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祭祀”形成常態化和良好習俗
許貴元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到清明時節,人們都習慣延續傳統的焚燒冥幣、燃放鞭炮等方式祭奠逝者、緬懷先烈、寄托哀思。這樣,不免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而且又極易引發火災,給公共安全帶來隱患。近年來,仍有極少數城市居民躲避城管執法人員的檢查監督,深夜在寬敞的市區十字路口悄悄燒紙;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帶的祭奠活動,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這與當今崇尚文明、低碳環保、綠色發展、健康安全的現代生活方式極不協調與合拍。應該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徹底破除傳統庸俗的古老祭奠方式,讓充滿新時代氣息的文明祭奠取而代之。一句話。文明祭祀,應該從每個人、每個家庭和全社會共同做起,形成常態化和良好習俗 。
今年,在清明節到來之前,各地按照民政部的通知要求,紛紛發出文明祭祀的倡議,廣大群眾積極響應,都在采用文明祭祀的方式,用鮮花祭祀、網上祭祀、掃墓悼念,在農村還有許多農戶買來幼柏栽植逝者的墓前;還有的在墓前擺放了新鮮水果、糕點和白酒之類的祭品,基本沒有焚燒紙錢的。好多群眾說:“國家治理環境污染下了那么大力量,不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滿、無有污染侵害的好日子嗎?只要我們大家從文明祭祀做起,就能有效遏制‘人造污染’!”這是國人的共同心聲和愿望。
今年春節以來,許多地方倡導嚴禁燃放煙火爆竹,使城鄉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無污染、保安全”的新春佳節。春節開了個好頭,相信清明節會更加清明、安全和消停。
實踐證明,開展零碳祭祀、簡樸祭祀、健康祭祀、安全祭祀活動,從文明祭祀中汲取奮進力量,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呵護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環境優美的社會氛圍,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反正新質生產力,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現實和深遠意義。
文明祭祀,也是弘揚新時代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因此,我們要從每個人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從文明祭祀做起,做到零碳祭祀、簡樸祭祀、健康祭祀、安全祭祀,徹底拋棄陳俗陋習,自覺做到移風易俗,以文明祭祀的實際行動,保護生態環境,鞏固拓展文明創建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風清氣正、文明向上的社會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許貴元,系國內著名評論員、全國“三農”問題觀察員)
來源:清風網、搜狐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