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癌癥患者在手術摘除腫瘤后,往往需要化療或放療來全面消除癌細胞。然而,放療的作用不僅限于此。有時,放療也會在手術前用于縮小腫瘤體積,使得手術過程更為順利。特別是面對那些不適宜手術的大腫瘤,放療同樣能夠發揮其效用,通過減小腫瘤尺寸,緩解患者的癥狀,為其他治療手段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武漢濟和醫院腫瘤科的馬玉芳教授明確指出,放療是一種利用高能輻射線破壞腫瘤細胞或抑制其生長的治療癌癥和其他疾病的方法。在諸如心導管手術中,放療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協助醫生在不需全身麻醉和打開胸腔的情況下,清晰地觀察心臟血管和病灶位置。
簡而言之,放療不僅可獨立使用,還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共同對抗癌癥和其他疾病。這種治療手段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有助于緩解患者癥狀,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及延長生存期。
關于放療對皮膚可能造成的傷害,馬玉芳教授提到,大約8、9成的放療患者都會經歷由放射線引起的皮膚炎。這種傷害的程度取決于治療的劑量、部位、時長以及個人的皮膚敏感度。以下是放療對皮膚可能產生的幾種傷害:
首先,放療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紅斑和脫屑,這是最常見的皮膚反應之一,紅斑通常出現在治療區域,可能伴有皮膚干燥和脫屑現象。
其次,放療還可能引發皮膚發炎,使皮膚紅腫、疼痛和敏感。這種炎癥可能在治療期間或治療后數周內持續。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放療甚至可能導致皮膚出現水泡或潰爛,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放療后,皮膚還可能出現色素沉淀,使治療區域的皮膚顏色變深或呈棕褐色。
如果放療區域涉及頭發,還可能導致該區域的毛發損失,這種損失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
對于長期接受放療的患者,還可能出現慢性皮膚變化,如皮膚變薄、硬化和纖維化等。
馬玉芳教授提醒,為了減少放療對皮膚的傷害,患者應保持治療區域皮膚的清潔和保濕,避免陽光直射,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妝品或乳液,并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皮膚護理。
馬玉芳教授進一步解釋,人們通常認為放療對皮膚的傷害僅僅是表面燙傷,但實際上,放射線還能深入傷害DNA和蛋白質,對細胞造成損傷。這種傷害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期可能出現在治療期間,如療程為三個月,第一、二個月就可能出現癥狀。而慢性傷害可能在療程結束后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才顯現,如皮膚纖維化,這種變化通常是不可逆的,因此早期發現和治療放療性皮膚炎至關重要。
馬玉芳教授強調,雖然放療是治療腫瘤的必要手段,且盡管醫生已經盡力減少對皮膚的影響,但放療性皮膚炎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因此,早期發現并積極治療是關鍵,以避免病情惡化,減少纖維化和潰爛的風險。
若放療后不久發現照射區域皮膚紅腫、疼痛、灼熱甚至潰爛,或治療后一段時間出現類似濕疹的癥狀,如瘙癢、干燥和不適,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生的幫助。切勿自行處理,以免癥狀加重,尤其是放射性皮膚潰爛,其愈合能力較差,難以愈合,甚至可能需要手術重建。
馬玉芳教授建議,對于放療性皮膚炎的護理,應保持皮膚清潔,使用溫和無刺激性的肥皂輕柔清洗治療區域;保持皮膚濕潤,使用無香料的保濕乳;避免穿著粗糙衣物或使用粗糙毛巾擦拭治療區域;并避免直接暴露于陽光下,以防皮膚受損。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放療對皮膚的傷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馬玉芳教授特別指出,現在很多人傾向于使用進口的乳液進行護膚,然而,每個人的體質都有所不同,部分人對這些乳液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進而加劇皮膚炎的癥狀。因此,對于放療患者而言,適度的清潔和保濕就足夠了。如果在治療期間或之后發現任何皮膚問題,患者應及時向醫生或護理人員反饋,以便他們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治療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皮膚炎的癥狀并不會在照射后立即顯現,有時可能要經過數月的潛伏期才逐漸出現。最初的癥狀可能類似于濕疹,伴有刺痛感,但很多人對此并不了解,可能會采取一些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比如因為瘙癢而抓破皮膚,這樣不僅容易造成傷口,還會進一步加劇皮膚炎的癥狀。因此,術前的告知和護理工作尤為重要,務必讓患者充分了解可能出現的皮膚反應及正確的處理方式。此外,術后一段時間內(如幾個月),如果背部皮膚出現任何不適,患者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皮膚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