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國家郵政局在下一年度新郵預定工作會議上,首次曝出“本票型年冊”的消息,與消費者預定的年冊不同,該年冊只供應給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員。
所謂本票型年冊,是將郵票和年冊融為一體,郵票不再插在固定冊里,而是直接印在內頁上,就像發行多年的小本票一樣。
郵政會議的幻燈片顯示,本票型年冊的發行,是因為發行多年的雙聯小型張已經對用戶沒有吸引力,所以為了讓更多人重新加入到集郵聯合會,特推出這種特色郵品。
郵政可能沒有明白,為什么雙聯小型張對用戶的吸引力降低。
理論上雙聯小型張是專供聯合會會員的郵票,面值12元,售價20元。
可如今市場上,除個別雙聯小型張保持在售價以上外,絕大多數都在破發狀態,甚至只有面值的一半。
由于各地協會的要求不同,不少地區的會員還要繳納每年10-30元的會費,這樣算下來會員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
雙聯小型張從2007年的150萬枚,一路增量到2015年的320萬枚,這背后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會員在購買,其實郵政和集郵者都非常清楚,畢竟商人不會做虧本的買賣,那么整箱整箱還未開封的雙聯小型張就只能低價促銷了。
本票型年冊的不同之處在于,發行量控制在6萬冊,其中5.5萬冊用于會員搖號,也就是說,會員數量按照最近一次“紅樓夢五”雙聯小型張發行量115萬計算,中簽率只有4.7%。
那剩下95.3%未中簽的參與者,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會費如東流之水,一去不復返了。雖然郵政沒說會費是搖號的資格,但實質上又能有什么區別?
本票型年冊能不能激起市場的波瀾,其實參考已經發行多年的大本冊就能知道,同樣的制作方式,不同的是里面的郵票。
所以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面值只有146.8元(包括無齒票和評選張),售價卻高達298元,誰會買來當郵資憑證使用,如果不當郵資憑證,那和畫冊又有什么區別?
年冊是方便購買者欣賞匯總保存郵票的工具,在極度講究品相的郵票收藏里,誰又能完全無損地翻看著印在一起的郵票本冊?如果不翻不看,那制作得再精美、內容再豐富又有何用?
在郵政會議的幻燈片上,本票型年冊的發行是為了“吸引集郵者,引導集郵市場向健康發展”。可市場不健康的原因,不正是郵政自己都不再使用郵票了嗎?
沒有使用,何來市場?沒有市場,還談什么健康?
本票型年冊雖然只有6萬的發行量,卻刺傷了520多萬年票預定者的心,6萬的量雖不大,但也讓2023年郵票的發行量成了笑話,這個笑話,還有點想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