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經過精心計算。
霸凌后面,有一個經濟人理性模型。
長期霸凌,是因為總收益大于成本。
校園霸凌殺人埋尸,只談法律和人性會模糊失焦,甚至前后矛盾。
如果用數學上的博弈論來解釋,事件就會清晰很多。
惡,也是可以用數學來量化推理的。
霸凌后面,到底是“激情犯罪”還是“理性加害”呢?現在就一層層的進行論證。
1
海恩法則:
還有太多的霸凌沒有看到
根據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惡性事故背后:
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
和300次未遂先兆以及1000次事故隱患。
海恩法則強調,
事故的發生,是各種隱患積累的結果。
也就是說,一次惡性事故發生前,都有1329次小隱患。也就是說邯鄲殺人埋尸后面,可能隱藏著1329次的校園霸凌。
也許是同一少年已經被霸凌了無數次。
也許是還有N個其它少年正在被霸凌。
為什么太多家長心有戚戚,因為校園霸凌不是偶發事件。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你的孩子,可能是下一個受害對象。
2
霸凌者的經濟人理性:收益>成本
為什么要霸凌呢?是人性的扭曲嗎?
不是。霸凌者有自己的邏輯:就是收益>成本。
霸凌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例如時間和工具。
但只要霸凌的總收益為正,他們就會一直霸凌下去。只要是正收益,暴力血腥后面就是經濟美學。
這就是霸凌者的經濟人理性。
大部分時候霸凌者是一種正收益。
如果不是正收益,他們就會“優化霸凌對象”。
讓價值收入曲線大于成本費用費線。
霸凌者也想過最壞情況(極端事件),但自己可以承受。
能拿我怎么樣呢,我們都是未成年人。
只要整體收益為正,他們就會選擇霸凌下去。
2004年北京四少年綁架殺人案,都是因未成年而逃過死刑。當聽到法庭判決時,4人竟然相視一笑。
很顯然,他們都已經推演計算過,殺人不用償命。
既然最壞的情況都計算過了,那么霸凌也就是一種理性選擇。
3
數學博弈模型:惡總是經過精心計算
為什么說惡是經過精心計算的。
我們來分析霸凌者的博弈模型。
就明白他們在精心選擇,絕不是隨機抽取。
他們會優化霸凌策略,如何操作才會讓收益最高。
例如霸凌者有N個霸凌對象,他們會怎么選擇呢?
我們將復雜模型簡化,最后歸類為兩個霸凌對象。
一個是看不順眼的強壯少年。
一個是生存孱弱的善良少年。
如果按照人性本身來解釋,霸凌者應該霸凌強壯少年。但霸凌者最終的策略是什么呢?
1.第一個博弈策略:霸凌強壯少年
強壯少年如果反抗,博弈收益為(-20,0)
強壯少年如果屈服,博弈收益為(-10,30)
2.第二個博弈策略:霸凌弱小少年
弱小少年如果反抗,博弈收益為(-30,0)
弱小少年如果屈服,博弈收益為(-10,50)
霸凌者與被霸凌者
最后的納什均衡就是(-10,50)
這就是好孩子最后被霸凌的底層邏輯。
一切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惡并不是非理性的。
4
“打回去”真的是最好的博弈策略?
這時候會有一些父母會說
我一定會讓自家孩子打回去。
可現實情況比這個復雜得多。
如果你的孩子很強壯,
打回去可能讓霸凌者成本<收益。
但你要知道霸凌者一般是有組織的。
組織者一般來說要強于個體。
打回去付出的成本一般會比較高。
所以,打回去更不是弱小少年的最優解。
因為這時他的收益會是-30而不是-10。
很多時候,打回去會讓他受到更大傷害。
這個時候,不要怪他們不夠勇敢。
因為在少年(霸凌)博弈機制里面,少年是無解的。
那怎么辦呢?
5
少年霸凌背后隱藏著“三層博弈模型”
要解決第一層博奕,我們要引入第二層博弈機制。
用第二層博弈機制來校正第一層博奕機制。
因為在第一層博弈里,少年自己沒有辦法解套。
一個人要打贏一群有組織有經驗的霸凌者很罕見。要讓對方的收益為負并不容易。
第二層博弈機制可以叫做“泛校園博弈機制”
也就是學校、老師和家長介入,共同來應對第一層“少年(霸凌)博弈機制”。
用第二層博弈機制來打破前面的納什均衡,幫助弱小少年成為模型正收益者。
但是,第二層博弈機制不一定有效,因為霸凌少年的家長可能更強勢,更有背景,更野蠻。家長、老師甚至學校可能都沒有辦法。
那就要引入第三層博弈機制,那就“社會博弈機制”。
全社會用法律、道德、制度、正義力量甚至國家機器來校正第二層博奕機制。讓霸凌者家長以及霸凌者都要感受到自己成為霸凌模型負收益者。
這就涉及到社會最后的底線和力量。
以上,這三層社會博弈模型互相影響。
如果第三層底層博奕模型不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那么第二層博奕就會善有惡報惡有善報。
第三層博奕的校園霸凌就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全社會最終會導向叢林法則。
所以,除了少年,大人們也有很大問題。
那第三層博奕模型的問題在哪里呢?這里不細說。
6
家長的擔憂:破窗效應
回到此次霸凌事件本身,
從作案手法來看,手段殘忍心思縝密。
從事件反饋來看,霸凌者多少了解第二層博奕模型和第三層博奕模型。
最壞的收益他們心中有數,他們是可以接受這種結果的。
那么解決問題就只有兩種辦法。
一種方式是回歸到叢林法則,以惡止惡,但這不符合現代文明。
另一種方式就是調整霸凌者數學模型,讓惡者收益為負。
所以,更多家長一直在關注此次審判。
如果霸凌者犯罪成本不超過他們心里預期,很擔心此次審判成為“破窗效應”。
所謂“破窗效應”,
是指當環境中出現破窗,如果不及時修復,
可能會誘使其它人仿效這些不良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那其它更多的霸凌者會從經濟人理性出發,一直霸凌下去。
那么此次審判就特別重要,它可能是一次示范效應。
7
法律價值:來源于樸素道德
有人會說不能偏激,一切只能按照現有法律行事。
這句話當然也有其道理,不能情緒要理性。
所以,我們一直在以數學理性在討論這個問題。
但時間和空間已經變了,也不能刻舟求劍。
大陸法系的一些弊端,在這里也顯示了出來。
無論如何,有一些基本價值觀,我們不能忘卻,那就是:
法律的價值,來源于民眾樸素的道德期待
如果法律跟不上民眾期待呢?那怎么辦?
法律上的事情交給法官來處理,尊重其專業。
如果從數學上來解決問題,辦法只有一個。
霸凌博弈:讓霸凌者的收益為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