交平臺上,仍有大部分游客贊嘆,在成都的公共交通體驗感很好,甚至有人發帖表示“這是一個不需要花錢打車的城市”。
隨著去年底19號線二期的開通,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第四個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超過600公里的城市。
雖然地鐵線已經足夠覆蓋成都絕大部分的人流密集區,但成都還在學習香港、東京發達的TOD系統,按照總體規劃,成都將在180個軌道交通基地、站點實施TOD項目。
陸肖TOD項目現場
可以期待一下,隨著城市TOD項目的落地,我們的便利生活也將隨之不斷延伸。
并且,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地鐵出行的時候,公交也在努力與地鐵實現雙向奔赴。去年以來,成都公交打造了幸福橋等17個巴士換乘站,在地鐵口實現“車等人”,成為了妥妥的“地鐵接駁車”。
還有成都高新區運營的網約公交,在指定區域內,掏出手機選擇上下車地點,即可預約公交車。幾分鐘后,距離最近的公交車就能向你開來。
不斷的努力交出了驚人的成績,目前成都擁有公共汽車1.36萬輛,經營線路800多條,公交年客運量為8.9億人次,位于全國第四,是名副其實的公交客運大城。
除了地鐵和公交,很多人還會選擇騎行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煩惱。
有數據統計,成都共享單車日均騎行人次高達220萬。2022年,全成都的騎行總里程就接近5億公里,能繞赤道1萬圈,減碳2.35萬噸,相當于騎出36個興隆湖的減碳量。
這得益于成都規劃了目前世界最長的天府綠道,累計建成各級綠道6500余公里,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95.88%。
哪怕是城市主干道,也規劃了非機動車道,尺度更小的街巷也有騎行專用道,難怪有人說,荷蘭有騎行天堂阿姆斯特丹,中國有騎行之都——成都。
之前便有榜單揭示,成都的公共交通體系,當屬全國第一方陣。
樓下公交接駁直接坐到地鐵站,出了地鐵站騎著單車去公司……這些場景已經成為成都人的出行日常。
這里打造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出行選擇,讓無數成都人“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都變得極為舒適、便利。
是的,在大眾眼里,成都的標簽是“閑適”“安逸”“慢生活”,這與成都的交通幸福指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成都的規劃者們用智慧和創新為這座城市注入了全新的動力與活力,便捷、高效的交通方式,不斷融入成都人的生活,承載著大家的出行夢想,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
對于這座城市的居民而言,交通的便利,本質上是人人可享有的公共財富。
作為新一線城市,成都在漸漸顯出它的交通優勢,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里描摹的生活圖景,正在越來越清晰:
在幸福之都,享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