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曉月星映身,車前樹后奔前程,一路美景無心暇,日夜兼程只為家!”。
1949年冬,第四野戰軍第39軍奉命在湖北漢口休整,離家征戰19年的軍政委吳信泉,再也抑制不住思鄉之情,決定趁著這個空檔,回家看看。
軍黨委得知情況后,立即批準,還貼心的給了吳信泉200萬經費(相當于200塊錢),拿著這筆錢,吳信泉買了不少糧食、食鹽、布匹、棉被、衣物,準備妥當后,立馬帶著夫人俞惠如和二女兒,直奔老家平江縣。
因為湖南剛剛解放,還有一些殘匪流竄,為確保吳信泉安全,軍黨委還貼心的給他配了十幾個衛士,讓他們開著兩輛繳獲的美式汽車上路。
在當時,汽車的速度已經相當快了,一路之上風馳電掣,可思鄉心切的吳信泉,還是覺得慢,因為他的父親,已經等了他19年了,他希望自己能早一點回家,給老人家報平安,哪怕只是早一分鐘也好!
即便時隔19年,他依舊清晰的記得,跟父親見最后一面的場景!
吳信泉是湖南平江縣何家段村人,出生于當地一個赤貧的農民大家庭,他的爺爺奶奶,生育8男2女10個孩子,可因為家貧,8個兒子中,有5個沒娶上媳婦。
吳信泉的父親吳云良,排行老八,娶妻羅幼華,夫妻二人生育2子1女,因為六伯一直在外當兵,沒娶妻沒子嗣,父親就把他過繼給了六伯。
雖不是親生兒子,但六伯對吳信泉,卻視如己出,用當兵掙來的錢,把吳信泉送進了私塾讀書。
三代目不識丁,兒子能上學,父親是開心不已,他告誡吳信泉:“你的學費,是你六伯賣命換來的,你必須好好學!”,吳信泉深以為然,學習相當用功。
可惜,沒讀2年書,六伯便在福建染病身亡,沒了學費的吳信泉,只能輟學回家,打柴放牛幫父親維持生計,在勞動中,吳信泉被野蜂蟄過,被犁尖扎過,也被毒蛇咬過,但每次都大難不死。
轉眼時間來到1926年,革命思潮傳到了平江縣,受夠了困苦日子,14歲的吳信泉跟父親一起參加了農協會。
因為念過書,吳信泉很快從一眾農民中脫穎而出,進入了農協宣傳隊,四處發傳單、貼標語,走村串戶給大家講革命道理。
1927年5月,15歲的吳信泉,成了赤衛隊的交通員,算是真正走上革命之路,他跟著赤衛隊清除叛徒,打擊挨戶團,并于1928年2月,手持梭鏢,參加了二月撲城暴動!
1928年7月22日,在彭德懷、滕代遠等人的領導下,轟轟烈烈的平江起義爆發,但很可惜,紅軍在此地未能長久立足,同年11月,彭德懷、滕代遠帶著主力前往井岡山,留下黃公略,在平江、瀏陽一帶打游擊。
起義的失敗,讓吳信泉扼腕嘆息,但他并未就此喪失革命信心,而是堅定不移的跟著黨走,認真執行每一道命令。
1929年8月底,彭德懷率紅五軍打回來了,這讓吳信泉興奮不已,更令他開心的是,他所在的赤衛隊,還參加了配合紅五軍攻打長壽街的戰斗。
也是在這場戰斗中,吳信泉的身份暴露,遭到挨戶團的追捕,他跟著赤衛隊員逃進了深山。
1930年5月,紅五軍三度打回平江縣,躲進深山的吳信泉等人聽到消息后,立馬跑了回來,一起參加平江縣的慶祝活動。
這一回,吳信泉又被挨戶團給盯上了,1930年6月的一個深夜,挨戶團上門抓人,慌亂中,吳信泉跳墻逃跑,去縣里投奔了紅五軍,成了一名紅軍戰士。
正式加入紅軍后,吳信泉還跟著部隊參加了攻打長沙的戰斗,直到這年8月中旬,才跟著部隊返回平江。
老父親得知紅五軍回來了,趕忙跑到部隊去看吳信泉,再見吳信泉,老父親是激動的說不出話。
他也是農協會的會員,革命道理也懂,他并不反對吳信泉去當兵打仗,可這是自己的親骨肉啊,戰場上子彈不長眼,他是真舍不得啊!
看著老淚縱橫的父親,吳信泉心里也難受至極,他對父親鄭重承諾,等革命勝利了,一定回來看您!
就這樣,吳信泉離開了家鄉,離開了他的父母兄長,離開了他的妻子方雪梅以及剛剛牙牙學語的兒子。
在此后的19年,他無時無刻不在想家,甚至只要看到衣不蔽體的窮苦百姓,就不由自主思念親人,因為他的親人,也是這樣的處境。
1930年12月,18歲的吳信泉,成了一名黨員,真正考驗也開始了,因為蔣介石開始圍剿蘇區!
在經歷2次反圍剿后,吳信泉從士兵群中脫穎而出,被送到教導營學習,1932年春,他已是紅三軍團第五軍第三師司令部的參謀,第五次反圍剿結束,紅軍開始長征,吳信泉已是紅三軍團政治保衛處執行部部長。
在長征的路上,吳信泉做了許多事情,比如建議15團丟棄輜重,輕裝上陣追趕大部隊,比如,在遭到彝民射擊時,跟彝民首領談判,比如在過草地時,走在隊伍后面,收容掉隊的戰士們,等等。
也是在長征路上,吳信泉遭遇人生的第一次“鬼門關”。
那是1935年5月,攻打會理城時,吳信泉帶著將士們朝城下沖鋒,突然一顆炮彈落在了他的身旁,將他炸成了重傷,他足足在擔架上躺了一個多月,才能下地走路。
長征結束后,吳信泉又先后參加東征、西征等戰役,在一場場生死考驗中,逐步成長著。
抗日戰爭爆發后,吳信泉來到了抗日戰場,在115師擔任團政治處主任、政委等職,還參加了著名的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1940年,吳信泉隨部進入冀魯豫邊區,同年5月,奉命南下支援新四軍,在安徽泗縣,吳信泉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俞慧如。
既然老家有妻子,為何他又要另娶呢?這是有原因的。
在他跟著紅軍部隊撤離后不久,便聽說反動派在平江縣大肆屠殺革命家屬,他幾次聯系寫信聯系家里,都石沉大海,他以為自己的妻兒,已經糟了毒手。
當時的吳信泉已經28歲,離家10年了……
當吳信泉等人帶著抗日隊伍到達泗縣后,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在歡迎儀式上,上臺發言的有一位名叫俞慧如的婦救會主任,年僅16歲。
當時,吳信泉等人的辦公地點,跟俞慧如他們的婦救會,是在一個院子里,二人經常可以碰到,喜愛文藝的俞慧如,也經常給戰士們表演節目,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她,讓吳信泉起了成婚的念頭。
因為靦腆,吳信泉并未直接跟俞慧如表露心跡,而是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政治部主任李雪三,戰友有了心儀之人,李雪三也很高興,拍著胸脯保證自己會去做俞慧如的工作。
聽李雪三說要撮合自己跟吳信泉,俞慧如并沒有立即答應,而是說要考慮考慮,畢竟,結婚是人生大事,她也需要“考察”對方。
在此后的一段時間,俞慧如開始關注吳信泉,她發現吳信泉不僅人長的帥氣,工作時長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脾氣溫和,待人接物也是有禮有節,就答應了吳信泉。
1940年12月22日,在戰友們的祝賀下,二人喜結連理。
婚后的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婚后生育12個孩子,可謂人丁興旺。
在二人僅僅一個多月后,皖南事變爆發了,吳信泉臨危受命,擔任新四軍第三師八旅的政委繼續開展工作,此后曾帶兵參加高溝楊口、阜寧、兩淮等戰役戰斗,到抗日勝利,他已是淮海軍區分區司令兼政治委員。
抗日結束后,吳信泉又奉命隨部隊來到東北,先后參加夏秋冬攻勢作戰、遼沈戰役等等,緊接著隨東北野戰軍入關,先后參加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一路從北打到南,一直打到鎮南關。
1949年冬,他帶領的39軍只是在漢口短暫修整,并未是終點,因為漢口離平江縣并不遠,他這才有了回家看看的心思。
一路奔波,終于到了思念19年的家鄉,可接下來的一幕,卻讓吳信泉心里咯噔一下,因為,他的爹娘并沒有出門接他,接他的是瘸了腿的哥哥吳甘泉!
見狀,吳信泉趕緊問哥哥:“爹娘呢?”。
吳甘泉聞言嘆息一聲:“他們都去世了,去世19年了!”。
這話,讓吳信泉呆立當場,自己剛走,爹娘就死了?
哥哥吳甘泉告訴他,當年紅軍前腳離開平江縣,國民黨軍、清鄉隊、挨戶團就卷土重來,輪番來家里捉人。
因為吳信泉是紅軍,吳甘泉和爹娘就成了“匪屬”,被抓進大牢嚴刑拷打,上年紀的爹娘被活活拷打至死,吳甘泉也被打瘸了一條腿。
吳信泉的原配妻子方雪梅,也未能幸免,幾次被抓進大牢,還被“吊邊豬”、“踩杠子”,逼著她把吳信泉給找回來。
被逼的沒辦法了,方雪梅只能帶著年幼的兒子逃到大山里避難,可即便如此,那些反動派依舊不放過她,追到深山里找她。
有一次,反動派趁方雪梅不注意,抓住了她幼小的兒子,那些喪心病狂的人,竟然拖著她的兒子,翻了幾個山頭,直到孩子奄奄一息,才把他丟在一個破廟前。
好在這個孩子命不該絕,被廟里的老和尚用湯藥救活,一個多月后,自己找回了家。
經歷這事兒后,方雪梅覺得自己不能在平江縣待著了,為了保護吳信泉這唯一的血脈,她帶著兒子遠走他鄉乞討為生,直到平江解放,這才回來,而且一直沒有再嫁。
聽了哥哥的訴說,吳信泉是淚如泉涌,他跑到爹娘墳前失聲痛哭,訴說這19年的思念之情。
對于原配妻子方雪梅和自己的第一個兒子,他也是愧疚不已,可自己已經再婚了,只能在生活上給與他們一些幫助。
這次回家,吳信泉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因為仗還沒有打完。
新中國解放后,吳信泉又帶兵參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上水淹七軍,打出了我國的軍威。
因為軍功,1955年吳信泉被授予中將軍銜,此時的他才43歲。
可惜,吳將軍的后半生,過得并不平靜,先是因為反對“放衛星”和對待彭總的事情上一言不發遭遇困境,浩劫開始后,被定為“彭總黨”,處境更加殘酷。
好在一點,周總理很看重他,親自點名讓他去二機廠坐鎮,他的處境才好了一些。
1980年,吳將軍得到平反,此時的他已經78歲的老人。
1992年,吳將軍離開人世,享年8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