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一個區域的發展天花板,除了與自身努力程度和各項資源稟賦有關,它在國家版圖上的“站位”,或者說扮演的角色如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這一點看,中部六省正站上新臺階。
日前在長沙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對中部地區的地位進行了權威定調: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地位,到底是如何體現的?這又將給中部六省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
01
實際上,2019年5月,在南昌就召開了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與五年前相比,這次會議的陣容和規格以及權威媒體的報道力度,都明顯更強更高更大。
這里就不再詳細比較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詢比對。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2022年末以來,包括此次在內,關于推動區域發展的座談會僅有七次。
其他涉及的區域,包括雄安新區、京津冀、長三角等,聯系在一起看也可見中部崛起在宏觀層面的分量。
其實,中部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三基地一樞紐”功能和地位,在2021年出臺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就已經明確下來。
此次會議,則進一步強調了“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還有一個說法,也同樣能夠反映出中部地區地位的升格——增強對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過往,各個層次的文件一般都是強調,東部地區要更好地發揮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而單獨明確中部地區要增強對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并不多見。
這是一種責任的加碼,實際也意味著地位和肯定。
02
中部六省為何如此重要?
在宏觀層面看,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它的分量:
面積為全國十分之一,承載了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全國五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以“七普”人口數據為例,中部六省中,有四個躋身全國常住人口十強省份之列,且均在5000萬以上。
尤其是河南,為全國第三大人口省份,僅次于廣東、山東,常住人口接近一億。
另外,中部六省中,有五省都屬于糧食主產區,而全國一共僅有13個。去年,中部六省為全國貢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糧食產量。
比如,湖南作為水稻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的糧食主產省之一,就以占全國2.8%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4.4%的糧食。
在能源保障方面,中部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比如最突出的代表山西,煤炭產量排名全國第一。2022年,山西為全國貢獻了三分之一的煤炭產量。
千萬別低估了這種能源支撐作用。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應該還有印象,2021年9月,受供需失衡影響,全國多地限電,結果立即有14省區市與山西簽訂煤炭保供合同,山西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撐起全國電力需求的半壁江山。
甚至有說法稱,中國制造業能夠做到全球第一,山西提供的穩定而低廉的能源保障,功不可沒。
基于眼下及未來的發展環境變化來看,中部地區在糧食、能源上的優勢地位,將更受倚重。
所以,還是回到那句話,評價和衡量每個地方的貢獻,真的不能只看GDP。
03
中部崛起戰略真正進入實施階段,始于2006年,距今已接近20年。
應該說,成效是非常明顯的。
如從區域板塊增長格局演變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一點是,“十三五”時期,中部地區經濟年均增長8.6%,增速居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之首,特別是從2017年第三季度到2019年底,曾連續10個季度經濟增速領跑四大板塊。
這個階段中,武漢、長沙、合肥、鄭州等都成為全國有代表性的明星城市,在城市的存在感、能見度、綜合能級、人氣、產業、GDP增速等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目前,這四座城市都成為GDP萬億城市,武漢更是在2023年突破了2萬億。2018年,武漢、鄭州還進入國家中心城市之列。
長株潭都市圈、武漢都市圈、鄭州都市圈也晉升為國家級都市圈。
此外,這六個省都承載著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使命,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屬于長江經濟帶;河南、山西參與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上升到國家戰略。
這背后所反映出的國家政策對中部崛起的支持力度是很明顯的。
還有一個細節,也能夠作為重要參考。
根據梳理,2016年以來共有13家央企搬離北京。其中,東部地區以外僅落子2家,都位于中部——武漢、贛州。
04
當然,這次會議也指出,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比如,早在2021年,相關部門負責人就介紹,六省之間發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如人均GDP較高的湖北省是人均GDP稍低的山西省的1.43倍。
這種差距也還體現在更多的方面。
如中部地區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國的30%。但拋開數量看,各省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質量差異是非常大的。
典型如河南、山西與湖北、湖南在頭部高校上的差距。
另外,就去年以來的情況看,中部的GDP表現也值得注意。
比如,在GDP增速上,2023年,中部六省中,僅湖北、安徽跑贏全國平均水平(5.2%)。而作為中西部GDP第一省的河南,排名被四川反超。
所以,中部這個“脊梁”要挺起來、硬起來,還需要繼續奔跑。
從新的起點來展望,對于中部六省,有兩大懸念是值得關注的。
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會不會上升至國家戰略?
目前已成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城市群依然只有前“四極”——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何時晉升為“第五極”,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早在2022年,湖北方面就建議,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
二是,河南、山西的高教資源會不會迎來“春天”?
要知道,被熱議的“山河四省”,中部地區占了一半。可以說,高教資源的針對性補強和平衡發展,也是中部崛起的關鍵環節之一。
去年,教育部門專門對“山河四省”話題作出回應,表示將不斷優化高等教育資源的布局結構,支持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人口大省,擴大高等教育資源的規模,優化類型結構和區域結構。
在此背景下,教育領域會不會放“大招”?
這次會議明確,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要加大支持力度,研究提出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舉措。
這為上述兩大懸念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中部六省,尤其是以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南昌、太原等為代表的頭部城市,新的政策禮包或已在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