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小疑問
不知道小伙伴兒是否為類似的疑問所困擾? 即:是否要改變自己,以適應與自己三觀不盡相符的環境??
二.現實困境
事實上,只要經歷過以下這些令人傷腦筋的場景,小伙伴兒都會對這個疑問感同身受。
- 新加入一個團隊,意外發現彼此的作息時間并不同步;
- 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同事之間哪怕閑聊,也總是使用自己不太熟悉的行業術語;
- 在新賽道上,遇到些潛規則,與自己之前的習慣、觀點不盡相同。
三.歷史遺產
殘唐五代用【認知失調 - 郭崇韜把同光和塵搞成了隨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這段毋庸置疑的史實,沉淀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即:當有更高的理想時,面對三觀不合的環境,和光同塵是能夠極大提高成功率的。 但,和光同塵與隨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之間的邊界,有、但很模糊。如果搞不好的話,也會走向自己初心的反面!
后人應該能夠學以致用……吧?
我是大衛的平行宇宙,歡迎關注!
四.平行宇宙
好奇心爆棚的小伙伴兒可能會有疑問:時易事異!在如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新時代,這些干貨還有奇效嗎?并不用去平行宇宙尋覓,現實告訴我們完全可以照方抓藥。
1.圣旨下,奉詔還是抗命?
正德十四年(1519年),深受正德寵信的太監張忠正在老板面前大肆詆毀剛剛平定宸濠之亂的王陽明:
- 老板,你別看現在王陽明是逮住了朱宸濠,可這不過是狗咬狗而已——當初,兩人可是串通一氣。 如今,他手握重兵,多半也要步宸濠的后塵。 你要是不信,咱們不妨召他覲見。我敢打賭,他心中有鬼,絕對不敢來。
正德雖然荒唐,但在這種大是大非面前,基本的定力還是有的,完全沒有理張忠的讒言。
而這,也在張忠的預料之中,他開始玩弄”狼來了“的把戲——數次矯詔召王陽明覲見,在王陽明果然不肯奉詔之后,加大力度在正德耳邊吹風,終于等來了皇帝的正式詔令。 彼時,張忠就盼著王陽明還像之前幾次那樣拒絕覲見。到那時,就能以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處罰這個不識相的王陽明了。
然而這一次,一直以種種理由不肯奉詔的王陽明,卻在收到詔書后,第一時間趕來覲見。 這種如同開了天眼的操作打了張忠一個措手不及,完全不知道該怎樣處理。結果讓正德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 聞召即至,何謂反
事實上,王陽明能準確閱讀出圣旨的真偽,依靠的并非是他的判斷力,而的確是開了天眼——在正德的身邊,埋伏著王陽明的高級線人。
就此,我們get到一個冷知識——在正襟危坐的教育家、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洞察世事的思想家之外,王陽明身上還有“收買線人”、“故布疑陣”、”操弄人心“這些本應見于間諜的標簽呢!
2.立大功,大賞還是重罰?
不知道小伙伴兒注意到沒有,張忠是在什么情況下構陷王陽明的? 對,是在王陽明剛以以區區一隅之兵,四十三天速平宸濠之亂的時候。
顯然,這事兒透著古怪。 誰會去把一個剛剛平定叛亂的功臣誣陷成反賊啊——這太反常識了。
但邏輯歸邏輯,現實是現實——事情就是這么抽象。 現在該關心的是:原因何在? 這,就得回到宸濠之亂上了,
- 于天下蒼生,是”恐為亂世人“的飛來橫禍;
- 于朱宸濠,是”贏了會所嫩模“的孤注一擲;
- 于正德帝,是又一次可以”過威武大將軍癮“的難得機會;
- 于佞臣如江彬、張忠之流,則是大發戰爭財的天降餡餅。
面對危局,王陽明挺身而出,以一隅之兵,區區四十三天就速平叛亂,使
- 蒼生免于荼毒;
- 朱宸濠”輸了下海干活“。 但,也使
- 正德未能盡興;
- 佞臣奢望落空。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干活不由東,累死白搭工。違逆了皇帝的心思,就算你立下大功,那又如何?還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阻礙得寵佞臣的發財之路,就算你是文壇領袖、剿匪功臣,那又如何?
面對搶了自己風頭、斷了自己財路的王陽明,以張忠為代表的佞臣如何能咽下這口氣?決定讓他知道在大明朝,誰才是主宰! 佞臣嘛,最擅長的事情莫過于搬弄是非。 這就有了本節開頭,張忠耍手段構陷王陽明,卻被反制的名場面。
3.為蒼生,私利還是公利?
當初,宸濠之亂的消息傳回京師,除了王陽明的伯樂、兵部尚書王瓊,沒人預見事情會如此收尾。 不過,與大多數人擔心叛亂一起,國窮民弊不同,一貫胡鬧的正德帝聞戰則喜,趕緊拾掇戎裝,迫不及待地帶上”威武大將軍“的面具,
- 率京邊驍卒數萬南下。
隨軍的,就有皇帝寵臣提督軍務太監張忠。
那知道,王陽明平亂太速,皇帝的兵馬未到,朱宸濠已經成了俘虜。 這就讓正德、張忠都極為不爽,為此不惜駁回王陽明請求獻俘、中止南征的報告。 甚至,張忠之流建議正德:咱們興師動眾,絕對不能白來一次。不如把朱宸濠放了,你老人家親自動手,真正平一次亂。
這可就是典型的亂命了!天知道一旦放走朱宸濠,他會鬧出什么亂子來? 換做平常人,老板的話,臭也是香、錯也是對。陪你胡鬧一次,也許能得到更多的賞賜呢? 但王陽明可是把”做圣人“當作人生目標的,豈能放任這種荒唐事發生?
不過,當他認真評估了一下現實,睿智如王陽明也不由得十分氣餒——自己一個小小巡撫,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又如何能阻止他呢?
具體的辦法,暫時是沒有的;但,一個大致的想法卻已經在王陽明的大腦里醞釀成型。 為了能阻止皇帝的亂命,王陽明決定去見見皇帝。 行至錢塘(今杭州),王陽明遇到了太監張永,那個大致的想法就此坍縮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辦法。
張永其人
明史載:
- 正德初,(張永)總神機營,與(劉)瑾為黨。
事實上,張永不僅僅與大太監劉瑾為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小圈子,即:正德朝極有權勢的八虎。其中,最有名氣與權力的就是劉瑾與張永。
- 劉瑾,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可是有明一朝太監能達到的巔峰了,掌控京師三大營的三千營(騎兵部隊);
- 張永,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是除掉劉瑾之后的事兒了,掌控京師三大營的神機營(火器部隊)。
可見,這兩個人絕對算得上彼時權勢熏天的大太監了。不過,一山不容二虎——哪怕是太監也要階級分明。
就在劉瑾最權勢滔天的時候,張永依舊表現出桀驁不馴的一面。 倍感危機的劉瑾跑到正德耳邊吹風,要把劉永趕到南京去。得到消息的劉永也不客氣,直接撕破臉皮,在正德面前直斥劉瑾。
這兩個人都是正德的心頭好,實在舍不得厚此薄彼。沒招兒的正德干脆把兩個人叫到一起,讓他們當著自己的面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 結果,說到憤慨處,張永甚至顧不上禮儀,當著皇帝的面,一拳打倒劉瑾。 如此失利的舉動太過抽象,無論是當事人劉瑾還是仲裁人正德都被震撼到,以至于懵逼的劉瑾被張永摁在地上好一通摩擦。
最終,還是皇帝先反應過來,命人拉開二人。隨后又安排八虎之一的谷大用給兩人擺了合頭酒——為了這兩個用著順手的太監,正德還真是煞費苦心啊!
皇帝敬酒,再大的權宦也得接著——畢竟版本更新了,如今早已不再是中晚唐那個太監們可以隨意廢立天子的時代了。 表面上,兩個人和好如初;但內心,敵意反而更加熾熱了,都在找機會,準備給對方致命一擊。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亂。朝廷派楊一清、張永出兵平叛。 得益于朱棣上車后焊死車門的做法,明朝的藩王已經沒有什么軍事實力了,所以此次平叛極為輕松。這,也許就是宸濠之亂中,正德任由手下佞臣胡作非為的根源所在吧——畢竟敵人過于弱小,只用一只小手指就能摁死他,為什么不借機來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自娛自樂一番呢?
張永權勢原本不如劉瑾,但如今,有了軍功,形勢可就逆轉了。 張永又動了搞掉劉瑾的心思,只是礙于劉瑾勢大,難免畏手畏腳、不敢動手。
此時,楊一清送來神助攻。
劉瑾狡狠且一味威福任情,已經完全站到文人士大夫集團的對立面。作為老牌官僚,楊一清早有除掉他的打算。 為了能對抗劉瑾,文人士大夫集團自然要尋找盟友,而且,并不在意盟友的身份如何。 在以楊一清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集團眼中,張永固然也貪財、也戀棧權勢,但并不像劉瑾那樣無恥得完全沒有底限,而是一個雖然有著不少缺點,但還保留良知的、可以爭取的人;再考慮到他有直達天聽的優勢,自然成為最值得拉攏的對象。
因此,張永剛表達出對劉瑾的不滿,楊一清立即獻策:
- 公亦上信臣,討賊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 今功成奏捷,請間論軍事,因發瑾奸,極陳海內愁怨,懼變起心腹。上英武,必聽公誅瑾。瑾誅,公益柄用,悉矯前弊,收天下心。呂強、張承業暨公,千載三人耳。 言出于公必濟。萬一不信,公頓首據地泣,請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為公動。茍得請,即行事,毋須臾緩。
要說,搞陰謀詭計,還得是知識分子。 張永照方抓藥,居然一舉扳倒不可一世的權宦劉瑾。 自此,公事之外,兩人間又多了私人感情。
有了這種背景,王陽明相信:這一次,自己也能說服張永站在自己這一面——盡管這次自己面對的困難遠較楊一清的大。為了天下蒼生,王陽明決定拿出自己能拿出的一切籌碼。
想說服張永,首先得能見到他——類似地,當初楊一清要拉攏張永才能除掉劉瑾,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只有張永才能見到皇帝。
如今,張永也不是王陽明想見就能見到的。 他是官場老油條了,十分清楚王陽明現在不僅僅是站到江彬、張忠這些佞臣對面,更是直接和皇帝杠上了。 這個時候幫王陽明說話,那就是把自己也放到玩興正濃的正德帝的對立面了。 在明朝,宦官的權力完全來自于皇帝,張永當然有良知——楊一清所謂“呂強、張承業暨公,千載三人耳”,但他并不是王陽明這樣的圣人,如果可能失寵于皇帝,那他絕不會伸出援手的。 而想遠離是非,最簡單的辦法不正是遠離是非之人嘛!所以,他壓根就不見王陽明。
只是,王陽明也不是你想不見就能不見的! 早有準備的王陽明一把推開看門的保安,直接闖進去。一邊往里走一邊大喊:
- 我王守仁也,來與公議國家事,何拒我!
“議國家事”的大帽子一扣下來,張永也怕了——畢竟,他終結還是個有良知的人——只好接見了王陽明。
見面后,王陽明縱論時局,將當下的復雜形勢剖析給張永,并蓋棺定論:
- 江西荼毒已極,王師至,亂將不測。
這才搞清楚狀況的張永當即表態:皇帝身邊有太多的佞臣,我這次來,是要保護皇帝的,而不是來爭奪功勞的。 但話鋒一轉,指向關著朱宸濠的牢車道:
- 此宜歸我。
對,這就是張永,不畏強權,卻又瞻前顧后;忠心為主,卻又斤斤計較——人嘛,都是復雜而多面的。 而王陽明恰好善于從紛繁復雜的要素中抓住主要矛盾:
- 交出朱宸濠,自己就丟掉平亂的最大功勞;但,就此也不再是佞臣集團的頭號打擊對象;
- 得到朱宸濠,張永有動力去阻止正德的亂命;以及更重要的,有資格去跟正德討價還價。
因此,他當即表示:我不需要這個(功勞)。隨后將平亂最大的業績拱手交給張永。
4.受感召,一時還是一世?
也許有小伙伴兒不太容易理解張永,覺得這個人忽好忽壞、反復無常。 那,不妨在平行宇宙給他找個鏡像,也許就能幫著大家伙兒更容易認識張永。這個鏡像非韋小寶莫屬!他們都自私、懦弱、沒有原則,可也無私、勇敢、極講義氣。
在王陽明掏心窩子的舉動面前,張永備受感動,有了“以國士待我,比以國士報之”的決心。 張忠的矯詔,是他暗中通知王陽明的;正德的命令,也是他及時告知王陽明的。正是精準掌握對手的行動,王陽明才能從容布局,以近乎炫技的方式粉碎了張忠的陰謀。 之后,仍不甘心的張忠等人又數次在正德面前構陷王陽明,又是張永出面替他解說、分辨。 總算終結了南征鬧劇。
事實上,王陽明為大義而讓功的舉動,使頗有市儈本色的張永徹底成了自己的朋友而非一時的利益之交。
所謂知行合一,要么提高行以匹配知;要么降低知以契合行。
王陽明并不在意自己的仕途——起碼,跟天下蒼生相比,仕途的優先級不算高——所以,才能硬頂著正德的亂命、才能將最大的功勞輕易交給張永。 換言之,王陽明是一個真正的理性經濟人,他站在系統的高度看待問題,因此樂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換取系統的利益最大化。
比較而言,郭崇韜對自己的仕途還是看得過重。即:郭崇韜——也包括張永——卻僅僅是個理性生意人,他決策的對象僅僅是某次具體的交易,最終掉進了“局部最優陷阱”。
于是,就有了:
- **王陽明提高行,以自己仕途為代價換取天下太平;
- 郭崇韜降低知(也許他的知也就那么高)來為自己的行找理由
敲黑板,干貨需要多重復!當有更高的理想時,面對三觀不合的環境,和光同塵是能夠極大提高成功率的。
One more thing
曾國藩初次練兵,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同僚的要求同樣嚴苛。 結果,沒有人愿意跟他打配合,最終治兵失敗得一塌糊涂。
而在第二次練兵期間,已經想明白的曾國藩對自己要求依舊極嚴;但對其他人,那可就和光同塵到幾近同流合污的地步。 至于結果?成功得無以復加!
參考資料: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歐陽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舊五代史】
- 胡三省【通鑒音注】
-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 張廷玉【明史】
特別聲明:事實上,當我閱讀歷史的時候,其實質就是開啟了一個平行宇宙;而當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其實質也是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如果你發現了錯誤,請及時指出、不吝賜教,那將是你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你受到啟發,不妨關注、點贊、轉發,去激發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特別感謝辛苦制作、上傳的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