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清明節掃墓祭祖,不僅是一種傳統習俗,對大多數人來說更是一種情感寄托。可以讓后代子孫記住先人的恩德,傳承家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孝道精神。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依然保留了下來。許多在外打拼的游子,不管多遠,都會在清明節期間趕回家鄉,與家人一起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有時候,春節不一定能回來的人們,在這一天也會趕回來到先人墓前祭拜。
由此可見,清明節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有多么重的“分量”。
在南方,人們習慣稱這一天為“掃墓”,而北方則稱為“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那時,人們會在春天祭祀祖先,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到了唐代,清明節成為“法定節日”,掃墓祭祖的風俗更加盛行。
清明為啥總在4月“前后跑”?
看到這里,有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清明節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有時在4月4日,有時在4月5日,甚至偶爾還會在4月6日。2022年、2023年的清明節都是4月5日,而2020年、2021年和今年的清明節卻都落在4月4日。這是怎么回事?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其實,清明節也屬于二十四節氣,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叫做回歸年,其長度約為365.2422天。
公歷的一年是365天,比回歸年少了0.2422天。這0.2422天積累起來,每四年就將近一天。為了彌補這一差距,公歷每四年設置一個閏日,在2月增加一天,為29天。
因此,為了保證節氣與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相符,就需要對節氣時刻進行順延。從冬至開始,每隔15天,節氣時刻順延1小時。當節氣時刻超過午夜時,則順延到下一天。
中國民間有“四五清明”之說,意思是清明節的日期會在4月5日。事實上,清明節的日期會在這4、5、6這三天中變動,并不是固定的,但差異最多不會超過3天,因此“四五清明”的說法是基本準確的。
“清明上墳帶兩人,祖先高興財進門”,哪兩人?
每年祭祖時,有一個老傳統就是最好要"帶上兩人",這兩個"人"指的是誰呢?其實并非指具體的某個人或隨便帶上兩個人,而是新“添”家庭成員。
第一個"人"就是新進門的媳婦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新過門的媳婦被稱為"新人"、"喜人",象征著家族越來越興旺。新娘子進門,給這個家庭注入了新鮮血液。因此,帶著新媳婦一起去祭祖,既是向先人們報喜,也是讓媳婦從祭祀中了解家族歷史,增強對婆家的認同感。
在我的家鄉,每年清明前后,新媳婦都會專門換上素凈的衣裳,然后陪著丈夫去掃墓祭奠。一路上,丈夫會講家族的淵源和先人的事跡,新娘子則會對家族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個"人"就是家中會跑的孩子
無論是孫子、孫女,還是玄孫、曾孫。小孩子的出生,都是家族香火的延續。在古代,常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可見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入人心。清明這天,帶著他們去祭掃祖墳,便是在向列祖列宗報喜,感謝他們的庇佑。
小孩子是最純真的,雖然年紀小,跟著大人有樣學樣,也會將祭祀的禮數牢牢地刻在了腦海中,這也是一種傳承吧。
有一年,我的小侄女在祭祀時,突然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果,鄭重其事地放在了祖墳前。她害羞的說:"給祖祖奶奶吃的,希望祖祖奶奶在天之靈也能嘗嘗甜頭。"孩子天真爛漫的話語,令在場的長輩無不欣慰。
除了媳婦和孩子,其實有些家人也會缺席,但也確實無奈。比如那些年邁的老人,年歲已高,行動不便,很多時候只能在家中默默等候子女們回來述說當天的情形。可見,祭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一種方式,更是家族凝聚力的體現。只有通過子子孫孫們的傳承,才能將孝道的精神永遠延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習俗中,女婿是“外人”,是不宜上墳的。這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女兒嫁出去后就屬于婆家,不再是娘家的人,因此不能參與娘家的祭祀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