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孝”文化更是根植于每個炎黃子孫的骨子里。古人言“慎終追遠”,這四個字也是“孝”字最直觀的體現(xiàn)。
什么意思呢?
“慎終”就是慎重地對待父母的喪事,這是對逝者最后的尊重。“追遠”是說追念祖輩先賢,感念他們的恩澤,傳承他們的精神。
從這個成語就可以看出,古人對喪葬文化的重視。之所以如此重視,除了表達孝道之外,其實還有對“家運”的期盼。人們相信,通過合乎禮儀的喪葬儀式和精心選擇的墓葬風水,能夠庇佑后世子孫興旺發(fā)達。
老話常說“家有故老,勿為三事”,也就是說當家中老人離世后,若后世兒孫做出以下三件事,則預示著家運要慢慢的走向衰敗。
第一件,爭搶家產,手足相殘
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莫過于親情。血脈相連的親人,本應相互扶持,共同守護這份難能可貴的緣分。然而,當親情遇到財產糾紛,原本溫馨的家庭,往往會被推向親人反目的邊緣。
老人離世后留下的財產,本應是維系家族親緣關系的紐帶,但現(xiàn)實生活中,它卻常常成為引發(fā)沖突的導火索。兄弟姐妹之間,為了爭奪那份本該共享的財富,上演著一出出爭吵、謾罵甚至大打出手的戲碼。曾經的親情,在貪婪的驅使下,還剩下什么?
試想,一個連親情都無法維系的家庭,談何談家風傳承,談何家運昌盛?
如果從父母的角度來看,他們看到自己的子女為了爭奪財產而反目成仇時,就算在天有靈,這樣的子女,他們會庇佑嗎?辛辛苦苦養(yǎng)育子女,傾注了無數心血,最終卻換來這樣的結果,這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
第二件,攀比成風,只顧享樂
有沒有發(fā)現(xiàn),近年來,一些喪葬陋習逐漸興起,有些地方的喪葬儀式越來離譜。
一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孝心”和“面子”,為了博眼球,費盡心思的操辦喪葬儀式。甚至出現(xiàn)了低俗化的喪葬表演,低俗音樂、低俗的舞蹈表演,穿著暴露的服裝哭喪,讓原本應該嚴肅的喪事,辦成了鬧劇。
在過去,親人去世后,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禮儀操辦喪事,別說舉辦這種烏煙瘴氣的喪葬活動,就連參加娛樂活動都不可以。古代的時候,父母去世,子女需要服喪三年。這三年里不能做官、不能嫁娶、不能赴宴、不能應考。
孔子就曾經和他的學生宰予討論過這個問題。宰予認為三年太長,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則認為三年之喪是合乎人情的。他認為,人一生下來,三年之內都要父母寸步不離地精心照顧,因此才規(guī)定在父母死后,為其守孝三年,為的就是報答父母的三年懷抱之恩。
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社會,雖然不必過于拘泥守孝三年的形式,但也不能父母剛去世,就只顧享樂。如果,父母在天有靈的話,會原諒這些子孫嗎?得不到父母的庇佑,哪會有什么家運興旺?
第三件,變賣祖業(yè),大肆揮霍
“祖宗基業(yè)”不僅僅是磚瓦房舍,一畝三分地,更是一脈相承的血脈,薪火相傳的精神。它是無數先人披荊斬棘攢下的,也是一個家族歷史的見證。
老話說得好:“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祖宗置辦下的家業(yè),就是一個家族的根基。根基越深厚,家族才能越興旺發(fā)達。
現(xiàn)實生活中,當親人離世后,一些人不顧一切地追求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變賣祖產,只為了自己的私欲大肆揮霍,最終導致家運衰敗。 這不僅是對先人的不敬,更是對自身福報的透支。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很多富裕的家庭,在第一代積累了財富之后,第二代往往會坐享其成,不思進取。而到了第三代,由于缺乏祖輩的勤勞,往往會將家業(yè)揮霍殆盡。最終只會落得個家道中落的下場,到時候后悔也晚了。
結語
家運的興衰,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努力,更取決于家族的風氣。如果一個家族能夠遵循孝道,傳承先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那么這個家族就會興旺發(fā)達。反之,如果一個家族不孝不悌,只顧著享樂,那么這個家族就會走向衰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