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林啟的“學堂”
□盧江良
在杭州的地盤上,有這樣四所學校,它們中間,有的是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的曾以“絲綢紡織”為特色聞名全國,是浙江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有的是杭州市教育局主辦的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早年一度被譽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盡管它們的“身份”和“等級”各不相同,但其創辦人或執行創辦人為同一人,他就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896-1900)期間擔任杭州知府的林啟。
林啟,清代官吏,在北京擔任御史時,因上疏請罷頤和園工程,觸怒了慈禧,被朝廷連降三級外放衢州任知府,后因政績民聲俱佳,被推舉為“兩浙循吏第一”,深受浙江巡撫廖壽豐賞識,經其多次向朝廷力薦,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調任杭州知府。他在杭州雖然只有短短4年零3個月,但先后創辦或執行創辦了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杭州蠶學館(浙江理工大學前身)、養正書塾(杭州高級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等三所學堂。
于此,1933年出版的《中國教育年鑒》,將其作為102名全國“教育先進”之一收錄其中。之后,更被認為是“我國教育史上倡導和施行義務教育的第一人”“我國教育史上制定和實行‘獎學金’制度的第一人”“中國教育史上創辦農業職業技術學校的第一人”“我國現代蠶桑業和絲綢織造業的奠基人”“創辦浙江現代中學教育的第一人”,稱其“首派中國官費生留學日本”“揭開了我國近代紡織絲綢教育的帷幕”“開了浙江近代教育之先河”。
應該說,憑藉林啟在教育史上的功績,不要說將其稱為“教育家”,就算加上前綴“杰出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與其在幾乎所有的文獻資料里將其定位成“身為官吏的教育家”,筆者更愿意將他視為“興辦教育的士大夫”。因為跟一般的教育家不同,林啟興辦教育的目的,固然遵循“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條基本的準則,但更多的是出于實現他作為士大夫的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立志為天下萬民奉獻終身”的抱負。
由于資料的缺失,筆者無法搜索到更多關于林啟的施政理念,但根據唯一流傳的他提出的政治主張——簡文法以核實政、汰冗員以清仕途、崇風尚以挽士風、開利源以培民命,不難看出其對應著他任職履歷中的幾個階段: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外放陜西學政;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和回北京任御史;外放衢州、杭州任知府。至于“興辦教育”,無非是為了踐行他自己提出的那個政治主張中的后兩項“崇風尚以挽士風、開利源以培民命”吧。
事實上,也是如此??v觀他創辦或執行創辦的三所學堂,他起草的《浙江巡撫廖中丞奏設求是書院折》一文中提出:“居今日而圖治,以培養人才為第一義;居今日而育才,以講求實學為第一義”。他呈給浙江巡撫廖壽豐的《請籌款創設養蠶學堂稟》一文中稱:“就時局而言,為中國之權利;就王政而言,為百姓之生計;就新法而言,為本源之本源;就浙者而言,為切要中的切要。”他創辦養正書塾,校名取《易經》“蒙以養正圣功也”之義。
由此可見,林啟執行創辦求是書院,其目的是希望它成為當時傳播新知識、新思想的重要場所,培養學生們實事求是、探索真理的精神;創設蠶學館的目的,則是在于富國裕民;創辦養正書塾,其校名“蒙以養正”之意,就是教育人養成正氣,做一個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換句話說,他創辦或執行創辦這些學堂,其用意不只是停留在單純地培養滿足于社會需求的人才,而是更多地遵循自己政治主張中的“崇風尚以挽士風、開利源以培民命”。
正因為林啟給那些學堂賦予了一種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從而使得他的“興辦教育”躍升到了一種新的高度——于當時,不僅培養出了陳獨秀、厲綏之、施承志、邵飄萍、許壽裳等杰出人才,還“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養士得其教,為匹夫匹婦得其利”;于未來,不僅推動了近代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還為我國近現代蠶桑業和絲綢織造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此,后人盛贊道:“樹谷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兩浙無兩”。
2024.3.12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