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章對你有用,請在文末點擊“在看”,“分享”和“贊”
今天這篇文章不談芯,和大家談談心。文末有抽獎,也可以直接拉到最后參與。不過今天的內容很走心,建議看看。
老粉應該都發現了,最近幾個月更新的比較佛系。除了過年之外,時間主要被兩個事情占據:1、生病;2、工作。
今年冬天,北京就不知道來了幾波毒,身邊的同事朋友幾乎人人中招,我也不例外。只不過,這次中招比口罩期間的毒好像還要猛很多。幾乎整個一月,我都在瘋狂咳嗽中度過,什么刀片嗓已經不能形容當時的感受,甚至每天晚上都會咳醒。打個比方,就像打嗝的時候很難停下來,只不過換成了咳嗽。
去測了甲乙流+新冠,但都是陰性。吃了兩周抗生素,最后實在扛不住去了醫院,診斷肺炎+各種亂七八糟的問題。只能推掉了所有工作(包括一個出國計劃),也停更了一段時間,索性安心在家靜養。好在現在好差不多了。
生病期間,雖然身體在歇著,但腦子還是閑不下來,想通了四件事情,也是2024年我的努力方向,和大家分享+共勉。
一、生活是沖刺,不是馬拉松
這句話來自一本書《精力管理》。這本書里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我們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不該過度考慮管理「時間」,而是應該更多專注于管理「精力」。
時間和精力的本質區別是,時間是不可再生、不可逆轉的珍貴資源,而精力卻是可以再生、可以培養、甚至可以通過鍛煉增長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意志。所以管理精力的本質,其實就是培養自己在單位時間內產出效率最大化的能力。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全情投入」。
但是,也并不是說要無時無刻都要全情投入,變成工作狂,這樣遲早會被無窮無盡的工作淹沒,也很難有時間抬頭看看前進的方向到底是否正確。
很多人把生命看做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不斷消耗自己,卻沒有休息恢復的時間。但其實人生或許更應該是一次次的短跑沖刺,在很短的時間里奮力奔跑達到目標,在其他時間修養提升,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
這有點像很多動物的捕食方法。獅子老虎鱷魚蟒蛇這些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并不是每天疲于奔命、追著獵物跑。而是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或者默默接近獵物,然后時機成熟后用最大能量一擊斃命。
在實操的角度,這和我之前看過的很多高效工作方法有共通之處。比如對于瑣碎的事情(比如回郵件),與其來一個處理一個,不如將他們收集起來統一處理。我在工作時會將電子設備調到勿擾模式,只給少數重要的人開白名單,幾個小時之后再去看微信飛書郵件有沒有新消息。寫文章的時候我也不會每天寫一點,而是在某一天找一大塊時間,一口氣寫完、甚至寫好幾篇,平時剩下的時間就只用來閱讀和輸入。
用計算機術語來說,這種批量處理方法,能節省很多為了處理中斷和上下文切換帶來的開銷。
再多說幾句。除了身體的精力,精神上的能量也很重要。2023年我的一個重要嘗試,就是正念,它極大幫助我提升了專注力和精神能量,讓我能更好聚焦。但正念需要長久練習,這也是我2024年希望繼續提升的方向。
二、如果你不主動安排生活,會有別人為你安排
這句話的英文是:if you don't prioritise your life, someone else will. 它來自這本書《essentialism(本質主義)》。我在英國買的英文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很受觸動的。
我和很多人聊天的開場白,已經從「吃了沒」,變成了「最近忙不忙」,而得到的答案(不管是我還是對方),大概率都是「忙」。忙已經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旋律,可或許大多數人都沒想過,自己忙的到底有沒有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人認為,我只有忙起來、在單位時間做更多的事、把自己的日程填滿,才能帶來更好的結果。通常情況下,這樣的人也不習慣拒絕別人,會輕易接受別人推過來的很多事情。正是因為自己沒有主動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導致自己的時間被別人的事情占滿了。如果你感覺自己天天在「瞎忙」,卻想不出來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有用的事情,那你很可能就陷入了這個「被安排」的困境。這還沒完,最后甚至會發現反而多做多錯,容易成為傳說中的背鍋俠。
《essentialism》這本書認為,生活本身就是「trival many vs vital few (瑣碎的多數 vs 重要的少數)」二者的博弈。很顯然,我們應該無腦選擇后者,自己把握生活的節奏,不被海量的工作壓垮。
為了做到這一點,書中提到了三個有用的思維方式:
更少但更好:即自己主動選擇要做的事情,且意識到只有極少數事情是真正有意義的。
構建追求「少」的體系:比如默認向事情說不,除非這件事是真正有意義的。
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即思考先于行動,并且享受這個過程帶來的快樂。
看了這本書我也在反思,自己生病是否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去做「瑣碎的多數」,而忽略了「重要的少數」,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新的一年,也希望自己能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比如健康、家庭,多做真正喜歡的工作,主動安排生活。
三、如果你想減肥,就每天稱體重
休息這段時間正好是賀歲檔,看了幾個電影,《熱辣滾燙》相信很多人也都看了吧。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結尾放的賈玲減肥日記,記錄了每天體重的變化,直到最后達到目標。這讓我想到了標題的這句話:如果你想減肥,就每天稱體重。
事實上,這代表了實現目標的時候「量化」的重要性。它背后隱含的重點,是下面這句話:
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 what gets managed gets improved.
大意是一件事只有不斷被衡量,才會被很好的管理起來,然后才會得到提升。我沒想到很信達雅的翻譯,大神們可以在評論區說說自己的翻譯。
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其實賈玲的減肥過程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句話表達的含義。通過不斷量化和衡量自己的努力,能不斷產生更多動力。比如發現體重下降,或者健身的時候看到能舉鐵的重量更大,都會讓人覺得自己在不斷取得進步,從而更加有動力向前。
此外,量化的數據能更加清晰的給到反饋,讓我們很容易判斷哪些東西做的對、哪些東西做的不對。所以,量化-管理-提升這三點,其實是個正向的循環。不僅健身是這個道理,其他工作和學習也同樣如此。應該努力嘗試量化做事的過程(比如鍛煉時長)和結果(比如體重),然后根據數據做更加針對性的管理,堅持下去相信就會有所提升。
四、成年人,要有自己的愛好
有了小朋友之后,就會一直想要挖掘他的興趣和愛好。但事實上,作為成年人自己,也應該有自己的愛好。但這里的愛好,是需要持續投入鉆研,然后能不斷獲得提升的那種。玩游戲打牌算不算呢?如果能讓你不斷鉆研提升的話應該也算,但如果只是消遣,那就不算了。
前兩天看九邊寫的文章,發現我和他想的非常像。引用他寫的內容,就是愛好「退一步讓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色彩,進一步可能就是你職業生涯后半期唯一的救贖」。當然他說的有點玄幻了,意思是即使你失業了,但如果有一技之長,說不定還能轉型當個釣魚博主、手工博主、戶外博主之類的。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之前我幾乎沒什么愛好,但去年找到了一個:滑雪。白色鴉片真的不是蓋的,去年初開始,我大概花了幾十上百個小時鉆研這玩意兒,包括在室內的雪機上學習基本動作,這個雪季也去了崇禮十幾天。滑雪有個著名的「愚昧之巔」圖,說的就是滑雪不同過程的心理變化,我現在應該在愚昧之巔右側的山谷里徘徊。
滑雪這個愛好帶給我的精神層面的好處主要有兩個。首先就是極度專注。有這么一句話,滑雪的盡頭是骨科,說明這其實是個比較高危的運動,摔跤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一旦滑起來,腦子里就只有動作本身,容不得任何雜念。雖然一天能滑五六個小時,但這個過程中也不覺得餓、不覺得渴、也不怎么累,就是因為極度專注。這種狀態能一直延續到離開雪場,我會發現滑完雪后的工作效率非常之高,也是因為專注的延續。
第二個好處,就是讓我正視恐懼、克服恐懼。滑雪本身是個反人性的過程,特別是雙板,身體要向前、投入陡坡的懷抱,才能控制好速度。相反,越害怕、越往后坐,就越停不下來。
俞敏洪是滑雪發燒友,今年還帶整個東方甄選去太舞雪場開年會。他在纜車上說,「人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是自己成長的必經之路」,我深有同感。人生也是這樣,只有直面挑戰,才能克服挑戰。之后遇到新的困難,想想在雪山頂讓自己縱身躍下的那一刻,就是解決困難的開始。
最近在追一個劇《南來北往》,里面其實也發現了愛好的重要性。小白飾演的警察特別愛畫畫,結果工作的時候就用這個技能畫了犯人畫像、甚至對談戀愛泡妞也有幫助。
所以新的一年,也祝愿讀者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愛好,在不斷克服「愚昧之巔」的路上越走越遠。
結語
最后的最后,感謝各位老鐵對老石談芯的支持和喜愛。我特別定制了一些老石談芯的2024日程本,可以用來記錄每天的日程、待辦和工作,質感不錯。抽N個送給大家!參與方式:公眾號后臺回復2024,即可參與!
新的一年,也希望老鐵繼續支持,多多點贊分享留言,我也會不斷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
2024,一切順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